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韩国中小学教育特色与借鉴
3463300000013

第13章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改方向(1)

韩国中小学的人文教育改革

韩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改革,历届总统总是把教育改革作为主要施政纲领。迄今为止,韩国教育经历了7次教育课程改革。第七次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为主导21世纪的信息化、全球化时代,必须培养具备自律精神和创造性的韩国人”。具体方向是:教育目标要建立丰富的、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和创造性的基础教育;课程内容要适应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教育要求;课程教学要适合学生的个性和能力、以能够开拓未来出路的学习者为中心;课程管理与开发要不断地扩大地方政府及学校会编订和实施教育课程的自主权。韩国教育要培养的“理想的人”具备以下特点:既全面发展又具有个性;具备基本能力,并能发挥创造力;能够在深厚教养基础上开拓未来;在理解本国文化的基础上,能创造新价值;在民主市民意识的基础上,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韩国与中国和日本一样同属东亚儒家文化圈,儒学是其人文精神的根基。在信息化、产业化高度发达的今天,韩国“以人为本”的中小学教育改革日益深入。

一、韩国的人文教育改革举措

韩国近年来根据儒家的教育思想,实行了许多“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措施。

1.加强世界化、信息化教育

韩国根据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哲理,去认识现存世界的同一性和多样性。他们认为,国家在跟随“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的步伐的同时,既发展自身的特殊性,又要加强与不同国家的对话交流。其强调了加强世界化、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性,要求从初中开始就加强计算机、英语、汉字、世界文化史的教育。

2.推行“随人异教”

“5·31方案”贯穿了儒家“随人异教”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化,恢复教育陶冶人的个性和人格的本来精神。因此,韩国大力推行.“开放教育”和“终生教育”的新教育体制,保障任何人随时随地可以按个人意愿进行学习。除此之外,还大力改革传统的“应试教育”,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从以教师与书本为主的单一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中摆脱出来,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学习”、“实践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学习方式,广泛开展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课外教育活动。

3.注重人文教育

在当今韩国中小学教育改革中,儒家提倡的勤劳和仁爱,注重家庭和集体,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思想也得到充分体现。在韩国学者看来,儒家注重人文教育的思想可以弥补西方片面发展专业技术教育的缺陷,儒教以人的存在为其核心,强调精神与物质的统一性。儒家“仁”和“公”的思想有利于创造安定祥和齐心协力的社会氛围,纠正现代化过程中过分物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念。据此,韩国的教育改革大力提倡恢复民族传统、吸收儒家文化、将加强人性修养、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作为首要任务。

4.实行有品味的人性教育

韩国教育改革委员会1994年5月呈交总统一份报告中指出:“由于家庭、社会教育的缺乏和入学考试为主的教育,使人性和道德教育失去应有的地位。”为此,必须“实行有品味的人性教育”。首先,高考录取标准要参考学生过去的创造能力和道德品性的评价,而非单纯依赖于考分,因而从1993年起大学入学总成绩40%为高中按品行推荐的成绩。此外,要对学生实行系统的人性教育,幼儿园至小学三年级为礼貌、基本秩序、共同体意识等教育。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为民主公民教育,高中重点放在世界公民教育。前总统金泳三在其《开创21世纪的新韩国》一文中认为,新时期的韩国人应具备三方面的心理素质:“第一是细腻而精巧的精神;第二是充满多种多样的个性,又富有把它们合而为一的强大凝聚力;第三是坚韧不拔和善始善终的精神。”

二、韩国人文教育改革对我们的启示

韩国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对我国现代中小学教育要做到“三个面向”.和实施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和谐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启示。

1.注重培养未来需要的人才

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不是仅仅培养各科成绩都好的学生,而重要的是培养思想品质、文化技能、身心素质、生活本领和劳动素养等方面和谐发展的未来需要的人才。韩国加强世界化、信息化教育在这方面启示我们,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必须面向世界、面向21世纪确定培养目标。因此,我们首先把着重点放在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上。一是加强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民族光荣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二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立志报效祖国;三是加强人生价值取向教育,使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四是加强审美教育,增强学生辨别真假、善恶、美丑和是非的能力,做“美的人”;五是加强伦理道德教育,使学生养成勤劳的习惯和“仁爱”的品质,具有刻苦精神,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敬业精神。同时,使学生还具备会生活、善交往的能力和团结互助的品质。其次,在文化技能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计算机、外语和外国国情的教育,为其未来世界全球化能够会生存、会交际和具有创新、竞争能力。

