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韩国中小学教育特色与借鉴
3463300000019

第19章 凝聚民族精神的公民教育(1)

中小学公民教育的课程及体系

在韩国,公民教育一向是学校教育重点之一,现今中小学校在生活教育上明显强调公民教育之重要性。自1945年光复以来,韩国已经历过七次教育课程改订,然而公民教育正式被列入教育课目始于“第三次教育课程”以后的1973年。事实上,韩国的公民教育经过“教授要目”到“第七次教育课程”之改订,逐渐确立了它的理论基础。

一、最新韩国公民教育之基本特性、课程与内容

韩国现行“第七次教育课程”是在新的教育课程中被强调的人性教育和民主市民教育,以及被国家重视的统一教育和国家安保教育的核心科学。作为学术研究的教育科目,其中包含了规范科学和社会科学观点。因此,它不仅能引导学生正确的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能用以探究社会秩序维持,国家民族发展的国民意识形成问题。

“第七次教育课程”对公民教育课程作了重点修正:

·强化了教育的实践性和人性教育。

·提高了教育科目的真实性。

·确立了教育过程的体系性。

现行“第七次教育课程”中公民教育的四个生活领域教科内容:

第一,个人生活领域让学生理解道德生活之必要性,提高道德价值判断能力,重视人本和人性教育。

第二,家庭、邻居、学校生活领域让学生理解在家庭、邻居、学校生活上必要的规范和礼节,培养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实践意志。

第三,社会生活领域让学生理解在现代民主社会上存在的传统道德和市民伦理,也在社会上会遇到的道德问题以及正确合理的解决方法。

第四,国家与民族生活领域培养学生自觉养成爱国爱族意识,理解国家分裂的事实与统一问题,掌握作为国家、民族及世界社会一员应尽的责任。

二、小学公民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和体系

以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为教学目标的“第七次教育课程”对如何培养学生成为人品端正的民主市民,如何让学生自觉养成优秀的道德品质,以及作为一个应以怎样的态度对待本国传统文化等问题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并且还编入了最近流行的人性和道德教育的理论。以下是修正后的小学公民教育科目(“正直的生活”和“道德科”)的内容和教学目标:

第一,让学生熟悉作为一个韩国人应备的基本生活习惯、礼节和道理。

第二,培养学生正确、合理地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

第三,培养学生自觉养成世界和平、人类共荣意识。

第四,培养学生了解生活的意义、树立人生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的实践精神。

在编辑小学公民教育科目的内容时,首先按不同的生活领域挑选出价值性和道德性较高的内容。以这种方法为基础编辑的小学公民教育科目与过去的有所不同。它能根据学年的不同,提示出可能达到的教学水准和目标,使内容更加详细化,从而将教育进一步系统化。

“第七次教育课程”规定的小学公民教育课程的学习指导方法如下:

第一,要符合公民教育本质特性的指导方法以及适用于教室外的学习活动课程等多样化的指导方法。

第二,积极地活用以直接性实践和体验为中心的指导方法。

第三,为了强化人性教育,在“第七次教育课程”中依据新设的教师裁量权规定的让学生们受到道德体验应给予一定活用时间的指导方法。

在评估方面,不是把学生等级化、序列化或差别化,而是应为了学生持续的道德成长,以新概念的评估方法现作为基础进行评估。这种评估方法运用各种叙述,行动观察、面谈、标准化检查、学生互相评估等多样的评估方法。

三、初中公民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和体系

初中公民教育也是按基本的初中教科形态进行学习,联系教育内容并随着公民教育的特殊教育目的向体系和效率的方向,提示学生们道德的问题和现代社会需要的多项德智的要素,被认为是同教师共同苦闷的学习过程。因此现行初中公民教育基本上包含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以及为达成人性教育和民主市民教育的目标而指导和直接体验的过程。

初中公民教育科目在1973年“第三次教育课程”开始的时候,成为独立的正式教育科目。但是就公民教育的前景来看,在这以前无论何种形态的学校教育占据多么重要的位置,以后都要把民主道义教育、民主市民应遵守的价值观、共同的社会生活、民主主义下的政治和经济生活、道德和礼节、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国家和统一问题等作主要的教育内容。1992年6月告示的“第六次教育课程”把最早的公民教育科目的定义由个人生活;家庭、邻居、学校生活;市民生活;社会生活;国家与民族生活等五项构成的生活领域。但“第七次教育课程”又把它重新调整为由个人生活;家庭、邻居、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国家与民族生活等构成的四个领域。

