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命运
3490200000004

第4章 民族危难(2)

2一、二、三年级,整个初小阶段,最富有时代气息和感染力,因而同学们最爱上的课之一是音乐课。原因有二:一是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其间也正是国共合作抗战的最好时期与最佳状态,国防文学极为活跃。尽管那时信息的传播限于手段的落后,远非今日可比,但由于广大有识之士倾注热血,奔走相告,国内流亡者的口头传递等渠道,弥补了大西北与东南沿海在时间和人们心态上的差距。二是南安师范附小有一位很热情、很能干的音乐教师,此人正是曲健的同窗好友,名叫董敏。

董敏,年方弱冠,生得短小精干,头脑聪颖,感情丰富,又有一副好嗓子。爱国心,救国志,使他以教唱抗日救亡歌曲为己任。他向各方面收集抗战歌曲,饱含激情给同学们教唱。他还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和指导高年级同学编出《放下你的鞭子》等街头剧、话报剧’宣传抗战,激励民心,使校园内抗日救亡的氛围很浓。

音乐课堂上董敏老师的形象使同学们难以忘怀:他含着热泪,慷慨激昂地教唱;全神贯注,踩着风琴伴唱,歌声壮怀激烈,如泣如诉……

同胞们,细听我来讲,

咱们的东邻舍有一个小东洋。

几十年来练兵马,东亚称霸强,

一心要把中国亡,咿呀嗨。

九一八,平地起风浪,

一夜里敌人抢占了我沈阳,

芦沟桥,二次又动刀枪。

南京杀人几十万,国土变屠场,

一心要把中国亡,啼呀畴,

用《苏武牧羊》曲调填写的一首抗日新歌十分苍凉、悲壮一一我们中国真危险,

日本调大兵,

杀进中国境,

开大炮,杀百姓,

一刻也不停。

百姓的性命蚂蚁一样的,

百姓的财产夺得干干净,

帝国主义、汉奸走狗勾结坏人民。

另一首歌,歌词朴实,曲调明快,催人奋进

少坐车,多流汗,

埋下头,来苦干,

怨天尤人非好汉。

只要志气坚,哪怕敌凶残。

古时有愚公,立志要移山,

勾践复吴仇,卧薪并尝胆。

董敏老师教唱过的抗日歌曲很多。自“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和“七七事变”以来流行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许多著名抗战歌曲,如《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大刀歌》、《到敌人后方去》、《我们在太行山上》等都教过,如同春风化雨般洒向孩子们的心田。

童记如漆,激情永驻。这一首首抗日歌曲,理直气壮,感情诚挚,曲调流畅,好学,易记,使曾源、鲁强国这一辈人在童年时期有幸接受了一份丰厚的思想遗产一一这不仅是知识的获得,而且是一种自强不息、团结御侮精神的武装,是爱国主义情操的有效启蒙。即使时隔数十年之后,每当这些歌曲的旋律在头脑中浮现,他们依然会激情满怀,热血沸腾!

那时候,与曾源在学校接受启蒙教育相伴随,他在家里又受到传统文化的强烈熏陶,这方面的作用,主要来自他的父亲曾祥福。

曾祥福夫妇从丰谷县逃荒,投亲到南安县,在妻子的娘家弟兄们的帮衬下,曾祥福挑起货郎担子,走街串巷,维持家计。虽说本小利微,但生活总算有了着落,只不过开头两年因兵匪骚扰,做小买卖的人提心吊胆,好在匪祸很快被冯玉祥的国民军荡平,社会治安渐趋平静。到了民国二十四年和民国二十五年,长征北上的红军突破腊子口,中央红军和红二、四方面军相继两次过境南安县,建立苏维埃政权,布撒红色种子。其间,虽有中央军和地方军阀的部队尾追和堵截红军,但为时甚晚,且无大的战事,民众生活尚未受到大的影响。

此后数年直至抗战爆发前,再无大的灾害和战乱,社会较为安定,出现了南安县历史上的一段经济颇为繁荣时期。其时,豫、皖、鄂、广诸省客商纷至沓来,经营当归、腊肉、绿条水烟等当地土特产和大批鸦片买卖,甚是红火,拉动了整个商业领域的活跃势头。

