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破译神奇地理之谜(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
3463200000006

第6章 地学之谜(1)

冰期的形成

所谓冰期,是指地球历史上大规模的寒冷时期。在这个时期里,不仅地球的两极和高山顶上有冰川分布,就是一些纬度较低的温带地区和低矮山岭上,也分布着许多冰川。地球的历史告诉我们,全球各地在地质历史中曾发生过三次大冰期,即震旦纪冰期、石炭纪、二迭纪冰期和第四纪冰期。而每次大冰期又是由许多小冰期组成的。最近的一次大冰期70万年前开始的,至今已发生过7次小冰期,每次持续时间为90000年之久,而两次冰期之间总是伴随着大约10000年长的温暖的间冰期。

科学家们推测,第七次冰期在10000年前已结束,我们目前正生活在第七次温暖的间冰期末尾,再过5000年,我们居住的地球又将进入一次小冰期,那时整个地球将重新银装素裹,全球的每个人都会生活在类似今天南极的冰天雪地之中。

面对这一预言,人们难免会问: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寒冷的冰期呢?对此,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假说予以解释。

首先进行推测的是德国地质学家希辛格尔。他在1831年提出,第四纪冰期的出现与第三纪的造山运动有关。后人发展了他的观点,认为冰期的发生是由于造山运动所造成的海陆分布不同。在造山运动以后,地球上出现了一些高耸的大山,为山岳冰川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山的升高和冰雪堆积的增厚,还使山区附近的气候发生变化,气温下降,并逐渐扩展影响到全球,使整个地球的平均温度下降,导致冰期出现。反之,当造山运动平静后,山地受到侵蚀,高度不断降低,海水有可能侵入大陆上被削平的低洼地区,使其成为浅海。因为海水的热容量较大,能贮存较多的热量,所以当海洋面积扩大并积蓄较多热量之后,气候开始逐渐转暖,出现了间冰期。一旦造山作用重新发生,山脉再次升高,冰期便又重新来到。

但是人们很快发现,造山运动剧烈的时期与冰期并不完全吻合。

1896年,瑞典地球物理学家阿列尼乌斯,提出了植物可能是产生冰期的祸首。他认为空气中二氧化碳若增加到现在含量(0.03%)的2~3倍时,地球的年平均温度就会升高8.9℃。据此可以解释第三纪的温暖气候。温暖的气候和二氧化碳含量的高浓度,促使植物大量繁殖。但是,植物大量繁殖的结果,又使二氧化碳大量消耗,使其在空气中所占的比例下降。当它降低到现在含量的一半时,就会使地球的年平均温度下降4~5℃,足以导致中、高纬度地区广泛发育冰川,产生冰期。冰期的出现又会减缓植物生长,从而使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恢复正常。于是气温又逐渐升高,冰川消退,出现间冰期,植物又开始繁盛起来,为另一次冰期到来准备了条件。

但是,历史上植物十分茂盛时期之后,并没有出现冰期,相反在6~7亿年前的古代,生物运动没有现在繁盛,却有震旦纪大冰川的出现。因此上述说法缺乏充分依据。

为了弥补这一说法的不足,有人提出了尘慢说,认为是由于地球上火山的猛烈喷发,大量的火山灰尘给地球撑起了一把尘埃大伞,张起了一道尘幔,于是,阳光就再也照不到地球上了,冰期由此而生。然而,造山运动也是火山极盛时期,但并不是每次造山运动后都有冰期接踵而来。

1920年,南斯拉夫塞尔维亚的天体物理学家米兰柯维奇提出了天文说,认为地球上所以有周期性的冷暖变化,根本原因在于地表受到太阳光热不均匀,而造成受热不均匀,无非是地轴的偏斜,地球的颤动以及地球本身是椭圆的,在围绕太阳转动时有近日点和远日点之差……

目前这一天文假说成为当前最受拥护的冰期成因假说。但这一假说也并非完美无缺,它充其量只能解释一个大冰期中的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而没能回答整个大冰期产生的原因。

近年来,在探索冰期形成机制的各种理论中,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假说,认为,地球冰期的发生与太阳率领它的家族通过银河旋臂的时间有关。

我们的银河系是一个漩涡状星系,它具有4条旋臂。根据星系旋臂形成假说,太阳及其家族在绕银河系核旋转时,每隔2亿多年就要通过一次旋臂,而在旋臂里星际物质比较密集。因此有人认为,当太阳通过旋臂时,大量星际尘埃的存在,使星际空间的透明度减少。太阳辐射出来的光和热受到星际尘埃的反射和折射,到达地球表面的能量有明显的削弱,就使地球的年平均温度下降,冰期发生。这一理论的重要证据是,地球上三次大冰期发生的间隔时期,正好与通过旋臂的时间吻合。

