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春秋英雄志
34447500000027

第27章 天命所归

孙叔敖(公元前约630年~公元前593年),蔿(wei)氏,名敖,字孙叔,芈姓,父亲是蔿贾。

据传,孙叔敖捡到一条双头蛇。这在当时是不祥的征兆,类似于在镜子里看不到自己一样,很快就会死去。孙叔敖于是回去告诉自己的母亲,他母亲问他,那条蛇现在哪里?孙叔敖说,自己已经杀了它,为了防止别人看见双头蛇招来坏运,就把它埋了。

楚国人听说了之后,都夸赞他。

楚庄王平定斗越之乱,一番整治之后,让孙叔敖当了令尹。

公元前605年,孙叔敖主持兴修水利,建成中国最早的大型渠系水利工程——期思雩娄灌区(期思陂),还曾主持修建芍陂(今AHS县安丰塘),在今HB江陵一带也兴修过水利。

修水利,就能灌溉良田,就能丰收!好像好官都会修水利,如此看来,孙叔敖也算是中规中矩。

孙叔敖处事最了不起的在于,他可以让百姓自觉的按照他想的做。

楚庄王认为当时楚国的车子太小,遂命令全国一律改造高大的车子。孙叔敖说,若以命令行事,会招致百姓反感(适用于今),不如把都市街巷两头的门槛做高,低小的车过不去(轮子小),人们就会自觉改造高车了。

佩服。看到这里,我觉得这就是孙叔敖做事的精髓所在,他修好了一个渠,然后水自然就跟着过来了。顺其自然,还有比这样更让百姓觉得方便的嘛!

楚庄王又嫌原来通行的货币太小(比不上齐国),改铸大币,强令通行,人民使用不便,引起市场混乱。孙叔敖不会想以为大家用着用着就方便了,而是说,小货币更容易携带,下令恢复,市场又趋繁荣。

楚国之前天灾频发,人心不稳。如今孙叔敖在这里,修水利,天灾不再,施行政令以便民为本,市场稳定,内患一扫而空。

但这位孙先生可谓是全面发展,还是杰出的军事家。他选择适合于楚国的条文,立为军法,对各军的行动、任务、纪律等都制定了明确规定,运用于训练和实战。

当然,你这么出色,君王都比不上你,自然会被忌恨。

一位名叫狐丘丈人的隐士曾对孙叔敖说:“人有三怨,子知之乎?”

孙叔敖问,“三怨?”

隐士说,“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逮之。”

孙叔敖告诉他:“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以是免于三怨,可乎?”

孙叔敖死后,家无余财,他三次担任令尹(我也不清楚为何会罢免两次),举国称道。

他死后,对儿子说,“君王如果给你封地,你一定要选最坏的,这样才不会有人抢,虽然不富裕,却可以长久。”

也正是他这样的品行,才让他成为春秋有名的权臣。

公元前601年,赵盾去世,郤缺执政。

此时,楚国周围的偃姓诸国发动叛乱,楚军剿灭舒氏(舒氏为偃姓),并与崛起当中的吴国与越国结盟,兵不卸甲,又调兵攻打陈国。陈灵公(看谥号)很干脆的倒向楚国。

前600年9月,晋成公再度与宋文公、卫成公、郑襄公、曹文公会盟于扈,命亲信将领荀林父率领军队南下进攻陈国。不料,晋成公会盟后就撒手人寰,荀林父南征之举只能作罢,悻悻而归。

晋成公,晋国最后有回天之力的君主,走了,只能说天助楚国。

楚庄王再度北上,目标直指郑国。郑襄公求救于晋国,正卿郤缺与郑军会师,迎接楚庄王的到来。楚庄王力图将郑国夺回,不想晋国方面态度如此强硬,晋、郑联军与楚军在柳棼大战一场,楚军战败。

好不容易鼓起勇气与晋国真刀真枪的干一场,不想等待他的依旧是失败,楚庄王领败军回国,退出中原。

楚军虽然战败,但已造成郑国朝野上下的恐慌,前599年,郑国为了缓和楚国人的怒气,私下与楚庄王议和。消息传开,晋、宋、卫、曹四国伐郑,郑襄公无奈之下(真的好无奈)又只能向晋国盟誓。

楚庄王又率军攻打郑国。郤缺命上军将士援救郑国,睿智多谋的范武子联合郑军于颖水挫败楚庄王。楚庄王再度郁闷而归,诸侯联军进入郑国国境,由士会统领,驻防郑国。

公元前598年初,楚庄王再出师伐郑。由此可见,在孙叔敖的执政期,楚国积累了多少粮食、兵器等战争物资。

郑襄公与公子弃疾商议,拟定了国策—唯强是从:晋来从晋,楚来从楚。

楚庄王的屡败屡战惹起了郤(xi)缺的警惕,他终于意思到,楚国已经不再是当年楚成王的时代,只要打败他,就能让他失去染指中原的决心,他知道,现在的一切失败都只是前奏,随着楚国的日渐强盛,晋楚之间肯定要有一场大战。

公元前598年,郤缺主动向众狄议和,以求他们在晋国跟楚国打仗的时候不闹。

几乎同时,陈国内乱,陈灵公被杀。楚庄王出兵平乱(盟友关系),之后原本想将陈国划为楚国的一个县,被大臣劝止(不灭人宗国),于是派人迎回在晋国的太子午(陈成公)。

这种收买人心的策略,证明楚庄王成为霸主的资格已经有了。

一切都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