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这是小说中的惯常用法,天下之大,在孟尝君大彻大悟的过程中,天下间的大事接踵而来,让人应接不暇。
先说西方秦国。
公元前300年,樗(chu)里疾去世。这位大哥辅佐哥哥秦惠文王抵御住了东方五国的合纵进攻,斩杀七万人,名扬史册,奠定了秦国武运长久的神话,可以说跟张仪一文一武是秦国的柱石。
然而为何如此人杰没能排进春秋战国四大名将之列,不是他无能,而是别人太过强大。一两场战役的获胜有其偶然因素,樗里疾确实厉害,可以说从无败绩,但还是不能拔乎其萃,只能落选。
我们可以看下时间表,赵武灵王恐怕最担心就是樗里疾了,樗里疾身死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步,却是赵国灭秦事业的一大步。
不过江山代有才人出,樗里疾之后秦国权利难得出现了一边倒的局面。秦昭襄王赢稷靠着母亲芈(mi)月和舅舅穰(rang)侯魏冉上位,自然将国家大事托付给母亲和舅舅。
芈月和魏冉虽然是同父异母,但是都在秦国,感情很好。芈月终究是女人家,家里事自己拿主意,可是还得有人在外奔走,自然让弟弟出马。
魏冉大权在握,而赢稷又没有信得过的客卿担任左丞相,自然是魏冉怎么说怎么做。
魏冉的知交好友就是白起,他很欣赏这个年轻一辈的俊才,认定他绝对有出息。之前我说,白起是楚国白公胜的子孙,后来再一查,也有说是百里奚的后人,还列了表:百里奚——孟明视——白乙丙……
这里我依旧坚持自己的看法。
白起就别说了,当时的人只能觉得他有本事,对我们而言,不要太有本事。
此时的秦国还没有后期那么威风,秦昭襄王耍了孟尝君之后,孟尝君回国之后组织联军攻秦。孟子的学生匡章担任齐国将领,和魏国主将公孙喜一同攻打函谷关,胜了一场。
我记得冉有曾经率领鲁军打败齐军,季孙氏问,你的兵法在哪里学的。冉有说,我师父(孔子)教我的啊!
看来孔孟虽然书里不谈兵,但是还有几把刷子。
常说国难思良将,又说朝廷有人好做官,公元前294年,白起担任左庶长,要知道昔日樗里疾领兵对抗五国联军的时候,职务就是左庶长,可见白起已经是秦国军界挑大梁的第一人了。
左庶长在二十等爵位中只处于中间,这就是秦国聪明的地方了,让人有进步空间。将军们爵位到顶了,又无望归朝入相,自然秉持着无过便是功,毕竟有功也无赏了,有错那就晚节不保,何必呢!
其实蛮有意思的,赵武灵王是在白起受重用的前一年死去的,不然还能相互间交交手,想必也很有意思。
第二年,韩魏联军攻打秦国,赵国自然在搞定内部,也没到跟秦国撕破脸的地步,自然不理。
韩魏联军24万之众,军中主将是公孙喜,又名犀武,听名字说不定是犀首(公孙衍)的儿子。
白起临危受命,带秦兵出战,据说采用大纵深包围作战的方式,绕到韩魏联军背后,包围了联军的主力,俘虏了公孙喜,同时又攻占韩国大量土地,将战事推进到韩国国都安邑附近。
这种大胜将樗里疾的战胜称号一下子掩盖过去,白起功劳太大,一跃而成大良造,比肩商鞅,又夺取魏国城池六十一座。魏国一共一百四十个县的面积,城池六十一座,大大小小的算起来,起码有十个到十五个县之间,可谓大伤元气。
此站后白起再接再厉,还和秦国老将司马错合作出兵,甚至攻下了赵国的光狼城,风头正劲。
东方各国的噩梦终于拉开了帷幕。
而在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沙丘被饿死之后,赵国政坛进行了大规模的洗牌。