但是,旋臂附近的星际空间是否果真有那么多星际尘埃,却是令人怀疑的。而且这一假说是建立在另一假说的基础上的。

因此,尽管人们长期以来不断地探讨冰期的成因,也有了许多科学假说,但这仍然是悬而未决的地学之谜。

仍未解开的地震之谜

地震的成因之谜

一提起天灾人祸,人们就会想到巨大的破坏、恐怖的伤亡,因为天灾人祸确实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而其中又尤其以天灾因其不可预测性令人谈虎色变。

说到天灾,我们熟悉的有火山爆发、地震、海啸、龙卷风等等。为了避免这些天灾所带来的损失,尽量减少人员的伤亡,科学家们对这些天灾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大量而艰苦的研究工作。但由于各方面的限制,现在仍有许多未解之谜在困扰着科学家们,其中地震的成因之谜就是一个。

我们都知道,地震的破坏性是十分巨大的。大地震如果在陆地上发生,顷刻间就会颠覆成千上万的高楼大厦、农舍田庄,会破坏道路、良田、工厂、矿山,造成惨重的人畜伤亡;地震如果在海底爆发,刹那间就会引起海啸,吞没船只,席卷海滨;地震如果在山川发生,又会震得山崩地裂、江河断流、堤坝崩溃;另外,地震还会诱发火灾、水灾,最终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灾难。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我国唐山发生了大地震,整个唐山市在一夜之间化为废墟,许多市民是在酣睡中葬身于瓦砾之中。

地震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如何预测它的发生以减少损失呢?这首先要搞清地震是怎么回事,它又是怎么发生的。在古代,科学还不够发达,人们对地震的认识很幼稚。关于地震有以下一些说法,像什么“巨鳌翻身”、“地牛打滚”。当然,这都是当时人们对于地震产生原因的种种可笑的说法。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自19世纪后半叶起,人们开始对地震时观测到的种种现象进行分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就是地震是地壳运动引起的。但围绕地壳运动的问题又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各种观点,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将之归结为六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地球是一团热质冷却固结而成的,冷却的次序是先外后里。在这个冷却过程中,地球体积逐渐缩小,以致首先形成一个壳子,而且到处发生褶皱、断裂,因而引起地壳运动。打个比方说吧,这就像一个瘦子穿上一件胖子穿的衣服后,衣服会发生褶皱一样。

然而,这个论点还有着漏洞,那就是:按照这种说法发生的这种褶皱和断裂,应该是杂乱无章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地壳中的这种情况是有一定方向的。而且由于地球内含有大量的放射性元素,它们会不断蜕变产生热量,这不仅可以抵消地球失去的热量,而且可能大于失去的热量,因而这种由于地球冷却收缩而引起地壳运动的观点就说不通了。

与这个观点相反,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由于地球不断膨胀才引起了地壳运动,但这样的话,地球的表面应该出现无数不规则的裂口,这又与事实相悖。

后来有人认为是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的吸引力引起的固体潮使得地壳发生运动;第四种观点又认为这是因为地壳的内部物质不断发生对流;第五种观点认为这是地壳均衡代偿的结果。

以上五种观点有的和事实不够相符,有的是仅仅限于假定,有的论证不够充分,因此都被科学家们一一放弃了。

后来,在20世纪20年代初,又产生了大陆漂移的假说。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层产生褶皱并不需要收缩,当大陆移动时,前缘如果受到阻力就会发生褶皱,就好像船在水上行驶时,在船头产生波浪那样。向西推进的南北美大陆,一方面在其东面形成了大西洋,另一方面在其西岸形成连绵不断的落基山脉和安第斯山脉。另外,向北推动的印度大陆和亚洲大陆相撞就形成了喜马拉雅山。

在20世纪30年代,经过激烈的辩论之后,大陆漂移说又宣告破产。它破产的原因有三个:一是缺少对大陆漂移原动力的说明;二是认为地球不是坚硬的;三是根据高温起源说,地球在很久以前才是软的,如果发生大陆漂移的话,也应是在地球形成的初期。

20世纪50年代末,古地磁研究证实,南北磁极的位置始终在移动。照理,这样的移动线路应该只有一条,但奇怪的是,在北美和欧洲大陆上分别测定的北磁极迁移路线却有两条,它们不相重合,但形状相似,处处平行。要使它们合并成一条,除非把北美大陆向东移动3000千米。然而这样就挤走了大西洋的位置,并使北美大陆和欧洲大陆连在了一起,这正与大陆漂移说不谋而合。因此,大陆漂移说因这一发现而活跃起来。