赶上了“经商良机”,曾祥福做起了买卖,由于精明、勤快、诚实、守信,招来不少“回头客”;他的妻子李芸芸心灵手巧,除了料理家务,尽量挪出时间制做麻鞋和瓜皮小帽,为丈夫提供畅销货源。她的产品,质地牢实,式样美观,供不应求。夫妻双双合力使劲,二三年工夫,曾货郎的生意大有起色,手头赚了一些钱,便在城里最繁华的新街口租了一间店面,铺子里码货,沿街摆摊,生意越做越旺,家中生活渐人小康。

说起那几年过的日子,真让人难忘!平日里,柴米油盐不愁,隔三差五经常动荤,

吃只鸡或猪肉炖粉条什么的;过年时’面满柜,油满缸,猪肉整挂半扇子,吃不完的腌成腊肉,烧酒一共十多斤,糕点、干鲜果品,应有尽有,祭祖、祝福的年夜饭能摆一桌子。此番情景,在曾祥福夫妇一生中绝无仅有,也是其一生中最惬意、最舒心,甚至是最辉煌的岁月。~

正在春风得意之时,儿子出生了,长得白白胖胖,有眉有眼,祥福给儿子起单名一个“源”字,意在取源远流长,财源不竭之意,昵称“源娃”或“源源”。源娃的出生,给了这一对患难夫妻莫大的安慰,增添了生活的乐趣和希望。曾源上小学阶段,是他的父母最有心思也最有条件呵护儿子的时期。曾源的童年是温暖和幸福的。

“望子成龙”无疑是做父母的最大的期盼,曾祥福教子舐犊情深。曾祥福每天傍晚打烊收摊回到家中,洗把脸,往炕头一坐,点燃油灯,噗噜噜,噗噜噜吸上几袋水烟,消消乏,静静心,然后脱掉鞋,将身子挪进炕当间,将儿子搂到怀里,利用等候妻子在厨房里做晚饭的时间,一句接一句地教儿子背书,成为每天必修的功课。几年下来,口传口地将《三宇经》、《百家姓》、《千宇文》直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背了好几遍。他把自己上私塾三年留下的功底,尽其所能传授给儿子。对这些经书、古语、古道理,祥福自己大多不甚了解或知其所以然;小曾源更是只闻其声,不解其味。祥福依然乐此不疲,自信读圣贤书是一辈子的事,小时候“灌耳音”,长大后慢慢品味。果不然若干年后,曾源对背过的一些名句、段落,渐有所悟,从“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吾日三省吾身”以及“修齐治平”、“孝悌忠信”等哲理名言、道德规范中吸取到不少的教益。

这里需要对这个家庭的女主人曾源的妈妈李芸芸多说几句,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她是这个家庭的“顶梁柱”。她明理、能干,相夫教子不遗余力。她的辛劳付出,为丈夫和儿子营造了一个读书上进而又不乏温馨的内部环境。李芸芸作为那个时代的女子,不可避免地被社会和她的长辈们拉人又一代小脚女人的行列,但未能改变她风风火火,泼泼辣辣的性格。作为一个年轻媳妇,她身材适中,皮白、发黑、眉清、目秀,虽然算不上妩媚但也属于好看女人。作为一个主妇,在家中她给丈夫撑起大半个天,在日常生活中,曾祥福每天除了挑一担水,隔一段时间买些柴米油盐回来,旁的事一概撒手不管。李芸芸则是个大忙人:除了一日三餐和全家人四季衣服的缝补拆洗全由她一人承担外,里里外外的清扫擦拭以及烧炕掏灰等都是每日“功课”;还有不少“外事活动”,诸如邻居应酬,感情联络,去保甲长处开会、应卯之类也全由她支应。

这些事虽然是经常的,但对她来说还不是主要的。主要精力和时间的投入还是忙于“家庭工厂”:两大产品麻鞋和瓜皮小帽的生产全过程都由她一人操作。做麻鞋,从理麻、辫、缝底、栽帮、串绳到最后上揎头造型、抛尘,各道工序均无他人协助;做瓜皮小帽,从糊袼褙、剪裁三角骨架,贴面配里制成一片片“瓜皮”作为基本元件,再将数片“元件”并联缝制成帽子状,最后上揎头压型,再缀上或黑或红的帽顶子。她像一架开足马力,承载着各条流水线的机器,甚至就是囫囵一个“工厂”。

正是她没黑没明、没完没了地干,用她那双灵巧而又极富韧性的双手,为曾货郎的货摊(铺子)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畅销商品,为这个家增加和积累着财富。她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爱付给了这个家庭。不难设想,若非女主人这般杰出贡献,曾祥福哪能坐在热炕头悠然自得地教儿子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