主父在时的格局是,军方势力地位超然,跟着主父包打天下,而文臣则跟随赵王,治理百姓,收取赋税,算是二元政治结构。但是明眼人都知道,主父才是国家的主人,甚至有权废了赵王。
美国是总统负责制,总统是三军统帅,也是国家元首,政治头目,算是万千宠爱于一身;德国是总理内阁制,总统是国家元首,但总理则掌控着军队和政治;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女王是国家元首,总理则掌控着军队和政治。
回到民国,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自然想要国家政体成为美国那种,总统包揽一切的。而宋教仁则主张内阁制,认为袁世凯做好名义上的第一人就好了,这样你无限期连任我们也不管,但是军政大权一定要在内阁手里,而内阁要掌握在总理手里,而后再由议院选举总理,总理组织内阁。
民国初年政治的焦点,就是权力最终会落在谁手上罢了。
坦白说主父的本意很好,首先让儿子为国家元首,掌控政治,自己则掌控军队,这样做到军队不干政,政治上的斗争也牵扯不到军队上,保持军队的战斗力。
宋朝的时候,政治挂帅,为防止军队夺权,下了很多苦工夫,所以童贯以宦官的身份能够统帅三军,因为你都如此了,历来也没有宦官当皇帝的,比如赵高,都指鹿为马了群臣都不同意他当皇帝。
赵匡胤和宰相赵普总结了一下,军人向政界靠拢,这是导致唐末乱世,五代十国各种弑君的缘由,连自己都是黄袍加身起家的,可见其中危害。
主父这套系统初期玩的很溜,他生命的最后五年也是赵国迅速崛起的时候,但是他忽略了一个问题,很重要的问题。
那就是这套结构的稳定性!
主父的初衷是为了让公子何提前上手,名分已定,这样权利的顺利交接,故而发展了这套体系,可谓用心良苦,其实也是走一步看一步,没有长远的政治规划。
主父死后,赵王自然又重新接管了军政两界相当于又从内阁制跳到了总统制。我们今天都说,政治体制的改革是决定整个改革成败的关键,是因为事情有其惯性。
如同我们开车,四平八稳自然很舒服,可要是忽快忽慢,那估计就晕车了。赵国也是,一会儿权利归主父,一会儿又归赵王,你们开心就好吗?
可以说,主父这套体系是应急用的,他并没有想那么远,想着以后赵国就这么玩,自己死后赵王再禅位给自己儿子,赵王继承主父的名号,让儿子继续担任赵王。
这样做更大的问题在于,赵王本身擅长政事而对军事不熟,隔行如隔山,但是要把国家的军权全部交到别人手上,除了你爸能甘心把位置给你,其他人有了军权不造反才怪。
赵国军队最强盛的时候,也只是在主父还活着的时候,将来军队势必将归于赵王手中。
我想,在事情发展到最后,主父也感受到了这种交接的影响,可不可以说,他想稳定这种格局,于是找到了公子章。整个赵国都是我的,我一个儿子管军队,一个儿子管政治,这样赵国不断地扩大,当然名义上公子章依旧是服从公子何指挥的。
比如秦国,秦惠文王当君主,弟弟樗里疾带兵,这种合作方式就很不错,樗里疾也不会想着造哥哥的反,后来侄子赢稷上位,樗里疾劳苦功高,可是依旧只是当右丞相。
如果赵国能够固化下来,未尝不是一种好的政体。
可是世人苦不知足,公子章还是造反了,当赵王多威风。
常说多算胜,少算不胜,我觉得公子章的举动出乎主父的意料,以主父在军队中的绝对指挥权,若是早有准备,怎么会被围困在沙丘里饿死呢?
