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感动中学生的256个故事(青少年阅读故事书系)
3489800000016

第16章 真爱无疆(3)

有时,父母的职责之所以觉得那么沉重,是因为我们知道成长之路是无人可以陪伴的,我们能够真正向你许诺的,只是对你提供坚定不移的支持——即使在你希望我们走开的时候。我们会给你指引,把我们的经验告诉你,向你提供意见,但你听取和接受与否,就要由你自己决定了,因为做出选择是你自己的责任。玛嘉,不管你相信不相信,你这个年老的妈妈还记得她当年的心情。踏入13岁,就是得到了一个即将实现的承诺,前面尽是等待实现的梦想和将要认识的新朋友,独立的生活就在咫尺之外向你招手。你要记着,虽然你很希望这一切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这是不可能的。

就在不久前,在你希望我全神贯注地听你说话而又感觉到我心不在焉的时候,你会用手捧着我的脸提醒我说:“妈妈,用你的眼睛听我说话,用你的心来看我呀。”

你教会我们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你一向都是梦想家、诗人和寻找雨后彩虹的人。

玛嘉,谢谢你给我们的生命带来了快乐和美好。愿你永远用心而不单是用眼去看人生。

爱你的妈妈从这封母亲的来信中,你是否读懂了在你成长时家长的心境?要知道,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付出远远不只限于“劳动”,那里面也藏着和你一样需要得到爱护的心。

二十年的思念她是一位农村妇女,有一个女儿。她对女儿非常好,然而女儿刚会蹒跚走路的时候,却走失了。她满世界地找也毫无结果,她的女儿就像水蒸气一样蒸发了。

但她却不死心,她认为她的女儿被人收养了。每年幼儿园开学的时候,她就站在幼儿园的大门口,打量着一个个孩子。所有人都以为她的精神有问题。

她并不在乎这些,她在这座城市的每一所幼儿园都留下了足迹。

这样的寻找持续了20年。

年后,她家的墙壁上还张贴着1979年的年画,因为这张画是她和女儿一起贴上的。她还留着女儿的一把小雨伞,她说这把伞女儿只用了一次,她打开,却哭了,说:“这伞太小了,女儿用不着了。”

这20年,她是为寻找女儿活着的,全村人都为之动容。

她的事迹终于引起了媒体的关注,由媒体牵头,民政、公安部门为她查找了全市所有领养情况的原始记录。

费了很多周折,她的女儿终于找到了,是在邻县的一个普通的农户家中。

她的梦终于可以圆了。但是,领养的人家托人带信给她说,她的女儿现在过得很好,她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谁,如果为她好,还是最好不要让她知道这事。

年来,她朝思暮想的就是为了看女儿一眼。现在,她却退缩了,她害怕自己的出现打乱了女儿的生活。

许多人都说她傻,说她软弱。但是这种傻,这种软弱令人心痛,让人想痛快地流一次泪。

世界上能把一切都承担下来,最后却把自己忘了的人,往往只有母亲。

“千古情,最深是母爱。”这是一句历经沧海桑田永远不变的真理。”只要儿子能活下来,哪怕自己去死也行”。是的,世界上能把一切都承担下来,最后却把自己忘了的人,往往只有母亲。

母亲的手每天晚上,妈妈都会来为我铺床。接下来是她永恒不变的习惯:她会弯下身将我的头发拨开,然后亲吻我的额头。

我不记得从何时开始感到厌恶——她拨开我头发的方式。她那双因工作而磨损变粗的手碰触我皮肤的感觉真的令我感到厌恶。最后,有一天晚上,我对她大叫:“别再碰我——你的手好粗!”她没说任何话。但从此以后,我的母亲再也没有用我熟悉的那种方式结束我的一天。

随着光阴逝去,我的思绪一次又一次回到那个晚上。我开始想念母亲的手,想念她在我额头上留下的晚安吻。有时候这件事像是刚发生过,有时却又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但它总是在那儿,萦绕着我的心。

很多年过去了,我再也不是个小女孩。妈妈现在已经70多岁,她仍然在用那双我曾觉得很粗糙的手为我和我的家人做事。多年以来,我母亲的手完成了无数小时的劳苦工作。

那是感恩节前一天晚上很晚的时候,我在小时候住的房间里睡着了,一双熟悉的手拂过我的脸,拨开我额头上的头发,然后一个非常轻柔的吻触到我的眉梢。

我回想那个晚上“别再碰我——你的手好粗!”的抱怨已经几千几万次了,于是我抓住母亲的双手,为那晚的行为向她道歉。我以为她会记得,就像我一样,但是妈妈不知道我在说什么,很久以前她就已经忘记了——而且原谅我了。