教育部在1997年3月公布的“第七次教育课程”的编制,其中规定现行初中道德科属于“国民共通基本教育过程”里安排的公民教育形态,而每周要安排1~2小时的课时。改定的重点是解决公民教育科目当前存在的问题,就是为实际行动和强化人性教育,来满足公民教育科目的要求和提高授课的实效性,并且按照国内外的情况变化通过公民教育提高授课适切性,还有确立授课和它的体系性作为重点。现在开始实行的“第七次教育课程”中的初中公民教育改定方案重视以实践为主的人性教育和民主市民教育的强化,并且考虑到初中和高中的公民教育连续性而设定的。

评估方法是同初中过去的理论评估标准相脱离,通过实践使之逐步地完善。事实上经过多次修改教育课程,使韩国公民教育科目评估的标准更向多样化方面发展,接下来逐渐地从片面的以学习成绩的测定脱离出来。现在初中公民教育评估方法中最重要的是对于道德的判断力、道德的价值和态度的评估、实践意志、一定程度的社会奉献。之外重要的是按照每个人的参与程度和实践成果来评估,这可说是运用客观式的评估方法。

四、高中公民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和体系

高中公民教育(一年级:道德,二年级:市民伦理,三年级:伦理和思想、传统伦理)是从规范科学的基础上对个人和社会关系的伦理观之培养,从社会科学上通过对民主、民族主义理念和共通体理论基本的探究,从而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同时对于个人伦理、社会伦理、国家伦理等基本思想的探究,从而认识到作为同一个民族共同体中一员的使命感,并且为世界和平和人类共同繁荣作出贡献。因此高中公民教育并不是单纯地教伦理学的科目,而是广泛的规范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基础上开设的强调实践的课程。

现行高中公民教育的特点和意义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人本价值观教育、共同体教育和统一教育。因此在高中公民教育前提出在规范科学的基础上培养关于个人和社会的健全的伦理观。从社会科学方面上探究民主、民族主义的理念和基本的共同体伦理,从而形成正确的民主市民意识与民族观为教育目标,为了帮助韩国青少年形成自我约束力,应以人本价值观教育等为教育内容。

“第六次教育课程”中,小学、初中的公民教育科目被称为“道德”,高中被称为“伦理”。但是在“第七次教育课程”中,就像前面提示的那样,高中“伦理”科目被细分为“市民伦理”、“伦理和思想”、“传统伦理”等科目,逐各分析如下:

“市民伦理”科目的特点和教育目标:“市民伦理”是以高中2~3年级的学生为教育对象,使学生具有对市民生活有必要的正确的伦理观和实践的教科目。因此,“市民伦理”是为了让高中生具备追求在社会中的共同伦理,掌握作为民主市民的资质和能力,合理的解决现代社会诸多问题的能力和态度。

“伦理和思想”科目的特点和教育目标:“伦理和思想”是以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在人类生活中的伦理和思想的重要性,掌握东西方伦理及现代社会思想的潮流和特征,确立韩国伦理和思想基本框架的教科目。

“传统伦理”科目的特点和教育目标:“传统伦理”是以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作为教育对象,其目的是让学生用现代人的视觉去重新审视古人生活中实行的伦理生活,从而能使坚定的建立作为韩国人应该具备的正确的伦理认识和态度。

随着“第七次教育课程”的改编,公民教育又一次迎来了转机。以后,具体研究教材的开发和探究如何提高家庭与社会对于教科运营的参与度,公民教育实行的目的将更加明确。

在“第七次教育课程”中,我们提出了公民教育的目标和特性,仔细分析来看,小学和初中1~2年级的学生须接受必要的道德、规范及行为礼节,在使之身心成熟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其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这样才能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而初中2年级到高中1年级之间的学生,由于他们对道德的概念已经有了较多的了解,所以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道德问题的独立判断力上,使其具有谋求合理、自律的道德生活的资质及品性。总之,我们应从培养低年级学生对道德价值规范的实践化和习惯化着手,随着其年级的不断增高,通过他们对道德问题的不断理解,使之能够谋求人类内心化和基础道德生活,直到把他们培养成具有道德生活的理想和原理的系统化为止,并能付助于实践。

21世纪的今天,学校教育特别是公民教育能给成长中的中小学生提供重要的生活指标,这更加强调了其重要性。公民教育可以说是确立青少年正确伦理认识体系、培养健全的判断能力和实践意志的教科,要想在新世纪营造出一个健全的社会的话,那么达到决定性作用的还应是公民教育。引导青少年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这就是实现公民教育的最终目的,因而现行公民教育正是未来韩国社会高速发展的原动力。但重要的是,依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负担起对学生教育的工作与责任。

