书城短篇道悟笔记
34907400000041

第41章 信佛修道

心肾不交则体内清浊颠倒,阴阳两隔,人一部分虚浮在阴湿的天上,表现为亢,另一部分则沉在燥热的地底,两部分无法中和媾交,就显的人不自然,头脑生硬,做事糊涂,为人昏沉,抑郁寡欢,表现为卑。此乃心火不能下沉,肾水无法上升,进而导致肺金难以理炁,脾土不出营养,肝木就无法生长,五臟(不是五脏)互相渐离失德,互不相助,久而久之病态自生。这种是杀人于无形,乍看是亚健康,什么也没毛病,其实这种日子就如地狱一般,迟早会生病。这种状态下生活中只看得见物质和欲望,心底却空洞迷茫,向死不向生,因找不到希望和信仰,找不到一条属于自己的生命之路而隐隐痛苦。不管你曾经多么自以为是好高骛远,生活都会把你打回赤条条的原形。

由于无法从一些挫折中走出,我已经强装“活着”而过了很多年这样的死人生活。若不是各位圣哲、真人、佛菩萨隔空开导,我恐怕都找不到人生正途,离死不远了。不过我还算好点,因为我还会哭会笑,经常一个人看电影嚎啕大哭,和朋友开怀大笑,也正是这些美好的感触,加上家人对我的爱,以及自己不断地去钻研体悟,坚持持戒,才让我找到了一些丢失已久的自己。但我做的还是远远不够,还是在不停地犯错。只不过我带着一颗修行之心认真对待生活,也能让自己过得开心一些了,身体心态,人缘,家庭关系什么的慢慢也都开始变好,迷途知返是福报,但犯下的过错也有因果报还,我甘心承受,尽量弥补。有些事我也希望父母能够明白,他们替我做了那么多事,我也应该替他们承受一些果报,以前不甘心,现在也明白了,心甘情愿尚不能报还三春晖,还有什么可抱怨的。

话说回来,在俗世家务中,一定要铭记:家和万事兴。

家不和,事不顺。

父母的一些果报需要孩子去承受,这也就是一种对养育之恩的报还,老天都是安排好的。反过来子女造孽,也会损伤父母的福报,让老人替他们承担。这就是家族气脉相承,是一条船上的蚂蚱。无后的人就是斩断了这种因果,进而断了祖上的气脉。如果这个人懂得修行的话,那么出家就是大功德,替自己也替父母还债。如果这个人没有开灵慧窍,那么就是不孝。但是这个没有办法用普世价值观去界定,于是很多修行人都是先入世再出世,留了后人再去出家。

父母对孩子童年少年时期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成长在单亲家庭,或者家庭暴力的人,即便鞭策自己最后功成名就,内心也是脆弱而不健康的。成功也只是表象的金钱和地位,不是真的成功。

一些真正成功的人,你看不到他物质上的光华夺目,反倒很低调。但是他的气场和谦逊平和任谁也不会讨厌。他要感谢的首先会是他的父母,从不刻意修剪他,而是耐心地启发引导,从不过度宠溺他,而爱却表达在生活得点点滴滴之中。从不歇斯底里,夫妻一向相敬如宾,言笑打趣,偶尔也为柴米油盐吵架,但从会因为赌气去不说那些侮辱性的伤人的话,因为父母彼此相爱,珍重,知书达礼,性格和善,那么他们的孩子也必会是一个懂得爱人并值得被爱的人。

抛开那些生来就受家族观念灌输,从小就形成宗教信仰的人不说,以前我从来都不明白为什么一个人读了博士当了教授,学通儒释道,读懂数理化生,还会忽而遁入空门。这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能让有官爵妻儿的人放下浮华,为了求道半路出家,这是何等的大勇力?

后来我算是明白了。找到此门,以前看不懂的各个教派的经典也都看明白了。原来以前都是雾里看花,就算文字学的再好,翻译得再准确,也弄不懂古人想要传道却又不敢随便透露天机的那些其中机奥。我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如饥似渴地看书学习,发现原来佛家,道家,甚至基督,其实都有着共同之处,都在探索,阐述着那一个奥秘。古代圣哲虽然生于世界不同地方,却出奇地发现了这个秘密。万物从虚无中来,又终将走向虚无,而我们能做的只有如何回到虚无,这意义和机妙就在一呼一吸之间,大道至简,朴实平凡。所谓玄关,其实不玄。众生皆有生门,只不过被后天蒙蔽慧根,无法进入门中寻找真理。而人比之畜生就多了许多智慧,不去寻找这个门,实在是浪费了几世修来的人身。修行就在今生,不在前生来世,定要与它朝夕相处,正如老子、三丰、紫阳、黄师等历朝历代的得道高人所说,寻得性命关,了却轮回苦,吾时时刻刻不敢离也。畅人欲,行善事,固然积得无数功德,但终究不如再加一卦,此卦门一开,再去人间行走,方能怀抱婴儿,幻身虽染,却片叶不沾法身。有了法身,才能找到真身。

佛法与道藏都有许多可取之处,从来不冲突的。侧重点本就不同。佛重修心,以心证道,但并不是说佛就不修性命,只不过佛家认为神通和修行方法这些东西属于术,而以术证道的路子不是禅宗所提倡的,容易落入法执。故而将明心放在第一位,这样返归简朴,和道家思想不谋而合,在渡人传道的过程中也比较容易让普通人接受。而道家他注重出世和修炼自己,和小乘佛教相似,但这和小乘佛教又有区别,因为道家乃至道教是喜好传道渡人的,只是道家对于有缘人的定位并非建立在因果体系上,而是建立在自悟和求道精神上,所以无形中就大大减少了数量,再加上经籍多用隐语反语,故不似佛家渡人渡得那么广。但不论是哪种修行和渡人,都是修己助人的大功德。所以我一向都不不排斥任何对增长智慧有益的修行方法,结合而用之,有利而无害。佛是一种极好的精神信仰,他放下小执着,勇敢追求大执着。修道人都是一样,有着这种大执着精神。在性命功夫修行上各家各派都有自己的理论,存在是有分别的。但本质上都是殊途同归的,这一点我觉得争论和没有什么意义,对修行之心不可以有分别,不可以有我执。而我个人觉得,佛更偏向于一种精神信仰,而道则注重实修自身,儒则可以在接人待物中以修后天之德的途径找到先天一德,叫人外气圆润,配合道家的内炁,三家都是很好的导师,结合起来真的可以事半功倍的。故我在话头诗里写了:“性命双修佛同道,处世不惊做儒生。”出世有出世法,入世有入世门,外儒内道心向佛,三家一遇,如外龙外虎外汞,学无止境,相通相启,妙不可言。全真思想的精髓就在里面。

信佛,修道,一个当做精神信仰,一个用作修身养性的途径,一点不冲突。信和修是两回事,但也相通,反过来也可以走路嘛。敢问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还能堵死了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