那天晚上,我入睡的时候,对我温柔的母亲与她关怀的手有着新的感激,而长久以来一直怀着的罪恶感也消失了。

这篇文章中的“我”在重新凝视老母亲那勤劳一生的双手时,为自己曾经忽视和伤害母亲的行为懊悔不已,同时也深深地理解了在一个人的生命之河中所最令人珍视的东西。这令人珍视的东西就是永恒不交的、默默无闻的母亲的爱。亦如母亲的手,温柔而苍桑。看了这篇文章,我们还有理由说母亲的缺点吗?她的爱在有些时候却成了缺点,这难道不是我们做儿女的悲哀吗?好好地享受母亲的爱吧,要知道这是我们一生都感到甜蜜的幸福。

慈祥的老母古时候,有一位年迈的老太婆,因为体弱多病,也不能干什么活,就连最基本的生存都很成问题。儿子看到母亲白吃白喝,是一种累赘,就想抛弃她。

有一天,儿子狠下心来,背着她往山里走。途中,儿子一路听到背后的老母亲折断树枝的声音。他心中暗想:“一定是母亲怕被抛弃后,无法自己认路下山,而沿途做的记号。”他不以为然地继续往更深的山里走,好不容易到深山处人烟绝迹的地方,他将母亲放下来,毫无感情地说:“我们在此分别吧,你自己照顾好自己。”

此时,他的母亲慈祥地对他说:“上山时,我沿途折树枝为你做了记号,你只要沿着记号下山,就不会迷路了。”

母亲的话一讲完,儿子一下子愣住了,许久讲不出话来。他流下了忏悔的泪水,跪在母亲面前。

儿子又将母亲背回家,从此极为尽心地孝顺她。

母亲时时刻刻心系着儿子、关爱着儿子。即使她含辛如苦养大的孩子,不理解母亲的爱,在母亲年迈的时候抛弃她,但是母亲依旧一味地奉献,从不索取,母爱就是这么伟大这么崇高!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爱自己的母亲呢?

吃鱼头

在我依稀记事的时候,家中很穷,一个月难得吃上一次鱼。每次吃鱼,妈妈先把鱼头夹在自己碗里,将鱼肚子上的肉,极仔细地捡去很少的几根大刺,放在我碗里,其余的便是父亲的了。当我也吵着要吃鱼头时,她总是说:“妈妈喜欢吃鱼头。”

我想,鱼头一定很好吃。有次父亲不在家,我趁妈妈盛饭之际,夹了一个,吃来吃去,觉得没鱼肚子上的肉好吃。

那年外婆从江北到我家,妈妈买了外婆家乡金贵的鲑鱼。吃饭时,妈妈把本属于我的那块鱼肚子上的肉,夹进了外婆的碗里。外婆说:“你忘啦?妈妈最喜欢吃鱼头。”

外婆眯缝着眼,慢慢地挑去那几根大刺,放进我的碗里,并说:“伢啊,你吃。”

接着,外婆就央起鱼头,用没牙的嘴,津津有味地嗍着,不时吐出一根根小刺。我一边吃着没刺的鱼肉,一边想:“怎么妈妈的妈妈也喜欢吃鱼头?”

岁时,我成了家,另立门户。生活好了,我俩经常买些鱼肉之类的好菜。每次吃鱼,最后剩下的,总是几个无人问津的鱼头。

而立之年,喜得千金。转眼女儿也能自己吃饭了。有次午餐,妻子央了一块鱼肚子上的肉,极麻利地捡去大刺,放在女儿碗里。自己却夹起了鱼头。女儿见状也吵着要吃鱼头。妻说:“乖孩子,妈妈喜欢吃鱼头。”

谁知女儿说什么也不答应,非要吃不可。妻无奈,好不容易从鱼头边挑出点没刺的肉来,可女儿吃了马上吐出,连说不好吃。从此不再吃鱼头了。

打那以后,每逢吃鱼,妻便将鱼肚子上的肉夹给女儿,女儿总是很艰难地用汤匙切下鱼头,放进她妈妈的碗里,很孝顺地说:“妈妈,您吃鱼头。”

打那以后,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女人做了母亲,便喜欢吃鱼头了。

鱼头有人爱吃,有人不爱吃,问题并不出在这个有争议的鱼头上,而是鱼头被推上了“不爱吃”、“不好吃”的“形象代表”位置。试问,谁敢说自己没有不爱吃的东西?比如胡萝卜,菠菜,或者煮鸡蛋的蛋黄、丝多味怪的芹菜之类。父母为什么会包揽类似于鱼头的食物?为了你的快乐。餐桌上,碗筷间,更显一番“可怜天下父母心”。

母亲的安慰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住,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50位小朋友,唯有他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最后,她这样告诉儿子:

“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妈妈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妈妈流下了眼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亮,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象长大了好多,第二天上学时,去的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总是在差生的行列中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妈妈有些不习惯,临别,就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妈妈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妈妈有一种预感,儿子被自己希望的学校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对儿子说过,她相信儿子能考上这所学校。

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妈妈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同学们,也许你们和故事中儿子一样,但是,我们都是妈妈眼中的好儿子,你们并不比别人差劲。所以,在学习和生活中,你们是否能从妈妈给你们的爱中,感受到自己前进的动力和支持呢?阳光下的守望我见过一个母亲,一个阳光下守望的母亲。母亲站在七月炙热的阳光下,翘首望着百米外的考场,神色凝重。母亲脸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汗水早将她的衣衫浸染得像水洗一样,她花白的头发凌乱地贴在前额上。母亲就这样半张着嘴,一动不动地盯着考场,站成一尊雕像。

树荫下说笑的家长停止了说笑,他们惊讶地望着阳光下的母亲。有人劝母亲挪到树荫下,母亲神情肃然的脸上挤出比初冬的冰还薄的笑,小声嗫嚅道:“站在这里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考场,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孩子。”没人笑她痴,没人笑她傻,也没人再劝她。

烈日下守望的母亲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目光扫了扫不远处的茶摊,就又目不转睛地盯着考场了。

不知过了多久,也许半个小时,也许一个小时,母亲像滩软泥一样瘫在了地上。众人一声惊呼后都围了上去,看千呼万唤后她仍昏迷不醒,便将她抬到学校大门口的医务室里。

听了心跳,量了血压,挂了吊针,母亲仍然紧闭着双眼。经验丰富的医生微笑着告诉众人:“看我怎样弄醒她。”

医生附在母亲耳边,轻轻地说了句:“学生下考场了。”

母亲猛地从床上坐起来,拔掉针头,下了病床:“我得赶快问问儿子考得怎么样。”

我常常将这个真实的故事讲给我的学生听,学生说,这个故事抵得上一千句枯燥无味的说教。

文中的母亲只因“站在这里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考场、看到孩子”,她可以痴痴地守望在烈日的阳光下;当吊针都不起作用时,只需一句“学生下考场了”,就可以让她猛然坐起。可见儿子在母亲心中占有怎样的分量啊!

还有一笔描写非常耐人寻味——“经验丰富的医生微笑着告诉众人……”这不正告诉我们,相似的事件、类似的母亲,生活中还有不少吗!

母亲的拥抱那一夜,病重的母亲已经到了弥留之际,我们全家人都聚集在父母睡觉的土炕上,寸步不离。

夜深了,我坐在母亲身边,听见母亲轻轻地呼唤着我的乳名。我俯下身子,昏黄的灯光下,母亲的眼睛里充满了柔情,没有一丝的倦意,也没有一丝的痛苦。

这时,母亲往里挪了挪身子,腾出了很小的一块地方,示意我躺在她的身边。我想,母亲怕是真的糊涂了,是把我当成不足月的婴儿了吧,我没有躺到母亲身边。母亲看出了我的不情愿,发出了一声叹息,随即转过身去。这叹息声,虽是低低的,饱含的语气却很沉重。

我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是母亲对她最小的女儿临终前的深深地依恋——在她人生的最后一晚,她多么想重温一下搂着女儿睡觉的感觉,我竟没有满足她的心愿。

我一直觉得,我是五个孩子里最不值得爱的一个。我是一只完完全全的丑小鸭,胆小、懦弱、脾气倔强又爱猜疑,实实在在是家里多余的一个。

从我记事开始,母亲好像从来没有搂抱过我。母亲永远都在忙里忙外地操劳着,她总是干着手里的活儿,远远地对我微笑,远远地对我大声地斥责。在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几个姐姐都辍学了,母亲看着我矮矮的、瘦瘦的,像一株焉焉的茄秧子,一边摇头一边继续供我上学。随着一天天长大,我自然感觉到了,在母亲这棵树冠下,我可以享受阴凉、享受生命的安逸。

以后,母亲那一声满是失望的叹息,时常像重锤一样敲击着我的心肺,给我留下了终生的痛。我愧疚,深深地愧疚。

当我们长大以后,父母的抚爱会显得多余,使人难为情,但是,父母像小时候一样对已经长大的孩子做出抚爱的动作,尽管只是偶尔的简单触摸,却是他们强烈的情感需要。应该理解并接受这样的表达,这也是对父母最有爱心的回报。敞开的门在苏格兰的格拉斯哥,一个小女孩像今天许多年轻人一样,厌倦了枯燥的家庭生活和父母的管制。

她离开了家,决心要做世界名人。可是,她每次满怀希望求职时,都被无情地拒绝了。她只能走上街头,开始出卖肉体。许多年过去了,她的父亲死了,母亲也老了,可她仍在泥沼中醉生梦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