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春秋英雄志
34447500000071

第71章 晋国三分

异语1

郑国子产铸刑鼎,说,以之救世人。

孔子:子产惠人也!

晋国赵鞅和荀寅铸鼎,并在鼎上铸上范宣子士燮(xie)所制定的“刑书”,公之于众。

孔子:晋其亡乎!

赵鞅和荀寅:……

----------------------------------------------------------------------------《左传》有感

公元前453年,智伯被杀,家族势力被赶尽杀绝,赵氏、魏氏、韩氏瓜分了智伯的封地之后,三足鼎立,把持晋国的政务。其实春秋时期君王本身的权利并不大,比如郑国的七穆、鲁国的三桓,不过都是姬姓的王族势力轮流执政,与晋国类似的只有齐国田氏一枝独秀了,晋国和齐国最终也都被取代。

智伯败了,但手下有个豫让,本来是范氏和中行氏的家臣,郁郁不得志。智伯很看得起他,委以重任,豫让很感动。智伯死后,赵襄子还不解恨,把他的头骨做成酒杯,这就是可忍孰不可忍了,豫让当即决定要干掉赵襄子。

问题是如今形势比人强,人家如日中天,自己一穷二白,想来想去,惟一死儿,临死也要拉个垫背的。于是豫让改头换面,去赵襄子宫中做杂役,清理厕所,其实成功几率蛮大的,毕竟敌明我暗,只要看准时机,自己又不惜一死,定能报答知遇之恩。

赵襄子命大,可能第六感强,心惊肉跳的,让人抓了清洁工,一搜身发现带着暗器,那就没得说了,严刑拷问吧!

事已至此,豫让也不怕,说了自己的身份和目的,赵襄子很欣赏他,天下间见利忘义的人太多了,难得有这样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于是说,这是贤人啊,把他放了吧!

豫让虽说感动,可是依旧不愿放弃,想到赵襄子听到了自己的声音,见过自己的相貌,以后定然会警惕,一发狠,吞炭毁声,身上涂满红漆而浑身生疮,连自己的妻子都认不出自己了,这才放心,躲到赵襄子出宫必过的桥下行乞,寻隙行刺。

豫让的朋友路过,认出了豫让,叹口气说,以你的才华和忠心,侍奉赵襄子,赵襄子必定亲近你,那时你趁其不备杀了他不也可以嘛,何苦要受这份罪。

豫让说,侍奉别人而怀二心,这种事我死也不做。何况赵襄子放了我一回,我还要刺杀他,只是为了报答智伯的恩德,行事但求无愧于心。

机会来了,赵襄子出宫经过桥,他倒是没什么感应,它的马先跳了起来。马儿怎么会无缘无故的受惊了呢,赵襄子说,豫让必定在这里。

豫让被抓了,赵襄子说,你当初是范氏和中行氏的家臣,智伯灭了范氏和中行氏,你不为他们报仇,反而委身侍奉智伯。为何智伯死后,你如此卖命要为他报仇呢?

豫让说,范氏和中行氏待我如众人,我一众人报之,智伯待我如国士,我是以国士报之。

赵襄子叹口气,你先前刺杀于我,足以报恩。当初我不杀你,也很够意思了,事到如今,我不会再放你了。

豫让说,之前你放我回去,天下人都夸你贤能。今日之事,我固当诛,还望你把你的衣服给我刺几刀,告慰智伯在天之灵,如此,虽死无憾。

赵襄子于是解下外袍给豫让,豫让刺了几刀,足以报恩矣,自刎而死。

我犹记得当初看《倚天屠龙记》,张无忌问方丈,世上有鬼吗?

方丈说,幽冥之事,实所难言。

张无忌说,既如此,大师为何虔诚法事,超度亡魂。

方丈说,善哉,人死业在,亡魂不须超度,要超度的乃是活人。

受害人家属定要严惩凶手,何尝不知便是杀了凶犯,而亡者不可复存,只是为死者不值,要凶犯付出代价,自己能够对死者有一个交代,从而放下死者,重新开始生活。

《打黄袍》里,赵匡胤说悔不该醉酒错斩了郑贤弟,郑夫人要讨说法,赵匡胤理亏,把黄袍脱下来让郑夫人拿着棍子狠狠地打了几下解恨。郑夫人自然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可是夫君被杀不得不出头讨个公道,以堵天下悠悠众口,不然心中不安,故而才如此。

《狸猫换太子》里,李后在外受尽屈辱,回宫后怒斥宋仁宗不孝,母亲在外尚且不知,命包拯棒打仁宗。包拯于是让仁宗脱下黄袍打了几下,为李后解恨,此事就此揭了过去。

豫让也是,只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而已,莫不如此。

智伯被杀,除了豫让,还有人不开心——晋出公。

姑且想想事情的起点,智伯要三家拿出封地给晋出公,赵氏不给,摆明了不给我面子,晋出公自然不开心,你们家的一砖一瓦哪个不是我们祖上给的,故而智伯能够奉王命以讨不臣。

如今智伯死了,晋出公大怒,智伯代表的是朝廷,你们三家太不把我放在眼里了。晋出公于是向齐国、鲁国请兵以讨不臣,事到如今三卿早就一肚子怨言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废了他算了。

晋出公出逃国外,路上病死,三卿立了晋出公同辈的姬骄为晋哀公。

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德之不建曰哀;遭难已甚曰哀;处死非义曰哀。啥也别说了,至此晋国不姓姬了。

公元前451年,晋哀公上任,做了十八年的傀儡。儿子晋幽公,在位十八年,反而开始朝见赵、魏、韩。晋烈公在位27年,他在的时候,周天子周威烈王宣布赵、魏、韩为诸侯国。晋孝公在位32年,等到儿子晋静公的时候,三家已经彻底没了耐心,公元前349年,将其废为庶人,自是晋国国之不存。

不过也不用悲哀,晋国也灭了很多诸侯国,何况赵魏韩后面也被秦国统一,大势所趋而。

自此之后,战国七雄格局已现。齐国都城位于山东临淄,赵国都城位于河北邯郸,魏国都城位于山西安邑(后避秦国迁为河南大梁,便是以后的宋都城东京汴梁,今开封),秦国都城位于陕西凤阳(后为咸阳),韩国位于河南新郑,楚国多次迁都,姑且定为湖北省郢(ying)都。

七国争雄,各领风骚数十年,直至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128年的历史精彩纷呈,姑且以战国明君——魏文侯开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