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怎样有个好人缘
3463000000018

第18章 好人缘是说出来的(3)

不过,也不要总是用转移的方法跟对方“绕圈子”,否则会让对方厌烦的,遇到原则性的问题,非说不可时要明确表态,说一不二。

11说错话的妙处

交往中,人们谈话总是尽量避免出错,但是,在特殊的场合下说错字、错词也有它非凡的表现力,使你谈话生辉,给别人留下一个谈吐幽默机智敏捷的好印象。

说错话的窍门有以下一些。

巧设“圈套”使其受挫。

有位小伙子到县城赶集市,向一位老大妈问路:“嗨,你知道离县城还有几里地?”那位大妈看那小伙子连声称呼都没有,很是生气,回答道“100丈”“100丈是多远,说路程你怎么讲‘丈’不讲里”呀?讲‘里’?讲‘里’(礼)你就不会叫我‘嗨’了!

还有一个故事,也是问路的事,古时有位年轻公子骑着驴去京城,路上碰到一个老人,想问问路,于是他就骑在驴上喊:“喂,老头子,你知道上京城该怎么走吗?”老人一听,火冒三丈,但是他还是转过身来跟那公子说:“要我告诉你上京城的路,你得先听我讲件怪事。”“行,你讲吧。”“我家的那头驴今年下了两只狗,你说这是怎么回事呢?”

“你说错了吧,这驴怎么会下狗,真是头蠢驴。”

“我也就是不明白,这蠢驴为什么就不下驴而下狗呢?”

那公子一听,立刻满脸通红,赶忙下驴向老人家赔礼道歉。

上面两个故事,一个是故意利用谐音说错话。另一个是巧设陷阱,引对方“上钩”再借机教训对方。

故意说别字。汉语中有许多形近字,或者故意“读字读半边”,出现一些常识性错误,有时可以调节调节气氛,如:“你看那小水獭游得多夹(惬)意啊!”“这场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茶(荼)。”“这消息不腿(胫)而走。”“你这人看样子已病入膏盲(肓)无药可医了!”这些言谈之间,彼此心领神会,赢得笑声。

望文生义。有位老师给小学生们解释成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时故意说道:“桃树李树不会说话,在它们的下面流成了一条小溪。”学生们摸不着头脑,但一时也弄不明白这成语的含义。急切地让老师揭开谜底,这时老师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是桃树李树不向路人打招呼,它们下面便能走成一条小路,比喻与别人打交道时只要真诚,就能打动别人,”学生们豁然开朗,对这个成语很快记住了。

顺水推舟,将计就计。有一次某个德高望重的学者到某大学讲课,学生们都屏气凝神,听他讲课,讲着讲着,那学者把一个常识性的问题说错了,这时有一个大胆一点的学生举手后,站起来说:“老师,你讲错了。”这位学者稍一停顿,马上击桌说道:“好!我刚才是故意讲错了一个问题来试探一下你们的鉴别力。看样子,总算有人敢发言了。”顿时教室里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

错字、错词也有它非凡的表现力,会使你的谈话变得更生动,给别人留下一个谈吐幽默、机智敏捷的好印象。

12会说不如会问

有一次在某国的教堂里,有位教士在做礼拜时,忽然忍不住烟瘾,于是问上司:“我祈祷时可以抽烟吗?”结果遭到了上司的斥责。过了一段时间,另一个教士也烟瘾发作,他对上司说:“我抽烟时可以祈祷吗?”那上司竟莞尔一笑,答应了他的要求。

一个同样含意的请求,仅仅颠倒了一下问话顺序,却得到了截然相反的结果。可见,问话里也有学问,也有技巧,我们总是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说的重要性,机智锋利的论辩语言,折服人心的处世语言,得体敏锐的外交语言,都是通过说来与人进行交流沟通,但是别忘了,说的过程中离不开问,谈话如果只是一味地由某一个人说,那只能叫演讲,不能叫交谈,问话可以促使交谈的继续,可以得到许多有用的信息。但怎么问才能让别人乐于回答,怎么问才能问出有用的信息,这确实包含着许多学问和方法。

善于利用问题赢得别人好感的人能够获得好人缘。提问要注意对象、场合,要有针对性。

下面的几点在提问时必须注意:

(1)针对不同的年龄、身份、民族、文化学识和兴趣特长提问。

比如问小孩子的年龄可用:“你今年几岁啦?”如对老年这样问就显得不三不四,不懂礼貌;对老年人可用:“请问老人家高寿?”等等。提问要针对不同对象的知识范围去问,否则无异于对牛弹琴,出现如下的笑话:

一个客人问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子:“你令尊令堂在家吗?”

