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雄魂——周易,我最浅显的感受
34661300000021

第21章 躬行中,感觉异样,必有妖孽。

满腹经纶,等于无用,等于浪费生命。只有“满腹经纶”消化掉才有用。要想消化掉,必须经历磨难,才能成为自己的才华。能成为自己的才华,必须经历磨难而开悟,悟出来的道理,是说不出来的,只能自己感受。大道理能说出来的话,就已经丢掉了感受,更不用说写在纸上的文字描述。把“满腹经纶”消化掉,变成自己的感受,变成自己的精神意志,这才有用。

我们的大道理,就是文化的通俗化,是传统文化濡养的结果。描述一件事物,往往有我们自己的文化在里边,因为文化通俗化后,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我们的精神意志。至少已经成为我们的观念。但是西方文化流入进来以后,往往我们的描述沾染了西方文化。到现在为止,我们的青少年和年轻人,往往对西方文化中国化的事物比较在意。我想再过十年,可能这种现象就会有质的改变,估计那个时候青少年和年轻人会把西方文化压缩到最低。就算这样,我们对事物的描述也不能说明它的全部,并且还带有很多主观的描述。不能表达事物的本质。就像电视,这个描述能够全面说明它的功用和本质吗?如果能的话,那么现在的电视呢?我们家新买了一台电视机,打开屏幕,上面有几个大字——我不是一台电视,而是一个大屏幕互联网生态系统。所以一件事物同样无法准确的描述,那个感受是描述不出来的。也就是说,世界上没有能够准确而全面描述出来的事物。我们看到的事物,没有深入的话,可能只是了解一个表面。所以我们自己的感觉会骗自己;自己的眼睛会骗自己;自己的耳朵会骗自己······

很多情况下都是想当然,自己给自己补脑。

天地没有形成的时候,世间还是混沌的。在宇宙规律或者是自然规律的作用下。轻者上扬为天,浊者下沉为地。天地便形成,这个过程不是天地分离,天地永远不会分离。他们既想分开,又相互吸引。依照宇宙规律或自然规律,天地相互作用,万物便形成。自然规律或宇宙规律,就是经常所说的“道”。具体的道是个什么?有语言描述,有文字描述。那些只能让人记住一个大概,都是极其片面的。要想了解“道”是个什么,只有亲身感悟。因为描述的那一部分,缺失了感悟。其实还是上边的老话题,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样才能磨练自己,开悟自己,才能继承文化,也就是文化成为自己的精神意识。

一句话,干就完了。这是开启智慧的方法。

宇宙永恒的是规律,在永恒的规律之下,是遵循规律而变化的万事万物,从而产生五彩缤纷的世界。我们从事物还没有产生,就开始预料可能,施加对策,为自己服务,使自己和顺。这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我们能感受到还没发生的事情,对于还没发生的事情,当我们做出对策,而且比较有效果,那是多么玄妙的事情。对于我们已经经历过的事情,我们去体会它、感悟它,从其中感受到那个度。智慧不就是在实践中培养那个度的感觉吗?行事恰当的那个度,事物没有开始的预料、应对和事物已经发展或结束,我们对自己行事的度的感悟。这两者同出一处,都是为了开启智慧。非常好地为自己服务,进而为大家服务。为大家服务,这句话不是随便一个人都可以说的,这需要修为和境界,不然就是骗自己。修为到一定境界,自己的事情是能处理好的。能耐越大,责任越大,对于有修为的人来说是对的。没有修为的人,能耐越大,祸害越大。稍微离开主题了,其实我们说的是,事物未开始和发展或结束,我们这两者的态度,或者是对待两者的举措。这就是产生智慧的门户,妙不可言。所以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对待自己能感受到的未发生但是即将发生的事物,我们要身临其境,看看自己怎样行事,最后使自己和顺。对于已经发生或已经结束的事物,我们身临其境去感悟那个度。这两者不管和自己有没有关系,我们都要去身临其境。感悟世间的玄妙,维持自己的幸福。

幸福是最美好的,感觉也最缥缈,好像不好获得。其实幸福的获得,是需要修为的,这个修为就在不给自己带来灾祸和不顺。美好的东西都喜欢的,比如权、钱、色、名等,我们一直以来,表面上对这些都有不好的感觉,但是往往又是向这方面努力。可是为啥有不好的感觉呢?因为教育!因为大多数人不能做到适可而止,所以这些美好的事物成了一个人的毒药,成了罪恶之源。这是后话,我们要说的是,有让我们感觉美好的东西,就会有让我们感觉讨厌的东西。我们讨厌贫穷;我们讨厌被有权之人摆布。以前去办点事儿,很简单的一个事儿,他就是左右为难,领导都签字盖章了,小鬼不饶你。塞点儿小钱儿,立马就办了。不过如今这种现象大概没有了,感觉明显和过去不一样了。我们讨厌单身,谁都喜欢有一个既有外貌,又有才品的伴侣。我们讨厌默默无闻,名利名利,有名便有利。可是有很多人默默无闻,是他们心甘情愿的吗?是他们认命,是他们消极。适宜的事物让人感觉到快乐,有人不为名利,主动做出适宜的事情就是善良。相反就会有人为了名利做出不适宜的事情,这就是恶!有人品德很好,但就是人际关系不好,英雄无用武之地。这就是完善了自我,而没有恰当地表达出来。表达出来的德行,总是让人很难受的。也就是“义”缺乏。其实一切一切的道理都在阴阳里面,阴阳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有的智慧,都在里面。

