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春秋英雄志
34447500000185

第185章 改革官制

治理天下

公元前221年,六国授首,天下统一,除了卫国尚在,周朝时敕封的诸侯王们已经被秦国或杀、或放。

嬴政和大臣们商议新的朝代制度,都认为秦国得到天下的难度,远高于夏商周,那时候一战而定,而后天下诸侯归心,就拥有了天下,哪里像如今一样,光是灭六国就花费了十年时间。

商周的君主称王和天子,嬴政创造性地称为皇帝,名陛下,而皇帝是别人的称呼,自称为朕。

朕这个称谓以前是比较通俗的,屈原在文章里多次使用。君臣之礼不可废,那么以后再用“朕”的人就是大不敬。

当然,这种说法并非是赢政自己提出来的,而是下面的人,很可能是儒家的人提出来的方案。

此时的秦国咸阳汇聚了天下想求取功名的人,以前国家众多,一个地方混不好还可以换个地方,如今不行了,都得去咸阳了,毕竟秦国统一后,真需要人才,帮助管理地方。

那时百家昌盛,各类学术典籍众多,还有炼丹的术士等人,见闻广博,本身也都有一定才华。

嬴政在处理政务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一些人名、地名,甚至一些古怪的姓氏,那时候查阅典籍很耗费功夫,大臣们也不是什么都懂的,这时候就需要一些人充当活字典。

嬴政择优录取,选取七十多人为博士,意为博知之士。博士们也不是浪得虚名,进贡来的器物、祥瑞,他们大多都能说出来历,以及它们出现的含义,为嬴政解惑。

阴阳家的人提出,周朝是火德,尚百,秦朝替代周朝,那就是水德,而水德尚黑。

在嬴政掌权后,秦军将士的服饰就采用的黑色,包括电视电影中的秦军、秦族、大臣服饰,以黑色为主,妃嫔女人颜色多点。

掌了权,秦国成为了中原的主人,自然想传承下去。嬴政于是废除了谥号,觉得那样太繁琐,不明白先后顺序。

嬴政以身作则,自己称为秦始皇,下面二、三、四排就好,也想着万世为君。

曾有一则小故事,说是嬴政取了天下,觉得可以比肩尧舜,于是想要禅让天下,名传后世。

有博士跟嬴政说,尧舜属于官天下,天下为公,所以让贤;夏商周是家天下,天下为私,所以传子。一个人的境界不一样,能够做的的事也不一样,皇帝虽然功大,但怎么可以跟尧舜比呢?

嬴政问,我夺得天下,至此没有了战事,如何不可以跟尧舜比呢?

博士说,尧在位时,兢兢业业,如履薄冰,不敢有懈怠,那时候赋税少,徭役少,百姓欢悦;舜居于乡里,住处百姓相亲,因而得以成为天子;禹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小腿上的毛都磨光了也不喊冤,百姓能够爱戴。这三人都有厚德,大功于国,百姓信服,故而能够禅让得到天下。

而陛下以征讨为功,攻破人国,俘虏诸侯,奄有四海,这跟商汤攻打夏桀,周武讨伐商纣一样,都是凭借武力夺取天下,而不是百姓信服。所以陛下能做的,也就是如商周一样,家天下,传给兄弟子孙,而非让位贤人。

嬴政听后点头,打消了让位的想法。

由于《史记》中没有这个故事,也就是秦朝正式的记录中不存在这样的记录,所以后世一般认为是编造的。

但我认为这是真的,最起码嬴政真有这样的想法。在那时候,儒家说贤能莫有过于孔子者,并非公论,真正让所有人佩服的,其实是尧舜禹,其次是商汤周武,连孔子都是以其为师。

秦国扫清六合,新朝建立,那么就决定了秦始皇最起码是周武王一样的人物。不过,周武王凭着父辈的基业,再加上姜子牙辅佐,这才成为开朝国君,而且死的还早,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成就。

秦始皇身边又没有姜子牙这样的人物,在秦始皇看来,自己比周武王厉害多了,所以追求也高,那么就得比德尧舜了。

尧舜是禅让的美名流传至今,秦始皇也想着将来把自己的名字排在他们后边,那么必然会考虑学习他们禅让。

不过秦始皇终究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原因只有一个——不切实际。

燕王哙禅让给国相子之,结果国家大乱,国都都被齐国攻下了。

而且春秋战国诸侯国这么多,大家都奉行的传位亲族,还有嫡长子的传统,为得就是减少诸子争位的弊端,总结起来的教训也是血淋淋的。宋国国君将王位传给自己弟弟,还闹出骨肉相残的事情,何况还要传给没有根基的外人了。

秦始皇其实是个很谨慎的人,最怕行刺和造反,这种性格也决定了他不可能找到一个接班人,培养十几年之后让位给他,万一不合适怎么办,万一他趁着翅膀硬了要夺权怎么办,万一自己儿子们不愿意夺权怎么办?