那小孩答道:“我家没有硬凳子(令尊),只有软沙发,但有硬糖(令堂),我喜欢吃硬糖。”

结果把那客人弄得啼笑皆非。

国际名人麦克兰,因为忽略了这一点而曾经失去了六十多个职业。

麦克兰从九岁起就在炼铸厂里当学徒,对炼铸很有研究,成为举世闻名的炼铸技师。开始的时候,麦克兰不懂得发问,他老是问一些令工头们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他懂得东西太多,问的问题都超出工头的学识,这样常常引起他们的憎恨和不满,为此他失去了一个又一个职业。

但麦克兰毕竟是个聪明人,当他意识到错误之后,马上改变了提问的方法。以后所问的问题,都是工头们所熟悉的,并在事后表示敬佩之情,当然这些工头们很愉快,对他产生了好感,这为他以后的事业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所提问题要表示你真正的兴趣。

一位少妇有一次突然向某大学校长问了一个深奥的哲学问题,那校长立刻反问到:“女士:你是为了获得知识而问还是仅仅为了考倒我炫耀一下你自己而问?”也许这位校长有点恼火的原因倒不是不想回答那女士的问题,只是觉得那女士的提问没有诚意。

(3)注意问话时对方的心理。

问话时对方总处于一定的心理状态、情绪活动中,或高兴,或焦虑,或愤怒,或沮丧,或轻松等等,问话时必须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去提问,否则不但达不到预期目的,收不到良好效果,反而会伤害对方感情,把你们的关系搞僵。比如小丁正为能不能通过考试而担心忧虑,你却问他:“听说我们这次考试有些难了。”当我们去探视病人,别人正为病情焦虑不安,你问他:“病情是不是要恶化?”这些问题无异于雪上加霜,给问话者带去更多的心理负担,又如别人正为某事生气发火,你却请他:“我们去跳跳舞吧?”有可能是火上浇油,被他斥责一顿:“要跳自己跳去!别来找我。”

(4)适应问话时的场合。

如果你是一位教师,你的三位学生考试作弊被抓住了,你可以有两种方法让他们承认错误,第一种:你把三人都叫来,问:“你们到底作弊了没有?”第二种:把他们中的每一个分别找来问:“其他两位都承认了,你还有什么可说的?”

显然,后一种方法能够使每位学生较快地承认错误,因为在第一种场合会产生从众心理,第二种问话则抓住了一个人在场时的心理特点,一个人在场易于道出实话。

(5)掌握几种巧妙的提问方法。

交际中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你要注意提问的一些方式和技巧。

诱导的方法。用一个问句诱导对方说出自己想让他说的话,然后接过话头表达自己的意思。

公共汽车上,一个青年人踩了一位先生一脚,却没吭一声,那先生问:

“嗯,你刚才说什么了?”

“没说什么呀?”

“哦,实在对不起,我听错了,我刚才还以为你说‘对不起’了呢。”

旁边目睹这一切的人都把目光转向那小伙子,他脸一热,低下了头。

限制性的提问。这种提问在一定程度上可控制住对方的回答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某餐馆给客人做面时侍者总要问:“要不要放鸡蛋?”但是如果侍者改变一下问话方式:“要放一个鸡蛋还是两个?”后一种方式肯定会为这个餐馆增加不少收入。

选择性提问。这种提问有时可以创造一种谈话的气氛,比如公安机关审讯犯人。

“你去没去过他家?”

“去过。”

“一个人还是几个人?”