2.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是教育、培养学生成为有用之材的主要渠道,应高度重视课堂氛围的问题。韩国“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启示我们:要努力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为此,首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真正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是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具有差异的个体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其三是废除“填鸭式”、“注入式”等呆板的教法,积极推行启发式、诱导式、点拨式等教学方法和情境教学、情感教学、愉快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性思维,使其乐学、会学;其四是实行“开放教学”。即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性,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分级教学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同时,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而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讨论学习”、.“实践学习”、“创造性解决问题”等;其五是改革高考、中考制度,主要是:一方面命题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其能力考查。另一方面要改革录取标准和办法,废止“一张考卷定命运”的做法。

3.加强系统的人性教育

根据韩国的做法,结合我国中小学生的现状,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应该切实加强.“有品味的人性教育”。首先,制订教育计划。每学年或学期初要根据本校实际和学生的家教、社会教育情况制订学生的人性教育规划,明确目标、要求、内容、形式及责任。其次,体现教育的层次性。即根据不同年龄确定不同重点的教育内容:小学1~2年级为自理、劳动、礼貌、秩序等教育;3~6年级进行文明礼貌、集体观念、民族传统、爱国主义等教育;初中开展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意识、伦理道德、民主法制等教育;高中学生应把儒家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悟自省以及做国际公民等内容作为较高品味的教育重点,使之努力成为未来世界一体化的完美的人。

“课外学校”教育取代课外补习热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韩国从小学升入初、高中的考试竞争日趋激烈,这不仅阻碍了正处在发育阶段儿童的身心健康,还增加了学生家长、家庭的负担,成为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引起全社会对学校教育的不满情绪,受到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严厉批评。为解决这一难题,韩国政府在1968年取消初中入学考试录取制度的基础上,从1974年开始推广高中“平准化教育”改革,以消除学校间、区域间教育和设施的差异,提高高中教育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完善中等教育制度。同时,为缓解课外辅导热及各种补习热等社会负面效应,做了很大的努力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进入新世纪,韩国各界对实行了33年之久的“平准化教育”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来自经济界批评比较多。但是,唯独没有变化的私塾和课外补习热,使正在发育中的孩子每天要在校外补习到深夜12点钟,这在另一方面说明了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渴望和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求教育的迫切性和必然性。实际上,中小学生放学后的课外补习热是禁不住的,只能以更好的课外公共辅导教育来疏导或取代。根据2006年对釜山市中心一所学校的调查,75%~80%的学生上私塾,95%的学生正在上课外补习班。为解决这一社会需求和问题,韩国正在试点推广“放学后的学校”,即“课外学校”教育。

“课外学校”教育的实质就是利用公共教育资源,通过多样化的课外辅导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和家长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增强学校与家长、社区的联系与沟通,贯彻终身教育和现代教育理念,实施教育福利政策,构筑自主、开放、多元的社区公平教育体系,建设多元、和谐社会。

目前,在韩国全国的中小学中有280所示范性“课外学校”,全国98.9%的初中和小学实施“课外学校”教育,42.6%的学生接受这种“课外学校”教育,高中生72.2%,其中,普通高中82.2%,实业高中45%。已经有15.684名课外讲师活跃在“课外学校”教育第一线。实际上,韩国政府作为国家教育改革政策,进行了长期、多方努力和尝试。1995年5月,韩国政府将组织放学后的教育活动作为构筑“新教育体制”的改革。自1999年开始,将此项改革更名为“特长与适应能力培养教育活动”,2004年又改为根据学生兴趣和实际水平实施的匹配型补充学习,以及对低年级学生的保育教育的“课外学校”发展模式。

一、中小学“课外学校”教育的成功之处

第一,补充、完善和提高了正规学校教育。“课外学校”教育比国家指定的正规学校教育,时间、空间、设施、讲师都变得开阔,教育内容和形式也变得更加多元、灵活、生动、有趣,符合中小学生个人的成长,贴近社会和学生需求。对此,韩国教育专家评价为:更有创意和实践意义的教育,是没有围墙的教育,“课外学校”教育逐渐成为中小学校教育的“呼吸循环系统”。

