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青春人妻神妻
34487800000311

第311章 天气预报很难搞 依着破鞋扎着脚

天气预报很难搞,

依着破鞋扎着脚。

准与不准靠理解,

不测风云作参考。

天气预报,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智力游戏。因为预知是一种生活品质,甚至是一种生命保障。这是一个“天有不测风云”与“天有可测风云”并存的年代。预测科学,仅仅提供了一种概率较高的可能性,而非必然性。天气预报,就是八分把握加两分冒险,有时等于十分精彩,有时等于十分可笑。

张三说:天气预报,胡说八道!

李四说:有本事,你来报!

王家沟有一个“我再也不相信……”的句式,被使用最多的就是:我再也不相信天气预报了。其实,也没有使人放弃天气预报。只不过听后对其只是个参考,准与不准,谁也不敢打这个保票。

每一年秋天切地瓜皮子,大家都十二分地关注着天气。但是,也不是死板教条全听全信,因为有个血的教训谁都不会忘记。

那还是在生长队里的时候,有许多人家今天分了地瓜,广播上说明天有雨,不敢切了,堆在那里。但是,第二天并没有下大雨,只是阴了阴天,滴了几个雨点儿就算了。

明天分了地瓜,广播上又说有雨,又不敢切了。结果还是和头一天一样,阴一阴天滴几个雨点儿马上就晴了。

等了三天,一直等到广播喇叭里说明天没雨了,他们才放心大胆地把攒了三天的地瓜一股脑儿切出去了。谁知就好了这么一天,第二天接着来了大雨。老天爷不睁眼,挨着下了三天。不听广播的楞打楞卖,前两天切了的都晒干拾起来了。听了广播一下子切出去的,到末了地瓜皮子都烂成了黑狗屎。

气象部门有些冤枉,报对了人家记不住,报错了人家忘不掉。昨日报雨今日晴,预报错了得骂名。今日报晴明日晴,预报对了骂未平。可怜天气预报人,反正挨骂不安宁……

在甲骨文中,有关于占卜天气的记载。在科学尚未昌明的漫长岁月中,有着科学精神的雏形。古人猜测天气都会有“占”和“验”两个环节,占卜之后还要验证。对于很多气象谚语,也要进行是否应验的总结,从而得出“屡验”、“甚验”、“屡不验”的检验分析。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在那样的年代,人们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天气的一定周期性以及物候表象间的呼应关联,折射出非常令人折服的感知力。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诠释了跨度150天的天气韵律。

“巢居者知风,穴居者知雨,草木知节令”,借助其他生物的灵性推断气象变化。

其中二十四节气以及数以万计的气象谚语成为民族智慧的宝贵遗存。每当读到“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雷;上风虽开,下风未开,主雨;燕子初归风未定,桃花欲动雨频来;有雨山戴帽,无雨云拦腰……”都会对古人朴素的大智慧肃然敬畏。

现在天气预报的核心工具是数值天气预报。数值天气预报以气象观测资料为

初值条件,通过巨型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再用流体力学和热力学的方程组进行求解,进而预测未来一定时段的大气运动状态。

天气预报准与不准,可以围绕数值预报展开。气象部门对大气运动中的规律尚未全然知晓,设计的任何方程只能是求得近似。初始的观测数据除了不准确之外,还有不完整的问题,例如青藏高原上的观测资料就很少。如果把数值预报计算缩小一半,即对更小尺度进行运算,计算量大体增加16倍,但在运算中,一些类似于地形等的信息依然难以充分表达,大气运动的物理过程细节不能很好地反映,必须依靠预报员再次订正。

可见,气象台尚未具备制作和发布常规预报的能力。不同的要素和项目,预报能力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例如:明天会下雨吗?明天会下大雨吗?这两个问题,预报准确性差异巨大。

微小尺度天气盛行时,大网捞不到小鱼,尺度小、历时短,却往往强度大,这类“漏网之鱼”更容易让人产生天气预报不靠谱的感慨。

“牛背雨”,一头牛的背上,都有晴雨的差别;“雹打一条线”,线内线外,悲喜两重天。某个天气系统边缘处,看似毫厘之间,天气却天壤之别。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雷。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一座山,迎风坡抬升凝结,背风坡下沉增温,恍如千里之异。

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在提高,但美誉度并未同步提升。大家对于天气预报的预期值,其升幅高于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升幅。需要看到,人们对于天气预报还不甚满意,但这种不满意是建立在大家对天气预报依赖度提升的前提下。天气预报毕竟远未达到大家期望中的“神明”的程度。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神仙说的没雨和气象台的有雨虽然相反,但是都有道理。所谓的“没雨”,是说对晒地瓜皮子没有妨碍,或者是妨碍不大。气象站的“有雨”也不错,这是科学的预测和论断,根据云层潮湿度的计算,有降雨的象征和可能。至于对瓜干有没有妨碍,自己看着办。

王学奎他们虽然拾了一晚上瓜干,多费了工多出了力,但也无怨无悔。为什么呢?这叫做有备无患。

结语:

预报是大概,不敢打保票。

都想要准确,可惜达不到。

主要是防备,依赖不可靠。

理想很丰满,期望值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