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我的春秋我做主
3487500000013

第13章 翻盘(一)

郑厉公之所以能够推倒兄长郑昭公,宋庄公和祭足都居功至伟。对于郑厉公来说,宋国方面和祭足的相互关系很微妙,他们之间保持协作固然构成了郑国本届政府维持运转的两个支撑点,他们之间保持一种势均力敌的对立,其实也是郑厉公寻找战略平衡、巩固个人地位的一个上佳切入点。

协作的观点很好理解,若非宋国和祭足前拉后推、里应外合,郑厉公根本不可能被非正常提拔;而且郑厉公即位后,仍旧需要宋国和祭足继续给予其外交和内政上的支持。

要理解对立的观点,则需动动脑筋。

首先我们应当明确一点,宋国不是无条件地顶郑厉公。在利用特殊的亲缘关系扶助郑厉公上台后,宋国的终极目的是由宋国引领宋、郑未来的合作关系,宋国为主,郑国为辅。

其次我们应当知道,祭足也不是死心塌地要为郑厉公效忠。以祭足遂行废立的经历来看,他是一个典型的权臣,有独立的思想,有果敢的作风,也有左右郑国政局的能力。他扶立郑厉公,并不是因为爱戴郑厉公本人,而是为了顺应郑、宋友好大局,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

掌握了这两个前提,我们就不难推导,如果郑、宋关系向好,也就是说宋国支持郑厉公,那么祭足也会有尽心辅佐郑厉公的动力;如果郑、宋关系交恶,也就是说宋国为难郑厉公,那么祭足支持郑厉公的热情就会消退,专断独行的思维势必抬头。

上一节课说到,宋国疯狂地向郑国责贿,导致郑国和宋国爆发了大规模的军事冲突。这意味着郑厉公断绝了维系其个人地位的一个支撑点。

那这种情况又会引发什么后果呢?同学们只需站起来,然后随便抬起一只脚就能体会到,人的重心全部压在了落地的那只脚上。

同理,郑厉公现在只能完全依靠祭足来主持大局了。祭足本就是郑国资历、能力和威望等各方面都无人能及的重臣,值此国家多事之秋,客观上需要他站出来一力承当,他当然责无旁贷,而且也非他莫属。

只是当祭足的权势进一步放大到某种程度后,郑厉公反过来又会感到惶恐不安。因为他觉得,郑国名义上的君主虽然还是他郑突,但实际上的君主,似乎已成了祭足。

郑厉公对这种错位的迷茫与纠结,如果套用那句“反腐亡党,不反腐则亡国”的名言,可以表述为“重用祭足亡君位,不重用祭足则亡郑国”。

在长久的自抑和煎熬后,郑厉公终于忍无可忍,决定施计铲除祭足。

郑厉公的这种想法在专制社会统治者中常见不鲜,他们往往认为,如果不能保有自己的绝对权力,那么失去权位与失去国家并没有区别。

郑厉公的盘算是收买祭足的女婿雍纠,然后让雍纠想办法行刺。这个思路很务实。祭足在郑国经营多年,身居首辅,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如果谁想跟他明火执仗地对着干,那简直就是自取其辱。

若想在郑国弄死祭足,基本上只有三种可能的途径。

一是无所不能的棒国先民(那时丫还住在帕米尔高原)发射火箭失败,残骸从250米高空坠落,恰好掉进郑国,并且砸中祭足。

二是无所不能的棒国先民不甘心失败,再次发射,结果再次失败,又掉在了祭足的脑袋上(为什么我要说又呢)。

三是策反祭足身边的人,让他们自然穿越祭足的外层防御,到内线突然下手。

雍纠的办法,则是到郊外宴请祭足,然后伺机杀之。这个主意也很棒,寻欢作乐的时候,人的防范意识往往比较涣散,要是一通猫尿把祭足灌醉,那就能任君摆布,想怎么玩都行。

可有道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郑厉公和雍纠把能考虑到的因素基本都考虑到了,唯独没有考虑一点,那就是天意。

谋杀头号权臣外加自己的岳父,对于雍纠来说显然压力不小,以致于晚上睡觉时竟然不知不觉说梦话泄露了天机,而当晚在他床上轮值的女人,不偏不倚正是祭足的女儿雍姬。

雍姬内心里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她现在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将刺杀计划报告祭足,然后祭足提前反制雍纠;二是不将刺杀计划报告祭足,然后雍纠的计划顺利得逞。

总之,无论作何选择,雍姬必须舍弃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中的一个,要么是老爸,要么是老公。

思虑良久,雍姬依然拿不定主意,于是和她的母亲展开了下面这段对话。

雍姬问:“父与夫孰亲?”

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言下之意,老爸只有一个,死了就没了;老公却难说,死了还能再找。

雍姬如醍醐灌顶,赶紧对祭足说:“雍氏舍其室而将享子于郊,吾惑之,以告。”

祭足闻言大惊,立即派人将雍纠处死,并陈尸于“周氏之汪”(字面意思是“周家的池塘”)。

郑厉公见计谋败露,深恐累及自身,只好逃奔蔡国。临行前,他捞起雍纠的尸体放在自己的马车上,怀着复杂的心情仰天长啸:“谋及妇人,宜其死也!”

郑厉公奔蔡,发生在公元前697年夏,这是四年来第二位跑路的郑国君主。

这种频度的政变,对郑国的摧残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很具有代表性的后续事件就是,郑厉公前脚刚走,公元前712年被郑国瓜分的许国(郑庄公将许城一分为二,其东以许庄公之弟许桓公君之,其西以郑大夫公孙获领之),后脚就得以全部恢复。

不过,郑国的噩梦并未就此终结,在未来的一段日子里,郑国的政变将会更加剧烈,到时候就不仅仅是跑路的程度了。

当然,这是后话,我们现在需要关注的是,郑厉公之后,谁来当郑国的国君。

6月22日,答案揭晓,继任的国君是、是、竟然是郑厉公的前任,郑昭公。没错,《史记》上白纸黑字地写着:“祭足迎昭公忽,六月乙亥,复入郑,即位”。

郑昭公以前是被祭足赶跑的,现在又被祭足迎了回来,这个转折有点诡异,老师也想不明白,但它起码证明了祭足在郑国翻云覆雨的能力。

更加诡异的是,被卫国收容的郑昭公复位后,卫国转而又支持逃奔到蔡国的郑厉公反攻郑昭公。显然对于卫国来说,收容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此人必须是郑国当局的反对派。

你说卫国没原则吧,它的原则还不是一般的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