所以无就会生有,有就会生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顺势而为,至于结果,交给老天爷。无为,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成有为。达到目的不一定去做,去做不一定能达到目的。相反,有时候不做反而能达到目的。或者是做看上去不相关的事情,反而完成了目标。条条大路通罗马,只是那个更适宜而已。有功不占功,得到的比功大。占功,往往会失去更多。但是往往说的轻巧,身处利益,又割舍不开。所以要实践,才能真正领悟。

历史的记录真真假假,真实的历史是啥?恐怕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我们接受的历史教育,可能有一天,因为考古的发现,而颠覆了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很久以前的历史教育,可能到现在觉得很多地方都生硬做作。历史的记录者可能因为迫于压力,而记录不真实。有可能是来自当权者的压力,也有可能是来自自己价值观的和人生观的需要。其中儒家也有了可能为了劝人行善或是为古人讳,或是不想人们看到太多的黑暗血腥,就像父母不想让幼子看见太多的丑恶一样。然后在记录历史的时候,就撒了几个小谎。当有力的证据出现的时候,儒家的谎言被揭开的那一瞬间,儒家不免有些尴尬。就像我们一直被教育形成一个观念。

说几个震撼心灵的历史故事,以前读历史,有些地方总感觉生硬,现在明白了为什么。一直以为舜把帝位禅让给了尧,后来发现《竹书纪年》里记载,是舜把尧囚禁了,自立为帝。还不让尧的儿子丹朱见父亲。还有形象光辉高大的贤相伊伊,其实是把自己的主子流放后,自己称王。后来主子太甲回来杀了伊伊。而根据《史记》所记载,商朝太甲被伊尹囚禁3年后,伊尹见太甲改过自新,便郑重的将国家交给他。太甲复位后,沉痛接受教训,成为了一个勤政爱民、励精图治的圣君。

谁是谁非?都是历史记录者,为啥记录有这样大的差别呢?我们先看看有关《竹书纪年》的事情。《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可是到了汉朝竟然失传了。其中可能是原简在永嘉之乱时亡佚,或是焚书坑儒和火烧阿房(pang)宫的缘由而失传。也可能是统治者觉得都是臣子陷害君主的历史,而主动让其失传。但是估计圣人孔子应该是读过这样一部历史典籍的。再者说了,在晋武帝司马炎当政时期,有一个叫不准(fou biao)的“私人考古爱好者”,在挖坟掘墓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大墓,是魏安厘王(一说应为魏襄王)的墓。可是里边根本没有宝物,只有一些竹简。后来被附近的人报官,连不准(fou biao)和竹简一块带走。最后送往洛阳,晋武帝司马炎召集大臣研究,发现是已经失传很久的《竹书纪年》。《竹书纪年》记录了从夏朝到魏襄王(一说应为魏哀王)之间的重要历史事件。《竹书纪年》记载的很多历史和现在许多正史记录是不一样的,这样长时间也没有改变当时儒家倡导的历史教育情怀,一直拿古人的优良品行教育着我们,让我们学习古代先贤。谁是谁非?其实谁都没有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当下的人和后人服务的,以前咋样,那已经是过去。一切的一切都是为当下人和后人的幸福准备着。历史记录是真实的也好,是假的也罢。历史能让我们看清一切,继承优良传统,并且发扬光大,使人类幸福,这个是关键。真话起好作用,他就是对的。真话伤人,结果糟糕,那就是错的。我一直说,没有对错,用的适宜,就是对的。