事情一旦卷入政治那就复杂了,父可以杀子,子亦可以弑父。公子成饿死主父后,立刻开始将赵国的军权收拢,派遣赵王一派的人掌控军队大权,那些只知有主父不知有赵王的开始被排挤。
沙丘的事算是国耻了,国外人引以为笑谈,赵国政治上对此冷处理,那就是既不发表看法,也不表示谴责。二元结构的过快崩塌,军政一体结构的收拢,很多人无法适应。
我认为,赵王此举极大的损害了军队的战斗力,想要稳定这种变革,让军队实力恢复,需要五年到十年,而即便是军队实力恢复,这种体制的变革,也将损害军队的指挥中枢。
之前的指挥是,军队自成一套系统,主父任主帅,规划方向,参谋部制定方案,不需要请示谁,而是通知赵王如何处理战后事宜就好,对于战争得来的红利,主父有极大的处置权,遇到事情可以临机决断。
而今后,赵王制定国家发展规划,命令军队如何,常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也只是有所,并不是什么都不接受。而今后,军队请示赵王,赵王再根据政治需要决定军队是打还是不打,怎么打。
现如今的国家军队都是如此,政治决定军事,但是如今可不是战国那个年代,没有那么多战争。
匈奴人或是林胡之类,他们崇尚强者,强者为王,为王就是打仗厉害,打出一个王者后,王者带着军队入侵中原,可以说边境的游牧民族战斗力强主要是推崇军事。
军事强,就可以占有最丰美的草原,打仗掠夺来的牛羊马,也掠夺来人口,不够的就让弱小的部落上缴就好。小部落说,你要这么多,我怎么活下去?
王者说,我管你死活啊,不答应就打,把你们的女人当奴隶,杀光长得比车轮高的。
在此以部落的发展为例:
王者和母亲、两个弟弟们一起生活,因为擅长养马,所以很快家中有了二十多匹马。忽然有一天,有十几个人路过,相中了马,大草原上人又少,见只有王者兄弟三人,就直接下手抢。
两个弟弟小,王者只能孤军奋战,结果母亲和马都被人家抢走,只能骑着马在后面不断地追,比射箭,人家追过来就得离远点,因为寡不敌众。
就这么追了三天,追丢了人,遇到了一个放牧的人,便向他询问。放牧的人听后说,男儿的苦难都是相似的,我家里也曾被这些人抢走过马,我知道他们在哪,我跟你一同去追。
两个人到了对方营寨,发现是有二十多个帐篷的小部落,便趁着晚上潜过去,在他们睡觉的时候杀了部落里所有的男人,夺得了小部落里所有的女人、牲畜。王者也救回了自己的母亲,母亲自然已经被一个人收为奴隶,也凌辱过了。
王者跟朋友结为生死兄弟,要把战利品分他一半。
朋友说,这么多牛羊马和女人,你和我分了自然好,可是我们只有两个人,人家要来抢,我们怎么保得住啊?
王者深有感触,在这样的大草原,一个人连自己的母亲都保不住,于是对朋友说,孤狼不可怕,而狼群就让人畏惧了,我有办法让我们发展壮大。
王者于是带着多半的战利品,把它们献给了附近最强大的部落首领,说这是自己杀了马贼夺来的,愿意献给你,希望你能允许我跟随你的部落一起放牧。
首领平白得来这么多女人和牛羊,自然大喜,见王者神勇不凡,于是认为义子,并且表示愿意保证他的安全。
王者和朋友于是靠近人家的部落放牧,草原上也是欺软怕硬,大的部落身边是不敢有马贼抢东西的,而且大家都是逐水草而居,大部落才能享受最丰美的草地,牛羊繁殖的也多。
但是草原上也不仅有一个大部落,部落间的战争时常进行。王者于是跟随首领出战,作战英勇,分到的战利品也多。而且部落里,勇士们夺得了战利品,回来之后大部分给长老,只有部分是留给自己的。
