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
取经人被菩萨顺利的找到了。
与此同时长安城又发生了一事件。
这件事就是泾河龙王与袁守城打赌。
泾河龙王与袁守城打赌,私改了降雨的点数,他被玉帝判了斩刑。执行斩刑的人是丞相魏征。泾河龙王向唐王求救,唐王满口答应了龙王。为了拖住魏征不斩龙王,唐王招魏征下棋。可对弈期间魏征打了个瞌睡。唐王没忍心叫醒魏征,不想魏征在梦中斩了泾河龙王。泾河龙王去地府告了唐王一状。罪名是许救又杀,为此唐王入地府复状。唐王在阴间溜达一圈,受到了鬼魂的惊吓。他许愿超度冤死的阴魂,还阳后招开水路大会。
......
唐王决定将信佛敬僧定为国策。为此国家设立法律约束民众,并且大力宣扬佛教,为开水陆大会的召开做好了准备。
水陆大会召开期间,观音菩萨显圣大会。她说小乘佛法度不得冤鬼,若要超度冤魂,必须去求取三藏真经。唐王闻听决定派人去西天取经。唐僧临危受命担起取经的重任,从此揭开了西天取经的序幕。
……
泾河龙王与袁守城打赌,是因为两个“贤人”在泾河边侃大山。
二人抬杠中泄露了袁守城会占卜的能力。据这二贤人透露,袁守城善于占卜鱼群出没时间,他能帮渔夫尽捕泾河水族。泾河的夜叉闻听,将此事报告了泾河龙王。这才引出了打赌事件。
这两位贤人一人叫张稍,一人叫李定。
两位贤人让我想起了,来长安城后就杳无音信的观音师徒。这两位也是很闲的人。她们师徒从到了长安就没了半点音讯。
张稍和李定二人到底是谁呢?
我们不知道?
那这两人是否就是观音师徒呢?
没有证据能证明这一点。
但我估计,即便这二人不是观音师徒,他们也是观音师徒指派来的。因为就是二人的话,才引出龙王与袁守城打赌,后来才出现了唐王入地府的事件。
打赌事件关系到,唐王入地府复状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后续事件的展开,都建立在二人侃大山的基础上。
泾河边二人侃大山是引子,是观音来长安布局的关键一步。如此重要的环节,师徒亲自上场的可能性很大。
二位贤人吹牛皮抬杠时,引用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其内容有很多是男女、情、爱、的诗词。
如蝶恋花、鹧鸪天、天仙子、西江月、临江仙。
原文——
《李定道:“张兄说得有理。但只是你那水秀,不如我的山青。”张稍道:你山青不如我的水秀。有一《蝶恋花》词为证,词曰:
烟波万里扁舟小,静依孤篷,西施声音绕。涤虑洗心名利少,闲攀蓼穗蒹葭草。
数点沙鸥堪乐道,柳岸芦湾,妻子同欢笑。一觉安眠风浪俏,无荣无辱无烦恼。”
李定道:你的水秀,不如我的山青。也有个《蝶恋花》词为证,词曰:
云林一段松花满,默听莺啼,巧舌如调管。红瘦绿肥春正暖,倏然夏至光阴转。又值秋来容易换,黄花香,堪供玩。迅速严冬如指拈,逍遥四季无人管。》
这段诗词篇幅很长,在这里不便展示。
这段词赋是西游记篇幅最长的诗词。
作者为什么引用如此长的诗词,当做二贤人的调侃呢?难道只是想说明两位贤人有才华吗?
当然不是!
如果想写这二人有才华,作者应该对二人有后续的描写。可自从二人说漏了天机,惹出龙王打赌事件后,这二人就从西游记中消失了。
二人的情景一点也不像抬杠,更像是一对男女在打情骂俏。用如此大的篇幅描写二人的调侃,是否暗指观音师徒暗有男女私情呢?
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有学者做过观音师徒有男友私情的推断。但我认为学者们的推断不符合逻辑。
学者说,木叉护法拿个棒槌不离观音左右,是观音菩萨与木叉有私情的证据。菩萨初来长安城,将土地赶到城隍庙去住。这也是她们有私情的证据。
我认为这些推断完全没有道理。
观音师徒赶走土地,是因为南赡部州没有观音行院。菩萨在长安没有落脚的庙宇,所以才把土地赶到城隍庙去住。这也说明南赡部州并非佛教的地盘。
至于木叉拿个棒槌不离菩萨左右。只能说明李天王是保皇派、亲佛派的人物。
那西游记最长篇幅的诗词,我们又做何解释呢?
我认为诗词是表达观音师徒喜悦的心情。当然也是作者愉悦心情的一种体现。
因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取经人顺利的得到了。菩萨只要再将唐王搞定,佛教的传经大业就可以开始了。
作者用如此大的篇幅诗词描写对话,就是想表达观音师徒在长安布局良久,成果要收获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是作者表达西游记正式开始的喜悦之情。
作者描写这些诗词歌赋,就是要读者们注意了。新的历程就要开始了。西游记经过了良久的布局,在这一刻就可以正式开始了。
这是作者心情与剧情人心情一次高度的重合!