假话,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就是真话。

儒家也是不断地加入一些新的理论,来迎合统治者的利益,不然儒家也就不可能被统治者大力推崇。以致后世认为很多观点,都以为是孔子的观点,导致了“批孔”、“倒孔”的现象,比如五四运动就有这个现象。直到现今还有人大喊孔孟的不是。孔子曾经见过很多统治者,可是都不用孔子。很可能是孔子的理论也不太适合他们,再加上孔子的政治敏锐性确实明显不足,所以最后没办法才周游列国的。往儒家理论里加入新鲜血液,对还是不对?不能说对不对,要说适宜不适宜。有他的积极性,也有他消极的一面。比较出名的,被统治者称为圣人的南宋朱熹。他校注的四书,统治者大力推崇。凡科举考试,都用朱熹的校注。大多数读书人是为了有个一官半职,没有多少是为了真正做学问,所以也就按照朱熹的观点来,一辈辈地传下来,便形成一个标准的答案。把人塑造成一个符合统治者意志的人。而朱熹的很多观点都是反人性的,可是这些反人性的观点,统治者是非常需要的。被统治者大力宣扬,大多数人也就更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对,很少有人提出异议。比如朱熹的观点“存天理,灭人欲”,以前我说过,人的欲望是幸福的根基,就看咋样去满足不断产生的欲望。儒家可是没有灭人欲望的观点,儒家是教我们咋样幸福的,也就是和顺,再简单一点,就是一个“和”字。很多反人性的观点进入儒家,不都是朱熹的“功劳”,只不过朱熹名声在外。也正因为这些观点的加入,导致儒家很长一段时期,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地位。再比如“贤贤易色”,宋儒解释大体上是,尊重品行好又有能力的人,跟他做学问,丢掉男女之事。这个解释大概一看是没问题的,估计是被腐儒的观点蒙蔽太多了。如果依这个观点,那就该抛妻。如果是女生做学问,那就该不要老公了。情感是情感,我们再举一个例子,解释非常离奇的一句话。“君子不重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他们是这样解释的: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的就不牢固。交朋友,要交比自己强的朋友。现在想来真是混账解释。国学大师南怀瑾这样解释:重,是自重。威,是信心。不自重,就没有信心。没有竖立自己的人格,不能把学问做的牢固。不要看不起自己的每一位朋友,你的每一位朋友,都有他们的过人之处。这就是国学大师南怀瑾的解释,前面是告诉我们“自尊”,后面是告诉我们“尊重他人”。再看一般的解释和大师的解释,根本不是一回事!害人不清呀!学问是学问。因为学问扼杀情感,不人性。再说什么是学问?学问就是做人、做事。需要生活,需要实践。然后才有学问。大道理谁不会讲,中国人都懂大道理,关键是做。儒家是让人很爽的,如果学了儒家,感觉特别憋屈,那估计是你被腐儒影响了。太多的事例不一一列举。

我们今天看到的大多关于儒学的校注,都是有很大问题的。从根儿上说,是受到宋儒的影响,对儒家的解释都变味了,最后这个黑锅都让孔子他老人家背了。我们看了市面上所卖的书,凡是有卖的,我都大致看一两眼,总能找出对反人性的解释,不讲情理的解释。估计写书的人也没有动脑筋,直接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就写上了,因为他认为那就是对的,那就是标准解释。看古籍经典还是要看现代国学大师注解的书,一些人云亦云的书,没有自己的观点的书,看着就让人憋屈的书,看它干什么?看书是为了让人幸福,看书很难受,反人性,那就别看了。如果喜欢看书,如果想学中国传统文化,多看几位国学大师的书,你就会发现,儒家是非常人性化的,完全是为了人类的幸福。因为看了国学大师的书,我们心服口服,内心畅快,感觉以前看的书,真是腐儒所编著的。还是以前提到过的,不管注解的对不对,能让大多数人心服口服,这个注解就是对的。中国传统文化被自己人弄坏了,从南宋开始一直到现在,民间很多教人的大道理都腐蚀着我们。我再次说,看国学,要看国学大师的书,多看几位国学大师的书。

其实别人往儒家注水,和儒家往历史注水,也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使然。没有人往儒家注水,封建统治者也不会把孔子抬高到帝王之师这个尊号,儒家的发展,难以避免地会被注水。注水是发展的必然,甚至有时候是必须的,因为为了生存,而且还想生存的更好。中国传统文化也不是光儒家,还有道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道不分家,儒家是天的话,道家就是地。相辅相成,造就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再辅以百家的补充,这便是中国精神。

文化都是相通,不管是哪一家,都是一脉相传。也有相悖的地方,不然咋样分家?其实我们的文化一直讲“和”的,不讲“分”。就像一家人,是一个整体,整体内部也有磕磕碰碰的时候。能让我们幸福就行;能让实现“世界大同”就行;能服务全人类就行。不管是哪一家,都不是全面的,互相补充而已。不能过分强调哪一家就是真理,别家就得靠边站。用到谁谁就是真理,谁有用谁就是真理,谁起作用谁就是真理,谁用着顺手,谁就是真理。地不长无名之草,天不生无用之人。存在着,就有用到的时候。就连一坨屎、一个苍蝇都是有用的。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事物,说不定还有大用。记得有一种相机,就是根据苍蝇眼睛成像的原理发明的。

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不分派别,不分哪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