然而,由于地球磁极的问题一直没有定论,大陆漂移说在解释一些实际问题的时候也碰到了困难。

20世纪60年代,又有人提出了“海底扩张”假说,持此种观点的科学家认为,由于海底的不断更新和扩张,造成古磁场和年龄数据的对称分布。而当扩张的大洋地壳到达定论边缘时,便使俯冲到大陆壳下的地幔逐渐熔化而消亡,因而无法找到古老的大洋地壳。

这个假说经过充分的观测研究证明是可信的,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说强调,全球岩石圈并非一块整体,而是由欧亚、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极洲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驮在地幔顶部的软流层上。随着地幔的对流而不停漂移。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活动较多的地带;大地构造活动的基本原因是几个巨大的岩石层板块相互作用引起的。由于地震是大地构造活动的表现之一,所以板块的相互作用也是地震的基本成因。

板块构造说是一门新学说,它为地震成因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但是,板块构造说毕竟也是一种假说,还有诸如地质力学等多种学派对地壳运动进行的其他解释。因此,地震发生的原因迄今仍是一个谜,人们尚未能找到最终的答案。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学的高速发展,破解地震成因之谜的那天终会到来。

地震前为什么有地光闪耀

1976年7月28日,子夜已过,表针指向了凌晨3:00。我国北方工业重镇唐山处于极度沉闷空气的笼罩之中。这时在室外乘凉的人们看见东北方向一道道五彩缤纷的光束升了起来,就像强大的信号灯一样,把大地照得亮如白昼。这些光束形态,有的呈片状散开,有的如彩虹飞架,有的似光柱冲天而起,有的像圆球飘忽不定。光束的颜色七彩纷呈,尤其是像银蓝色、白紫色等平时罕见的复合色令人眼花缭乱。高度众说不一,持续时间有长有短。这种火球曾在唐山市郊区引燃成患,烧焦了农田的稻谷。一些小学生见此情景,以为是天亮了,背起书包就往学校走,结果弄了一场笑话。光焰散去,大地开始颤动,几秒钟后,唐山变成了废墟。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是一种强烈地震的前兆,被称为地光。

1.地光并非陌生客

许多强烈地震都伴随有发光现象。这种特殊的令人毛骨悚然的自然现象,早在几千年就已经被人们注意到了。我国是世界上地光记载最早的国家,古书《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里就曾记述了2800年前陕西岐山地震时奇异的声光现象。书中写道,“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萃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其中的“烨烨震电”之语,就是指的闪闪的地光。因为书中所写的十月系周历,相当于现在的农历八月,这时岐山、宝鸡一带雷暴季节已过,“十月雷电”显然是误传,应该是地震前的地光现象。后来在其他史料中,也有不少关于地光的记载,如“碧光闪烁如是”、“夜半天明如昼”、“夜半天忽通红”、“红光遍邑”、“天上红光如匹练”等,多得数不胜数。

在国外,地光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这种记载最早见于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的《编年史》,它记述的是公元17年小亚细亚发生了强烈地震。书中说地震前有人曾看到天空火光闪闪。日本的地光记载也很早,据日本地震学家安井丰推测,日本最早的地光记录可以追溯到1500年前,可惜这种推测查无实据。真正书录在案的是公元869年的《三代实录》,书中在记述陆奥地区的地震海啸时,曾提到过发光现象。距今已有1100多年。

人们在很早以前就知道利用地光现象来预测地震,我国古人总结的六条地震前兆,其中有一条讲的就是地光。“夜半晦黑,天忽开朗,光明照耀,无异日中,势必地震。”这类描述曾在不少书中出现过。但地光作为一种奇异的自然现象,被人们进行科学考虑,则是18世纪以后的事。据《日本地震史料》记载,1703年12月31日元禄8.2级大地震前,有一位学者在研究了当地天空中奇异的发光现象以后,曾向幕府官员发出警告说,夜里将有强烈雷暴和地震发生。他在当时就注意到了地震与发光的关系,还是难能可贵的。18世纪中叶,当时的英国和北欧一带频繁地发生地震,并屡次伴随有地光的闪烁。在英国皇家学会开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英国学者威廉·斯图克雷第一次试图用地表电流来解释地光产生的原因,自然,他的认识是错误的。20世纪初,意大利学者里佐率先对地震发光现象进行特别详细的调查,他对意大利1905年9月8日卡拉布里亚地震的发光现象进行了广泛研究。在他的影响下,另一位学者加里也广泛收集了欧洲148例地震发光资料,在1910年的《意大利地震学会汇报》中发表了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