……
唐王还阳后派遣送瓜人入地府,发生了送瓜人死而复生事件。后续又发生了送瓜人妻子借尸还魂、烧纸钱入阴间可化金银财库等事件。
作者将冤鬼幽灵等阴间事件,描述的栩栩如生。对后世鬼神论产生深远的影响。
原文——
《太宗又道:“此是何处?”判官道:“此是阴山背后一十八层地狱。”太宗道:“是那十八层?”判官道:“你听我说:
吊筋狱、幽枉狱、火坑狱,尽皆是生前作下千般业,死后通来受罪名。酆都狱、拔舌狱、剥皮狱,只因不忠不孝伤天理,佛口蛇心堕此门。磨捱狱、碓捣狱、车崩狱,乃是瞒心昧己不公道,巧语花言暗损人。寒冰狱、脱壳狱、抽肠狱,都是大斗小秤欺痴蠢,致使灾屯累自身。油锅狱、黑暗狱、刀山狱,皆因**欺良善,藏头缩颈苦伶仃。血池狱、阿鼻狱、秤杆狱,也只为谋财害命,宰畜屠生,堕落千年难解释,沉沦永世不翻身。一个个紧缚牢栓,绳缠索绑,差些赤发鬼、黑脸鬼,长枪短剑;牛头鬼、马面鬼,铁简铜锤。只打得皱眉苦面血淋淋,叫地叫天无救应。正是人生却莫把心欺,神鬼昭彰放过谁?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书中详细描写地狱的情节,其实是作者人生观的一种体现。
作者在现实中遭遇的种种不公,并没有宣泄舒展的渠道,他只能通过地狱的公平法则,来宣泄这些不公平。这与蒲松龄写聊斋志异,寄托鬼神惩治恶人是一个道理。描写地狱等事件就是在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
在水陆大会之前,唐王曾设立法律,信佛敬僧,凡有诋毁僧佛者断其臂。
设立法律的时候,大臣们为此分成两派。
一为排外派。
一为亲佛派。
排外派主张抵抗佛教。代表人物是太史丞傅奕。
而亲佛派的代表人物是宰相萧星。
关于两派的辩论,书中是这样写的:
(1)《唐王传旨,着太史丞傅奕选举高僧,修建佛事。傅奕闻旨,即上疏止浮图,以言无佛。表曰:
西域之法,无君臣父子,以三途六道,蒙诱愚蠢,追既往之罪,窥将来之福,口诵梵言,以图偷免。且生死寿夭,本诸自然;刑德威福,系之人主。今闻俗徒矫托,皆云由佛。自五帝三王,未有佛法,君明臣忠,年祚长久。至汉明帝始立胡神,然惟西域桑门,自传其教,实乃夷犯中国,不足为信。》
排外派的主张也属于儒家的主张。儒家的思想是君臣父子,灾刑福德皆系于君主。有几分无神论的论调。强调了人的作用,但又神话了君王的地位。儒家学说是统治阶层最喜欢的学说。
(2)《时有宰相萧星,出班俯囟奏曰:“佛法兴自屡朝,弘善遏恶,冥助国家,理无废弃。佛,圣人也。非圣者无法,请置严刑。”
傅奕与萧星论辨,言礼本于事亲事君,而佛背亲出家,以匹夫抗天子,以继体悖所亲,萧星不生于空桑,乃遵无父之教,正所谓非孝者无亲。萧星但合掌曰:“地狱之设,正为是人。”太宗召太仆卿张道源、中书令张士衡,问佛事营福,其应何如。二臣对曰:“佛在清净仁恕,果正佛空。周武帝以三教分次:大慧禅师有赞幽远,历众供养而无不显;五祖投胎,达摩现象。自古以来,皆云三教至尊而不可毁,不可废。》
亲佛派的反击也很巧妙。他们先说了信佛的好处。又列举了很多名人作证,很具有说服力。
其实唐王内心早打算信佛了。儒家学说虽然好,但解不了燃眉之急。地府成千上万的冤魂还等着他超度。他见亲佛派说出信佛的诸多好处,遂颁布法律亲近佛教,再有毁佛谤僧的断其臂。
……
唐王既然设定了法律,佛教在南赡部州也算立足了。菩萨只需在水陆大会上,将度鬼真经传与大唐。唐王再用度鬼经度了地府的冤魂,佛教的传经也就算是成功了。
那佛教为什么冒着取经失败的风险,非要唐王去西天取经呢?