赵武灵王七十年前可是被饿死在沙丘的。

就这样,官天下的理论被抛弃,家天下成为传统,也是很符合当时实际的传统。

至如今,官天下已经成为共识,***则被划分为了封建残余。

其实这也是托西方文明的福分,美国早在清朝末年就开始了官天下,英国以宪法限制君王权力,将管理权让给了议会,饱受诟病,认为还不够现代化。

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在实行换届、选举等举措,更换国家领导人,原因很简单,别的国家都是这么做的,大势所趋。

说到底,还是民权意识进步了。以前,大家觉得,你厉害,打了天下,那天下就是你们家的,算是私有权利。而且,更强调,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你可以享有,但是却不能把持住不放。

还是那句话,功名富贵是每个人都想有的,你得到并且享受,大家都可以理解,可是你要想独吞,还让世世代代让自己的子孙占据,那么大家就不能理解了。

可是当时人们不这么想,因为祖祖辈辈都是这么来的,父亲死了传给儿子,儿子死了传给孙子,这是常理啊。

忽然你说,要把天下传给贤人,那么谁是贤人呢?

李斯说我博学多才,我可以,蒙恬说我战功赫赫,打仗没问题,但是我不想当皇帝,我推荐我弟弟蒙毅,他文采很好,陛下很欣赏他,也很亲近他,我愿意为我弟弟保江山。

王贲则说,我是军中老字辈的,我和父亲一起打下了六国,论功劳你们谁有我大,我不同意,你们谁都当不了,你们不同意,我却能依靠着军队上位。

秦始皇此时想要平息他们的纷争,就不能说,我认定李斯了,他是合适的继承人。那么蒙恬、王贲心中不喜,轻则罢工,重则串联造反,秦始皇也压不住。

而秦始皇从外边找一个贤人,说这是继承人。

贤人开始在秦始皇的看护下治理国政,那么李斯不愿意了,他有我博学吗,比我更了解国家吗,于是又起了争执。

缺乏认可的传承制度,在当时无异于灭顶之灾。人人都有取而代之的想法,也就是内斗的开始,所以家天下最大的好处是,将继承人的资格限制好,其他人连参选资格都没有,自然没有非分之想。

家天下确立之后,秦始皇开始改革朝政制度。秦国传承这么久,其实管理架构早就趋于完善了,只是那时候是战时,如今四海晏平,应该将一些不必要的结构裁撤合并了。

秦始皇于是和群臣进行政治改革:

第一等,万石俸禄,太师、太傅、太保各一人,算是最高荣誉的虚銜,没有实权,是当时高官的一种退休制度,一般当到死。

丞相,一人,百官之首,下属十三个官吏机构,处理国政。丞相又名司徒,司是管理,徒在有众人的意思,就是管理众人的意思。

御史大夫,一人,下属十三个官吏机构,监察百官、管理图籍。图籍包括户籍、图纸、文书、典籍等。御史大夫,御是君前,史是事情的记录,大夫则是官职,连起来就是君前发生的事情记录,包括朝廷的会议纪要,命令发布等。

太尉,一人,管理军事,下属十七个官吏机构。太尉又名司马,毕竟军队以马为重,卫青曾任大司马大将军,意思是太尉并统帅全部军马的意思。

以上为第一等。

第二等,两千石俸禄。

太常,一人,管理宗庙礼仪祭祀的事,下属二十五个官吏机构,有点养老院的嫌疑。

宗正,一人,算是赢家的族长,管理子弟等事务,下属四个机构。

光禄勋,又名郎中令,一人,掌管宫廷卫戍,皇帝侍卫。

卫尉,一人,卫护宫门。

太仆,一人,掌管马车、马匹和触畜牧业。要知道军队不可无马,而农业则依靠水牛、黄牛,所以乃是国之大事。

廷尉,一人,掌管司法刑狱,下属十个机构。廷有公堂的意思,尉则有当兵穿制服的意思,算是执法的公务人员。

大鸿胪,掌管宾利,也就是外宾来访,负责接待之类。

大司农,又名大农令,不过是管国家财政的。当时毕竟是农业国家,税收全靠农业,商业只是补助而已,包括盐业、铁业、酒业之类都归其管。

少府,管理宫廷太监、宫女、饮食、太医等,还负责保管印绶,教导公子公主。清朝常说主子,大意就是公主、公子合并的简称。

水衡都尉,负责管理皇帝一家子在外面的田产、园林、牧场。

执金吾,长官京城的治安,很有油水,可以充当酒楼、青楼的后台,数钱数到手抽筋。

将作大匠,负责修理宫殿和土木工程,比如修渠、修陵等工程。据闻秦始皇从十三岁即位起修建陵墓,全盛的时候发动七十万劳役,可以想见规模宏大,将作大匠可谓一直有工作,从不愁吃喝。

