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我的春秋我做主
3487500000017

第17章 瓜期不代(二)

暗算鲁桓,残杀郑亹,***文姜,废立卫君,对抗周室,此时的齐襄公,当真是呼风唤雨,挥洒自如,处处显露出老子天下第一的感觉。

齐襄公的自负,并非无本之木,事实上这要得益于齐国优良的地缘环境和齐国先君积累的政治财富。

齐国所处的地缘板块大致呈菱形。中间一块平原,西北面是济水(济水是一条古代存在的河流,如今已成了黄河末端的一部分。黄河喜欢改道,春秋时期,它入海的路径在济水以北上下摆动);东北面是渤海;东南面是莱夷聚居区;西南面是由泰山、鲁山、沂山、五莲山连接组成的一线山脉。

菱形的四道边中,济水和泰鲁沂莲山脉把齐国所处的山东半岛与大陆分割开来,构成了齐国相对封闭的地形。

西北面的济水以外是千里黄泛区,北戎和燕国要跨越这一区域南侵非常困难。

东北面的渤海以外也是安全的,以春秋时期的技术手段而论,不可能有哪个族群漂洋过海入侵齐国。

东南面的莱夷固然生猛,奈何遇上了以军力威猛而著称的齐国,所以我们在史籍中几乎找不到夷人袭扰齐国的记录。

稍微复杂一点的是西南面。

西南面的泰鲁沂莲山脉断续连接,断续处有贯通山脉的山口;而且山脉西北端未与济水充分交汇,山脚河岸有一条平缓的走廊。

这些孔道的存在,使得居于泰鲁沂莲山脉另一侧的鲁国有可能对齐国发起攻击。当然,齐国也可以花较少的资源封闭这些孔道,或是反过来通过这些孔道前出中原。

另外要特别指出的是,沂山和五莲山之间的断续口很大,用“山口”来描绘已不太适宜。占据这处断口的,是一个由周武王分封的叫作莒的老牌诸侯。

莒国一度在山东境内实力仅次于齐、鲁,不过因为它早期的史料散佚,中期没有诞生什么名人典故,后期基本上被齐国欺凌,以致于今人对它没有多少了解。

其实在春秋初期,莒国是山东事务的重要参与者,齐国和鲁国的失意政客,往往都喜欢避居莒国,以谋求东山再起。

所以,莒国是平衡齐、鲁关系的一支重要力量。

总之,齐国拥有物产丰富(平原产粮,滨海产渔盐,山陵产铜铁),进退两便的地缘优势。

除了地缘条件得天独厚,齐国的人文政治也可圈可点。

老师之前陆陆续续提到过不少关于齐国的事迹,如果以周王室东迁洛邑为起始,那么本文中出现的第一位齐国君主是齐僖公。其实,齐僖公的父亲齐庄公,也可以归入春秋人物之列。

齐庄公在历史上不太有名,但他执政期间的一项指标足以令绝大多数君主汗颜,这项指标就是在位时间的长度。齐庄公于公元前794年至公元前731年在位,前后长达64年,比大家耳熟能详的康熙、乾隆还长。

然而,我们不能把齐庄公标榜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因为,以老师的见闻所及,至少还有两位君主比齐庄公更牛。

先看一位叫赵佗的人,他原是秦军将领,公元前203年37岁时创建南越国,当了67年国王,最后于公元前137年104岁时死在任上。

再看一位叫太戊的人,他是商王朝的第九任国王,谥号中宗。《尚书?无逸》中说:“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公元前1488年—公元前1414年)”。

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齐僖公在位的时长只及他老爸一半,计33年,父子二人统治齐国接近一个世纪。

在春秋乱世之中,齐庄公和齐僖公治国有方,政局长期稳定,国力稳步增长。

国际事务方面,齐国采取务实灵活的外交政策,积极周旋于周王室、郑国和其他中原大国之间,先与郑、鲁联合打击宋、卫,后又与宋、卫联合打击郑、鲁。

几个回合下来,齐国把宋、卫、郑、鲁四国玩了个遍,本土非但分毫未损,而且坐收渔人之利,巧借各方矛盾为自己的发展服务。等中原诸侯回过神来,齐国早已一骑绝尘,狂奔而去。

齐襄公即位之后,吞并纪国,同时压制鲁、郑、卫三国,在国际社会上咄咄逼人,大有胜过乃祖乃父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