佛教非要唐王取经的理由有三点:
(1)西天取经是玉帝的意愿。
玉帝是想借唐僧取经,向三界表达自己对佛教的态度。同时也借机考验一下天庭神仙的站队立场。他是想看一下哪些神仙忠心自己?哪些神仙是死心塌地的效忠道祖?玉帝是想通过唐僧取经,逼迫哪些摇摆不定的中间派,看清形势重新站好队伍。
玉帝一点也不怕取经任务失败,因为大不了重新来过。在道教炼制出大量金丹之前,玉帝在天庭还是有话语权的。取经结果重要,但取经的过程同样重要。
(2)佛教吸取以前传教失败的教训,这一次宁可麻烦一点也要把事情办好。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佛教取经之前有过传教失败的例子。
乌鸡国的劫难大家都知道吧?
本来佛教已经把乌鸡国王搞定,许给了国王一个金身罗汉的果位。但在度化的关键时刻,却被道教暗中摆了一道,导致佛教的传教失败。
乌鸡国可是在西牛贺州。佛教在自己的地盘都能传教失败,那在南赡部洲更得小心谨慎了。有了上次的教训,在大唐传教更要周详稳妥。
(3)佛教怕道教借机发难,说佛教越界传教非法传经。
佛教的主要地盘是在西牛贺州。佛祖说西牛贺州时,也在前面加个“我”字。这说明佛教的地盘只在西牛贺州。大唐属于南赡部州境内。佛教在此传经也属于越界传播。即便有玉帝支持佛教,但道教真逼迫起来佛教也不占理。
若是唐王自己派人取经,结果就不一样了。这就不属于越界传教,而是大唐有需求自己来取经的,谁再反对也没用了。
以上就是佛教为什么非要唐王派人取经的理由。
……
唐王要开水陆大会,必须得选出一位高僧做头领来。选来选去选中了唐僧。
唐僧被选中头领,应该是凭着其父和外租的背景。若按唐僧自己的根基和威望,就是再选十次也轮不上他。这也是观音大费周章布局唐僧出身的原因。
水陆大会期间,观音师徒显现大会中。菩萨说唐僧讲的是小乘佛法,根本度不得冤鬼。若想度鬼西天求取大乘佛法。唐王闻听,是深信不疑。他马上准备派人西天取经。这时唐僧挺身而出,要求替唐王西天取经。
其实唐僧站出来也是无奈之举。因为之前受唐王的恩惠太多了,他是不得以才站了出来。
从上千和尚中选出唐僧来,其本身就是天大的恩惠。在佛会期间,唐王又送锦澜袈裟又送锡杖,对唐僧可以算是恩深义厚。从此以后唐僧的声名会远播天下。这样重的恩惠怎能不让唐僧站出来呢?
唐僧回到寺院后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原文——
《他徒弟道:“师父呵,尝闻人言,西天路远,更多虎豹妖魔。只怕有去无回,难保身命。”玄奘道:“我已发了弘誓大愿,不取真经,永堕沉沦地狱。大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难定。”》
从唐僧的话中我们就能看出,他去取经并非志向远大,而是不得已而为之。
……
唐王见唐僧能去取经,当即与他结拜了兄弟,称他为御弟圣僧。
赐唐姓,又赐名号三藏。
其意是西天有经三藏,是要唐僧赴汤蹈火誓取三藏真经。
临行时唐王又在唐僧酒里弹了一撮土。
其意是宁恋本乡一捻土,不爱他乡万两金。
唐王的尊尊嘱托,其实是怕唐僧取经不尽心。怕他半途而废或一去不返,耽误了他的水陆大会。
同时也能看出,唐王为人的精明。他把握人心的能力非常强,他把唐僧架得高高的,不怕唐僧不就范。
……
唐僧取经是佛教多年经营的结果;是唐王恩宠的逼迫;又是自身虚荣心的引诱。他去取经并不是有宏图大愿,也不是要宣扬佛法,完全是多重力量控制的结果。从他未出生针对他的阴谋就已经展开了。
唐僧对佛教事业并也没有什么追求,对三藏真经的需求也不高。他唯一的想法就是完成唐王的嘱托。同时他还有一点小心思,希望自己也修成正果成佛成圣。
……
取经成功后,唐僧的果位竟然排在观音菩萨的前面。这个传经策划总指挥竟然没上位佛果。
是什么原因导致观音菩萨,没有竞争过唐僧孙悟空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到了有关的章节在揭晓。
……
为了以后能更好的了解西游记,我们先来评价一下唐僧的人品。
唐僧是取经团队唯一的凡人。
从多次事件中的表现,发现唐僧并不像我们想象的伟大。
比如遭遇小白龙时的表现,他是墨墨道道胆小怕死,但他嘴下又不饶人。在两次撵猴事件中,他又表现的面慈心狠、虚伪狡诈。
从取经途中多次事件的表现,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
唐僧是一位,喜欢甜言蜜语、拉帮结派、邀功争利、面慈心狠、且无情无义的家伙。
有读者可能不同意我的观点。但事实却是如此。
虽然在上灵山的时候,唐僧有了诸多转变,他重新回归为正面人物。但早期的唐僧确实如我刚才所说。
以后我们会一点一滴剖析唐僧,请大家仔细观看以后的章节。
预知后事如何?
请看下回《初出长安第一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