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青春人妻神妻
34487800000022

第22章 节目评选安排好 文艺演出把幕报

节目评选安排好,

文艺演出把幕报。

百花齐放争俊美,

快板独唱水平高。

各学校为庆祝“六一”准备的节目早就报到完小来了,原定是每个学校最少两个节目。报上来的,除完小和王家沟小学报了三个以外,别的小学都是两个。

大会服务人员把这22个节目制成了评选表,并且把它刻了蜡纸印出来。大会主席团、教师代表、少先队员代表、学生代表,人手一份儿,让他们看着节目的表演评分,最高分定为100分。

为了预防出现人情偏见,表上只出现节目次序、节目形式、节目名称和节目得分四项,不出现学校名和演员的名字。

节目演出前,大会主席召开了节目评选会议,要求每个人打分的时候要尽量公正、公平、合理。根据自己的欣赏水平,节目的思想性占50分,艺术性占50分。每个人打分的时候要留有余地,上下控制在80分——90分之间。如果自己把前面的分打高了,又出现了更好的,可以突破90分。前面的分打低了,又有了更差的,也可以低于80分。

安排好了评分标准和计分方法,他们都回到原来的位子上。报幕的同学拿着节目单上台报幕:“第一个节目,表演唱《四个老汉庆‘六•一’》”

用的是柳琴调,没有乐器伴奏,过门是用嘴说着。大致内容是:看见儿童过节日,他们四个老汉也很高兴,也来参加庆祝会。这是一种很流行的表演形式,现在被搬到了“六•一”节庆祝会上来了,让人觉得驴唇不对马口。

第二个节目,快板《“六•一”好》。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自己打着竹板,嘴对着话筒说:

竹板打,呱呱叫,我来说说“六•一”好。过“六•一”,真热闹。锣鼓打,红旗飘,鼓着脖子喊口号。你也笑,他也笑,大家心情都很好。会场上,歌声高。升国旗,行队礼,热爱祖国要记牢。少先队,红领巾,她是红旗的一角。最美要算出旗队,打洋鼓,吹洋号,鲜花举,队旗高。大会主席把话讲,还有发言是代表。说实话,拉实理,各项要求要做到。文艺节目正演出,演出水平要提高。得了高分有奖励,今年“六•一”就是好。

小朋友的快板一说完,掌声立刻响起来。这也是个古老的表现形式,但人家是旧壶装新酒,香味更醇厚。

再往下的节目是“打花棍”“扭秧歌”老师用笛子伴奏,动作很整齐,曲子很好听。不过这都是传统的形式,年年如此,老掉了牙了。还有“三句半”“大鼓书”,也未见新奇。

《少先队员捉特务》,说的是有两个美蒋特务窜犯大陆,被一个少先队员发现了。她就报告了民兵,并且领着去追。

美蒋特务戴着大盖帽,戴着手表,拿着手枪。特务在前边跑,少先队员和民兵就在后面追,在台上跑“8”字形。撇开有没有这么笨的美蒋特务不说,情节还是很热闹很紧张的。特务被少先队员和民兵捉住以后,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小合唱《歌唱二小放牛郎》队形安排是方阵,唱得很齐,声音很洪亮。

男女领唱齐唱《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领唱声音优美,齐唱气势悲凉。有一定的演唱水平。

快板书《**同志二三事》叙述**在火车上做好事;冒雨送抱孩子的妇女;星期天去卫生连看病,在工地上运砖。很有节奏,故事情节很紧凑。

女声独唱《夸嫂嫂》,赞美新型的新婚形式:

“花喜鹊,喳喳叫,哥哥娶了个好嫂嫂。大眼睛,黑眉毛,两腮好像五月桃。送彩礼,她不要,只要锄头和铁锹。嫁妆少,新房小,嫂嫂说是这不孬。好日子,今天到,哥哥上门迎嫂嫂。不骑马,不坐轿,并肩携手一路笑。第二天,大清早,她就和哥哥把地刨。乐得奶奶咧嘴笑,夸我哥哥娶了一个好嫂嫂。”

她的老师用二胡给她伴奏,琴声悠扬,歌声甜美,掌声一阵接着一阵。

结语:

印发节目表,报幕开始演。

表演要评分,方法标准宽。

快板夸六一,柳琴唱老汉。

学生捉特务,**去运砖。

放牛打鬼子,妈妈说艰难。

奶奶夸嫂嫂,思想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