尚书令,一人,就是上朝的时候手上哪一个板子,学名笏(hu),奏事,并参与决策,提供解决方案。

太子太傅,一人,监督辅佐太子,太子犯错就要受罚,当年的公子虔(qian)被商鞅割掉了鼻子。

太子少傅,负责管理太子府中的事务。

詹事,管理皇后、太子家的事务。

第三等,六百石。

第二等的下属机构成员,博士也是这个级别,不过是从六百石,要稍微低点。

再后面,县长五百石,县丞、县尉四百石。

亭长属于不入流。

政治体制改革做完了,那么问题来了,怎么选用官吏担任合适的位置呢?

各部门自己推荐,比如丞相下属机构成员,丞相有权利向皇帝推荐主管人员,皇帝一般会同意,因为他操心的是选谁当丞相。

比如李斯,他先是客卿,然后被秦始皇委任为廷尉。

李斯当了廷尉,下面的机构成员人都在,表示我们听任你的差遣。李斯和和气气的工作着,发现有人不配合工作或是工作效率低下,那么就想办法换人,从自己的门客、朋友中选人代替,而一般皇帝都会同意,否则李斯这个廷尉就不用做了。

李斯在廷尉做了些时日,秦始皇发现有些屈才,于是将李斯提拔为丞相。

李斯于是离开廷尉府,到了丞相府,丞相府的官吏也表示欢迎您的到来,一定配合你工作。

新的廷尉上位了,发现下属有些用的不顺手,想要换掉,发现是丞相李斯的朋友,得罪了李斯自己就得穿小鞋,可是下面人又实在不听话。新廷尉只好登门拜访李斯,表示我要换一些人,您看可以吗?

李斯看了名单,表示你是廷尉,你看着办吧。

新廷尉换了一些人,那些人找到李斯,说新廷尉看不起丞相你,明知道我们是你的心腹,还敢撤了我们,你要替我们作主啊。

李斯说不必担心,正好丞相府缺人,你们来我这里吧。

那些心腹自然大喜,表示以后愿为丞相马首是瞻,反而升职了。

李斯后期有朋友求官,自己丞相府又不缺人,于是修书一封给新廷尉,表示我这里有个人挺适合在廷尉府做事的,我推荐给你看看,你看看人合适不合适。

新廷尉自然知道什么意思,不敢得罪,正好廷尉府里一个人做事不利,于是向皇帝上书,表示要换人,希望允许。

皇帝自然同意。

于是李斯就这样,将自己的朋友、亲属等人安插在各个部门,形成了自己的关系网络。

而李斯总不可能将廷尉府所有的官职全部安插自己人,那样新廷尉肯定不干,所以新廷尉在廷尉府中,自己的心腹还是居多的,某一天自己调任御史大夫,廷尉府的人有事还是会找他,他再依样处理,以此扩充自己的关系。

要说这样的关系有用吗,用处很大。

为了防范有人专权,朝政要经受过很多程序,这个签完字那个签,就是连带责任制,出了事都要背锅,人越多秘密越无法保守。

可是制衡的同时,效率大为降低。比如赈灾,朝会上决定拨十万石赈灾粮,并且委派丞相处理此事。

丞相派属下去找大农令拨款,大农令让下属签手续,而后丞相再调派人手,征集辆车运过去,说不定路上匪情严重,还要太尉府派士卒沿途看护,要是粮车被劫,还要责令当地县令限期破案,而后再从大农令哪里要签字,再运送等等。

这还是正常流程,要是碰巧大农令和丞相不对付,表示国家财政有限,这个字我不能签。

丞相表示,灾民要是闹事你负责?

