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明简史
3399400000024

第24章 唐朝(4)

唐朝史学的繁荣与唐朝的历史笔记小说、民族史和中外交通史的勃兴是分不开的。唐朝历史笔记小说兴盛于晚唐时期,如刘的《隋唐佳话》和刘肃的《大唐新语》等。唐朝的历史笔记小说出自社会各个阶层,他们的出身、视角以及兴趣各不相同,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唐朝社会风貌,也为后来五代、两宋的笔记小说发展打下了基础。隋唐两代国力强盛,对民族关系和民族史的撰述也超越了前代,重视民族史的撰写。如隋朝裴矩所著的《西域图记》就对西域地区的历史记载有较为详细的描述;唐朝则更加重视少数民族的历史,编有少数民族政权的正史《晋书》。除此之外,唐朝李德裕所写的《异域归忠传》、韦齐休的《云南行纪》以及樊绰的《蛮书》都对我国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作了详细的记述。唐朝对外交通发达,中外交通史也应运而生。其中比较有名的有贾耽的《皇华四达记》、杜环的《经行纪》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等。其中《大唐西域记》影响范围十分广泛,被誉为“东方三大旅行记之一”。

3.唐朝的音乐、舞蹈和美术

音乐、舞蹈

音乐和舞蹈唐朝的音乐继承了魏晋时期的传统,并吸收了周围少数民族和外来的许多音乐和艺术,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和创新性。隋朝就有七部乐和九部乐,到了唐贞观年间发展为十部乐。其中主要有西凉乐、高昌乐和高丽乐等。事实上传入中原的音乐远不止十种,十部乐只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音乐代表。唐朝歌舞以大曲最为重要,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霓裳羽衣舞》和《秦王破阵乐》。唐朝的舞蹈也十分发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平常的各种社交场合经常有舞蹈表演。唐朝舞蹈也吸收了外来的风格,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唐朝舞蹈分为“健舞”和“软舞”。健舞节奏较快,动作刚健;“软舞”节奏舒缓,动作优美柔婉。另外,来自西域的“胡舞”在唐朝影响也十分广泛。

美术

唐朝是我国古代美术的大发展时期。隋唐两代的许多统治者都爱好书画,客观上也促进了我国的美术发展。隋炀帝爱好书画,曾撰《古今艺术图》五十卷,唐太宗利用美术作品表彰功勋,并要求美术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唐朝涌现了许多著名的画家如阎立本、阎立德两兄弟以及吴道子和张宣等。阎立本的《秦府十八学士》和《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有着很高的艺术造诣,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和张宣的《捣练图》都是我国古代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

唐朝的书法也有很大的发展。书法呈现出碑帖合流的趋势,形式逐步走向工整规范。唐朝书法家辈出,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张旭、柳公权和颜真卿等人都是非常有名的书法家。其中柳公权的《神策军碑》和颜真卿的《多宝塔感应碑》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两颗璀璨明珠。

4.唐朝的自然科学和医学成就

天文学唐朝的天文学成就显著,主要表现在天文历法水平提高,新的天文历法著作诞生,创造出了新的天文仪器。《大衍历》是唐朝一部非常优秀的天文历法著作,它纠正了过去历法中的许多错误,为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主持修撰《大衍历》的是僧人一行,他在编写《大衍历》时曾带人测出地球子午线的弧长,发现了大地为地球球形的边缘,可惜未能对此进行更深一步研究。唐朝新发明的天文仪器出现在贞观年间,太史李淳风受命制浑天黄道仪,上面标出了赤道、黄道和白道,具有实测和演示的双重功能。后来,一行等人又制造出了黄道游仪,该仪在制订新的历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在吸收了印度等外国的天文知识的基础上,唐朝诞生了大批优秀天文学著作。著名的作品除了上文提到的《大衍历》之外,还有《晋书·天文志》《隋书·天文志》《开元占经》《天对》等。唐朝天文历法水平先进,各种天文历法知识远播到朝鲜等周边国家,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数学的发展数学在唐朝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实用算法的发展和数学教育制度的确立,大大促进了我国古代数学的发展。这一时期的主要数学成就是解三次方程,代表作是唐初王孝通的《缉古算经》。唐朝数学教育发展较快,隋在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国子寺中首次设立算学。唐朝曾在国子监中设立“算学科”。隋唐两代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数学教育制度,但数学教育发展却屡经兴废。这是与统治者的爱好、数学人才的待遇等有着密切关系的。此外,唐朝曾吸收了印度的许多数学知识,同时还把自身的数学知识远播到朝鲜、日本等国,在这种交流过程中不断促进自身数学知识的进步。