“一个。”

“去干什么?”

“偷钱。”

“偷没偷?”

“偷了。”

这种问话方式创造了一种严肃紧张气氛,给犯人造成压力。

(5)注意提问的简洁。特别是请教别人问题时。

“张老师,我有几个问题向您请教,第一是……第二是……第三是……”简洁明了,让人一听就明白,容易得到对方回答。

说的过程中离不开问,谈话如果只是一味地由某一个人说,只能叫演讲,不能叫交谈,问话可以促使交谈的继续,可以得到许多有用的信息。

13不可小看的称呼语

古时候有个年轻人骑马赶路上京城,天色已晚,途中路见一老人,于是他问:“喂,离京城还有多远?”那老人头也没抬,随口说了一句“五里?”这年轻人一鼓气嗒嗒嗒跑了十里地,还不见人影,知道这老人骗了他,心想:“这老头子真不像话,五里,五里,什么五里?我回去好好治治他。”后来年轻人一琢磨,这“五里”不正是骂他“无礼”吗,顿感羞愧,连忙返回去。老人还在等着,他连忙下马说道:“老大爷,对不起,刚才冒犯您了。”那老人这才跟他说:“这回知道‘无礼’的好处了吗?我看你今天也到不了京城了,先到我家住一宿,明儿再走吧。”

这个小故事给我们一个不小的启示:小小称呼,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多大的作用。在交际活动中,人们往往对于那些称呼礼貌得体的人会产生好感。称呼语是交际语言的先锋队,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的以后交往的顺利与否,成功与否。因此,与人交往时,千万别忘了用上得体的称呼。我国古代的一些美称和谦语,许多至今沿用,比如用于称别人家庭成员的美称“令”字,令尊、令堂、令郎、令媛等。

对一些事物加美称,可加“贵厂”、“贵社”、“贵府”、“贵校”、“贵报”、“贵姓”。

或加“大”字:“大作”、“大客”、“大礼”。

称呼语运用的好坏,关键是有效地选择和使用,下面几点可供参考:

对自己家人的谱称,可加“家”字,如:家祖母、家祖父、家父、家母、家兄、家嫂、家妹等,或加“舍”字,如“舍弟”、“舍妹”。

运用尊称、敬称、谱称:对长辈,可尊称为“老大爷”、“老奶奶”、“大妈”、“大叔”、“大伯”、“大娘”、“大婶”、“您老”、“您老人家”等等;对某些较高职位者,可列上头衔,如“何部长”、“李校长”、“张科长”、“王总裁”、“刘经理”、“邓厂长”等;对学者、知识分子可带上职称,“马教授”、“赵医师”、“蔡工程师”等;对于单位或公司的下属,或亲切地称小周、小胡、彭秘书、老陈、管大夫等,也可省去姓氏直接称名字,以表示亲昵。

礼貌亲切的称呼是人际间感情的融合剂,它使人与人更加融洽亲切起来。

得体自然。称呼语要根据对话对象的年龄、身份、职业、性别等条件认定,见到农民可称“老乡”,见到工人可用“师傅”,干部知识分子、战士等可称“同志”,对老师的太太可用“师母”,年纪比自己稍大者,可称“大哥”、“大姐”,较年幼的可称“小弟”、“小妹”、“小朋友”。

不过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人们的称呼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在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上面一些可能就不适用了,下面一些提示供参考:

对男人一般都可称先生,对已婚女子,可用夫姓加太太,身份高的用夫人,称未婚女子用“小姐”,不明底细时,用“小姐”可能更“保险”一点,否则弄错了会搞得很尴尬。

分清主次。交际中如遇多人在场,跟多人称呼时,使用称呼语对应先上后下,先长后幼,先疏后亲。社交场合要特别注意,如1972年2月21日周恩来总理在一次招待会上这样称呼的:“总统先生、尼克松夫人,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这种称谓客气周到而又井然有序。

14只说“你们”