大农令:拨款我已经拨了,被人抢了又不是我的责任,到了陛下面前,我也是这么说。

丞相再找皇帝,皇帝再开会,大农令诉苦之类,终于签了字,再次运输粮食,结果还没出京城,就听说当地百姓攻击县衙,民变了。

得,丞相又得找太尉,表示派兵吧。

太尉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得先拨款。

丞相再去找皇帝,皇帝找大司农,大司农还诉苦。皇帝大骂,就你这点破事,搞的民变了,再耽搁下去,乱民都进京了。

有了皇帝发话,大司农效率立马高了,不敢再提休息日不办公之类的借口,丞相说话也硬了。

然后太尉府发兵也快了,民变很快平息。

可要是丞相和大司农关系好,大司农表示我先签字,后面再补程序,那事情就不一样了。

就算大司农不签字,丞相可以找到大司农府下的自己人,先把粮食弄出来再说,后面我给你补程序,事发了我保你。

自己人一咬牙,表示我干了,然后悄悄地做事,帮丞相渡过难关。大司农发现了要论罪,结果我先上车再补票,什么都办好了,你治不了我,大不了我去丞相府再谋个差事。

中国历来是人情社会,制度在制衡人情的同时,人情也在越过制度,故而饱为诟病。

官员过节收礼,平常人家也收礼啊,但是身份不同所以官员不能收,可是官员还是在收,因为不收不近人情,显得情商很低。

医生接生完小孩,家属开心啊,于是塞红包,表示都开心,一点心意,一定要给面子,不然多不愉快。

医生于是收了红包。

此事久而久之,成为风俗。有的觉得,我给医院交了钱了,怎么还要给红包,不想给。

有人说,不给红包,医生不好好接生,你媳妇遭罪。

于是该人准备了红包,事后发到网上,谴责无良医生,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医生于是也为难了,以后还是不要收吧,就说医院有规定,可是还是有些家属以为人家是谦让,将红包往你身上一扔,然后就跑,你追都追不上。

之前曾有趣闻,说在北方吃饭都得抢着付钱,跟打架一样。

北方有一句话,叫作假。

作假,意思是明明想要,却说不想要。

碰到长辈给红包,小孩不要,长辈就说,拿着吧,别作假了。

小孩最后开心的将红包收在怀里,其实还是想要的。

拿钱是都想的,而掏钱是都不想的,为什么在北方会抢着付钱呢?

其实你会发现,一桌十个人,四个人掏钱的话,最后只有一人能够成功付款,而其他人虽说掏了钱包,却并不能成功付钱。

付钱是面子问题,总不能说来吃白食吧,于是大家都掏钱包,虚情假意也好,真的也好,我想闹到最后把好好的衣服扯破,总有些过了。

长此以往,很多人掌握窍门,于是一群人出去吃饭,总是两三个买单,剩下的蹭吃蹭喝。买单的人也不爽了,私下里聚会的也说,某某某不能跟他处,从没见过他掏钱。

记得一则故事:

说相声早年着实不赚钱,如郭德纲说的,一毛钱一张票,还没人来,整场为一个观众说,人家上厕所了还得等着。

也是大家生活水平低,没钱消费。冯巩那时候过得很惨,外出吃饭的时候,全是朋友买单,朋友们也知道他生活窘迫,也不提这事。

一次冯巩赚了钱,请朋友出去吃饭,结果吃完了发现朋友已经结账了。冯巩特别不高兴,对朋友说,咱们是朋友,一块相处,你得尊重我,我都说了我请客了,那就是我请,所以这钱我得给你,你不拿就是不拿我当朋友。

从吃饭扯到面子,从面子引申出占便宜,再从便宜引申出尊严。好比我们常说的,干嘛让好人吃亏,让坏人占便宜呢!

有这种想法,就不要充当占便宜的坏人,也不要做吃亏的好人。

有人说给朋友介绍了办公室一女的,两人在外面吃饭。女的挑了一家高级餐厅,点了特别多的菜。朋友当即决定不跟这个女的谈了,借口上卫生间走人了。

女的花了好几千,回来跟她抱怨,然后要求男的和自己各付一半。

男的表示我什么都没吃,干嘛给付一半钱,最后给了一千,表示仁至义尽。

就好比一个母亲告诫儿子的,不要笑话将菜都吃光的女孩,她们点多了菜不想浪费,一个吃相很文雅的女人,可能点很多样菜,每样只吃一点,却能把你吃穷。

说到底还是要男人买单。

还有相亲时,男子付了单,然后微信让女孩付一半钱的。

女孩很委屈,表示凭什么?

男子说,我相亲快十次了,每次都是我买单,我支撑不起啊。

女孩:你养不起就不要相亲啊。

男子大怒,谁规定的相亲就得男人买单。

女孩:我出去相亲都是男的买单的。

说到底,还是面子问题。其实买单的人并不想把别人的那一份也包了,笑话,萍水相逢,我又没看上你,难道献爱心啊?

可是处在这个社会,男子买单成为惯例,也无可奈何。

以至于某些相亲,散会后女子主动掏钱包买单,意思是我没看上你,又怕你说我白吃你东西,所以我买单。

所以AA制真不错,起码公平。和朋友一起在外面吃饭,聊天说话,然后买单,一人付一半,这样或许更让人向往。

中国好在没形成给小费的习惯,而欧美盛行,吃完饭给服务生小费,那也是服务生的主要经济来源。

想想你在中国,带上手机出门,扫码完成后还要在扫码给服务员,那样的场景得多滑稽。

移风易俗,需要一点点来,也需要每个人都能找准定位,这样才不至于让一件不开心的事变成风俗,进而让你感慨世风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