学校教育中强化“仁性教育”

韩国在教育改革方案中十分重视公民教育、“国民道德教育”,特别是对青少年推行儒家哲学,宣扬宗教精神,以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可以说儒家学说作为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础,对韩国教育产生极为深刻的人文影响。但是,儒家思想中由“唯有读书高”观念而产生的“考试竞争”、“学历病”等弊端也给韩国教育带来负面影响,特别是随着产业化、核家族化的飞速发展,使传统的伦理观衰退,青少年学生不良行为、滥用药物激增、欺侮、校内暴力等严重的社会问题不断出现。

韩国教育部意识到青少年社会问题的严重性,积极寻找对策。提出解决的策略之一,就是在教育中强化基于儒家传统思想的“仁性教育”(尊重人的精神的道德教育),并从1998年实施“民主的市民教育计划”。这个计划的基本方针是为使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民主的价值观,消除暴力,需要建立起尊重人的尊严的学校文化。主要通过学校教育中“仁性教育”来实施。即除了通过教养、人格形成、思想、政治方面教育在内的“道德”、“伦理”学科教育之外,还通过教师的训话、生活指导、社会服务活动等特别活动来广泛开展“仁性教育”,培养“民主的市民”。下面简要介绍韩国中小学校实施“仁性教育”的现状及今后的计划:

一、现行初、中等教育中的“仁性教育”

《初、中等教育法》中“仁性教育”的目标为:(1)培养能为他人服务的人;(2)培育能正确理解自我、自我尊重和自我容纳的自主的人;(3)培育形成感情深厚的人际关系、有广泛的人间爱的人。为实现以上的教育目标,根据现行的教育课程的编制方针,提出了教育课程所追求人间偶像是“健康的人、自由的人、创意的人、道德的人”,并为此还制定了相应的教育方针。其中,最重要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基于道德性和共同体意识之上的优秀的民主市民”。

关于如何实施“仁性教育”问题。在《仁性教育指导资料》中提出,“仁性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通过基本礼节的实践训练,努力培养学生在道德上形成自觉的、共存共荣的生活方式,建立公平、民主、正义的社会。主要内容有:(1)基本的生活习惯:基本礼节、正确生活规律、爱劳动、讲究卫生、勤俭节约;(2)自我的确立:正直、勤勉、诚实、自主、信义、责任;(3)亲孝行、敬爱:亲孝行、敬爱、传统伦理礼节;(4)共同体意识:秩序、协作、遵守法律、.尊重他人、服务、正义感、民主的市民伦理。总之,“仁性教育”的重点是:基本礼节、自我的确立、亲孝行、共同体意识等。由此可见,主要是提倡儒家的传统思想。

另外,根据同书,要求“仁性教育”不仅通过学科教育(道德、伦理、国语),还有训话、生活指导(遵守社会生活规范、基于对生命尊重的精神指导对人的尊重等)、特别活动(一日做一项善事运动、家训实践及展示会、制作家庭报纸、社会服务活动)等多项教育和实践活动来实施。

二、学校今后的“仁性教育”

正在实施中的“民主的市民教育”以作为民主市民的儿童应具有的权利和义务为起点,使儿童获得自由民主社会的中心价值观和规范,排除自我中心的价值观和暴力文化,并通过学校生活,掌握民主的生活态度。为此,提出不仅限于学生,教师也要不断研修,努力创造学习的机会,改革“学校文化”。为推进“民主的市民教育”而制定的新的教育计划的主要内容如下:

(1)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创设合适的学校环境:扩大学生的自主活动的领域,帮助学生形成作为民主的市民的资质。在校内建立学生裁判所、学生咨询结构、模拟国会等,以期在校内能合理解决发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建立彼此相互了解和民主化的协作体制。

(2)尊重人的尊严,.确定学生指导方法:体罚可能诱发儿童精神上的创伤,严重的还可能产生暴力。为此,不能体罚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权,确定生活指导的方针。基于这种想法,要求教师尽快形成尊重学生人格的良好环境,将礼貌语言的使用日常化。为防止发生学生暴力,还应采取加强对加害者进行教育指导的方法。教育部还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实施“暴力被害认识计划”。所谓的“暴力被害认识计划”,就是通过对欺侮、暴力等加害者和被害者的双方带来身体的痛苦和精神的伤害等的认识,提高对暴力的危险性和恶劣影响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