王者却把得到的东西分给部下,于是渐渐愿意跟随王者的勇士也越来越多,王者的生死朋友也多了,两个弟弟也长大了,能够帮助自己打仗了。于是王者向首领表示,自己已经组建了新部落,人多了不能一直跟在首领的部落附近游牧了,需要有自己的地盘。
首领的儿子也很高兴,见王者这么得人心,生怕他抢了自己的位置,于是首领同意,王者分出去单干了。
王者分出去之后,找到了一块不错的水草,然后帅军打败了当地的小部落,把他们招募到自己的部落里。王者的部落强大,马贼不敢来,而且谁得到战利品就是谁的,也不欺负其他部落里的人。
草原上,很多小部落都要被大部落欺负,每年上缴多少牛羊当保护费,而且人家打仗也要你出人帮忙,过得苦不堪言。
王者因为宽容,得到了很多小部落的认可,于是投奔过来,给王者上缴一些牛羊,期望得到保护。王者的部落逐渐扩大,打算过上自己的小日子。
新部落因为强势崛起,引起很多部落的不满,他们联合起来攻打王者。王者的部落本就是小部落的集合,自然分崩离析,只剩下身边的勇士跟他逃走。
王者只好向义父求援,在义父哪里招募分散的部众,而后带兵杀回去,攻打跟自己有仇的部落,杀光长得比车轮高的男人,终于站稳了脚跟,新部落又再次组建。
王者发现,打仗才是真正扩大部落的关键,否则即便有了自己的部落也会被打散。从此以后,王者就拼命的打仗,派人拉拢各个部落能打仗的,甚至关系好的部落都不放过,依旧派人拉拢。
打仗除了人多,还看什么,看武器啊!可是草原上本来就没什么铁器,只能是打仗的时候抢来武器盔甲,要么只能买了。可是在草原上买铁器,自然要用金银牛羊马来换,把这些东西换了铁器,那么部落的生活水准自然下降,那么自然部落人心就散了。
不让自己部落人心散,又要拉拢勇士,又要买铁器。
这是最让王者头疼的地方,于是思前想后,他终于找到了最好的解决办法——抢。
《花木兰》里有一段,王子问柔然王,我们为什么老是要抢别人的东西?
柔然王:我们柔然人没有铁啊!
王子:那么要铁干嘛?
柔然王:造武器。
王子:造武器干嘛?
柔然王笑道,好抢劫啊!
王者也不愿意杀人,也不愿意抢人,可是生活在草原,有的人有的选,而自己没得选。要么就过得像狗,认人当义父,被打了就去找义父主持公道,可是义父能帮自己几次,义父死了呢?
自己终究还只是小部落,也就仗着能打仗,有义父撑腰才活到今天,之后要么就跟那些小部落一样,给人家交保护费,人家心好让你少交些,心不好就直接吞并了你。
于是王者抛弃了仁慈,与其我当狗,不如拿你当狗,我知道我的心地要比你好得多,何况,这种悲剧在于草原上部落太多了,只要能够把所有的部落都统一在一起,那大家就谁也不会抢谁了。
王者要花钱买铁,对于身边的小部落,再也不宽容了,反正一旦有事他们立刻会离开,也帮不上什么忙,于是向他们要求很多牛羊。
小部落说,给你上缴这么多牛羊,我们怎么活?
王者说,我管你死活。
小部落们纷纷离开,你敢走我就敢抢。于是王者吞并了原先只是寻求庇护的小部落,把他们的勇士们找来,对他们说,你跟着小部落有什么前途,整日里被欺负,打仗别说夺战利品了,也不过是保护你们的东西不被别人抢罢了。
还不如跟我们,我们喜欢抢人,你们抢到的就是你的,在我们部落,只有你抢别人的份,没有别人抢你的份。
王者的部落彻底变成有组织的抢劫集团,马贼几百人就了不起了,他们成千上万,一来二去,勇士们都发了家,惹得别的部落的勇士眼红,你看看人家,抢东西自己拿,谁谁去才半年,如今已经是百夫长,有十个女人,上千头牛羊了,自己如果去比他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