某位作家要举办一个演讲培训班,为期一个月,他租用了一家旅馆的舞厅作为他的讲课场所,但是,当他快要开始讲课的时候,突然接到旅馆的通知,告诉他舞厅的租金要涨三倍。当他得知这一消息时,他讲课的入场证都已印好,分发完了,而且讲课的时间和地点也都已印在上面了。

当然,这位作家是不愿意多支付这笔费用的,但他又来不及另找一个地点,于是他只好去找旅馆的经理,开门见山地说:“当我收到你们的通知的时候,我感到有些惊讶,但我一定也不会责备你们,因为如果换作我是你们的话,也会这样做的,你身为这家旅馆的经理,职责当然就是尽可能地使旅馆赚更多的钱,如果你做不到这点的话,你就会被炒鱿鱼,而且是理所当然地被炒鱿鱼,现在让我们来谈论一下这样做对你们到底有没有好处?”

那经理点点头,示意他往下说。

那作家说道:“你会因为出租这舞厅给我而获取相当的收益,而且是一笔非常大的收益,因为一连串的讲课所得来的收益,会比加倍的租金还要多。如果我只是租下你的舞厅而不讲的话,那对你来说才是一笔很大的损失。现在让我们看看损失的情况,首先你不但不应该增加舞厅的租金,反而应该减少租金;事实上,你不能把涨价的部分算入你的收益中,因为我不按照你开的价码付费,而会被迫另寻一个适合我举办培训班的场所。同时你有另外一项损失,那就是我的演讲将会吸引一批受过高等教育而有教养的人到你的旅馆,这是个非常好的广告机会。因此,即使你们花了几千元在报纸上刊登广告,也不可能像我在你们这儿讲课一般吸引那么多人来光顾你的旅馆,而且这种效果是非常有价值的,不是吗?”

最后作家还说:“希望你仔细地考虑一下我所说的话,然后再告诉我最后的决定。”

第二天,这位作家就收到了旅馆的回应,通知他舞厅的租金决定不涨价了。

瞧,这位作家巧妙的言辞居然把那经理说服了,他说话的诀窍是什么呢?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位作家很少谈到“我怎么样怎么样”,没有直接地去提出反对,而是只说“你们”,好像他是站在经理的角度上去讲话,考虑到别人的需要,这真是一个技巧问题。只说“你们”会怎样怎样,会让对方觉得你在替对方考虑,而不是为自己说话,这样对方当然容易接受。

要感动别人或获得人缘,就得先从他们的需要入手。你必须记住,要使一个人做任何事情,唯一的方法就得使他自己乐意去做,而让他们乐意去做的最好方法就是符合他的需要,同时还必须记得人的需要是很不相同的。你所遇到的人,许多人有他的一些特殊的好恶,虽然食欲,或名利之类是人人都有的,但其间还是有很大的差异。

这时,你就必须设法探索对方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尤其是与你计划有密切关系的事情是什么?然后依照着他的意向去应付他,所以,只有当你的计划适应别人的需要后,你的计划才会有实现的希望。

倘若对方不愿承认你所猜度的意思,那你不妨用间接的方法去迎合他,而使他避免公然承诺的窘迫,这样,他会感激你一辈子的。

交流中只说“你们”会怎样怎样,会让对方觉得你是在替他考虑,而不是为自己说话,这样对方当然容易接受你的想法。

15你会打电话吗?

电话是“没有视觉”的会话,和面对面的接触不同,它更多地利用语言和声音来传递信息,处理事件。在当今社会,电话是相互沟通的重要手段,重视打电话的技巧,往往成为办事成败的分野。能够利用电话交涉,无疑把握了成功的要素。

在打电话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基本要点:在对方接电话以后,自己的声音明朗愉快,报出公司或自己的姓名;如果对方没有报姓名,要主动询问对方姓名;提前准备好纸笔,记录主要事项。在传话的时候,要清晰地重述自己的姓名,语气有礼,比如,我是盛德公司的业务主任王小明,谢谢贵公司的惠顾;如果贵公司经理回来,请代我转达。转达的内容清楚完备,必要时请对方重述一便,确定是否了解。结束交谈时要致谢,并轻轻放下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