第二,构筑公平教育的安全体系:通过公立学校的课外辅导,使那些农村和低收入家庭子女有条件接受更加个性化、特色化和人性化的教育,缩小与高收入家庭子女因收入差距带来的教育差距。2006年,韩国政府为低收入家庭子女提供10万名每人3万韩元2个月的教育券。2007年,提供30万名每人3万韩元10个月的教育券。最近,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宣布:从2006年19个郡的农村示范地区扩大到2007年88个市、郡,将投入497亿韩元支持。各地方政府和自治团体也相应配套投入4~6亿韩元,使农村学校的孩子也能与城市孩子一样接受免费的“课外学校”教育。

第三,构筑终身社区教育体系:由于学校、教师、家长、社区居民对中小学校“课外学校”教育的广泛参与,因工业化社会而涣散的社会共同体又重新筑起,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终身教育体系,学校教育的职能不断延伸与扩展。

第四,减轻私塾和课外补习的费用,经2006年底对280所“课外学校”教育示范校学生家长的调查统计,每个家庭年底教育开支比年初节省6.2万韩元,这对低收入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综合考察,“课外学校”教育的积极意义,不仅在于减轻私塾费用负担,而是发扬光大了公共教育性质,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成为构筑公平、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第五,“课外学校”教育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及时调查学生和家长的不同需求,征求改进意见,并加以完善。根据学生和家长的实际需求,设计教育内容和形式,选拔大学教授、大学生服务自愿者等更为优秀的课外讲师,减轻课外教育经费负担,充分利用展览馆、图书馆、体育馆等社区内服务设施,与中央政府各部委、地方政府各厅局密切合作并得到他们的一贯支持和协助。

第六,据统计,目前实施的“课外学校”教育课程为:小学“课外学校”教育内容中艺术、计算机、体育、英语占64.5%;初中英语、数学、语文、体育、音乐占59.2%;普通高中语文、英语、数学、社会、科学占93.8%;实业高中计算机、英语、数学、社会、科学占58.1%。

二、中小学“课外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课外学校”教育也存在着不少实际问题和困惑:一是在农村学校很难找到优秀的课外讲师,农村学校的学生数少,不成规模,难以实施教育培训项目,教育设施比较差。二是由学校教务处来管理“课外学校”教育,在认识和实际管理中很容易形成“主副关系”,影响“课外学校”教育的意义和实效。三是减轻“课外学校”教育费用,但这正是公共学校教育的软肋,因经费所限课外教育、辅导质量下降,不能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个性需求,影响“课外学校”教育的生命力和持久力,私塾和校外补习死灰复燃。四是因校长的认识水平所限,教师教学负担加重,影响教育质量,难以取得学生和家长的持久信任。五是“课外学校”教育的信息不透明、不对称。六是如何进一步评价和提高学生和讲师的学习、教学能力。

为解决这些问题,韩国教育专家和学校一线教师正在不断改进和尝试:一是更多大学生参与,使“课外学校”教育更加符合学生个性需求,规模小的学校可以建中心学校,讲师巡回辅导或学生集中到中心学校接受课外辅导,交通费由政府或学校负担。二是中央与地方政府始终支持这项教育事业,每年有专项经费支持,各大学和研究所应开发出高质量的“委托式课外辅导”计划项目。三是加强调查研究和宣传工作,使课外学校教育更加符合学生和家长要求,学校内设专职岗位协调和管理“课外学校”教育,教务和讲师信息要及时公开,使学生和家长理解和支持这项改革。四是动员更多的大学、研究所、文体展览福利等设施、警察署、部队参与社区“课外学校”教育。五是通过选择最优秀的讲师,开发设计最好的教育辅导项目,提高“课外学校”教育质量。六是整合单科辅导,防止学生从学校出来,又到私塾补习班去的现象。

韩国的“课外学校”教育,虽然还有诸多现实问题,但正在成为弥补“平准化教育”的不足,满足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不同需求,减缓以升学为导向的校外补习热,减轻学生和家长的学业和经费负担,构筑现代公共教育和终身教育新理念和社会实践体系,建设公平、和谐社会的重要渠道。

改革“开放型自律学校”的办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