地理学唐朝政治上长期的大一统局面,同样促进了地理学的发展。为适应统治的需要,方志学在唐朝盛行。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唐朝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这是一部很有影响力的全国性方志。《隋书·经籍志》中也记载了大量海内外山川河泽的知识,相关著述达到百余种。中外交流的发展,扩大了中国人的视野。一批反映外国地域风情的地理学著作相继出现,比较著名的有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王玄策的《西国行传》以及贾耽的《广州通海夷道》等。僧人义净曾撰《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求法高僧传》两部书,详细叙述了今天东南亚各国的地理风情,是中西交通史上的两部重要史籍。

医学的发展唐朝医学在继承了魏晋以来医学成就的同时,又不断更新发展,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医学有分科发展的趋势,总结性的医学巨著出现,各个民族之间以及同外国之间的医学交流逐步发展。唐朝的太医署已经分为医学和药学两科。医学内部再分为更加详尽的科目,现代医学中的儿科、五官科、内外科和妇产科等都已经显现雏形。唐朝的国家药典《新修本草》是唐朝本草学的重大成果,为本草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唐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医学交流频繁,特别是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内地许多先进的医学知识,促进了藏医学的发展。753年,宇妥·元丹贡布主持修著的《四部医典》,标志着藏医学体系的初步形成。此外,唐朝在对外交流中也吸收了许多外国的医药知识,在传播医药学知识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医学发展。唐朝最著名的医学著作是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被后人誉为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社会生活

唐朝政治上的统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使得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较前一时期更为丰富多彩。整个社会呈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服饰服饰是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外在表现,历代统治者都比较重视利用服饰来体现皇权的威严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唐高祖李渊颁布《武德令》,对天子至普通庶民的服饰都有着详细的规定。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些富商大贾和贵族间经常出现服饰僭越现象。胡服在唐朝开始成为中原人士的重要服装,男子无论官民都喜好着胡服,还喜欢按胡人的习俗带胡毡帽和穿裤褶等。不仅男子喜好胡服,唐朝的女子也不例外,同样爱好着胡服,骑胡马。安史之乱后,唐与回鹘关系密切。新的胡装——“回鹘装”再次风靡中原。“回鹘衣装回鹘马”,反映的就是这一时期回鹘对唐内地人们服饰和日常出行方面产生的影响。胡服对唐朝服饰影响十分深远,一直持续至五代时期仍经久不衰。

饮食唐朝疆域辽阔,饮食一般按地域划分为南方和北方。南方人多以大米为主食,北方人多以面食为主食。南方水稻种植在唐朝开始增加,产量也有所提高,逐步开始输送到北方。大米也成为北方人的重要饮食类别,渐渐改变了北方人的饮食结构。唐朝的面食以饼最为常见,有汤饼、胡饼和蒸饼等各种类型,饼成为各个阶层的人们都喜好的一种食品。饺子、混沌等其他面食也都相继出现,它们品种丰富、门类齐全,大大丰富了唐朝人们的饮食生活。

唐朝饮食的又一大特点是饮茶之风逐渐盛行,还形成了中国的茶文化,诞生了第一部重要的茶文化著作——《茶经》。茶树的种植和饮茶之风在中国由来已久,至唐朝茶树的种植面积开始扩大,饮茶之风也开始向北扩展。与此同时,唐政府也与少数民族间展开茶马贸易。《茶经》的作者是陆羽,被后人奉为茶神。他总结了唐朝饮茶盛行时期的制茶、煎茶和饮茶的风尚,并在理论和方法上加以深化和提高,著《茶经》三篇。陆羽和他的《茶经》影响十分深远,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居住安居才能乐业,但唐朝的居住状况因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的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差异。唐朝有著名的两京,长安和洛阳,两个城市规划完整,布局合理,在整个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长安城内部有许多华丽的建筑群,如著名的大明宫、太极宫和兴庆宫,时称“三内”。其中许多建筑的名字被沿用至今,足见其影响之广泛。除了皇宫之外,寺庙道观建筑也很华丽。佛殿建筑中比较有名的是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两处寺院建筑雄伟,外观稳重,是中国古代寺院建筑的典范。一些王公贵族和富商大贾的宅邸也很豪华,唐朝的安乐公主曾自凿池沼,设奇石喷泉,“以抗昆明池”。对于普通的民众而言,竹篱茅舍——只要是能遮风避雨的地方都可能是他们的栖身之地。

交通唐朝的交通发达,特别是驿传制发展迅速。驿传制的发展能够保证政令畅通,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驿传在中央由兵部管辖,道一级设有馆驿巡官和判官,州则由参军分管,县一级交由县令兼管。漕运是唐朝政府运输粮食和其他物资的重要手段。隋和唐初,漕运由工部水布司主管,后来粮食需求增加,漕运压力逐渐变大,唐政府开始命朝中重臣兼转运使主管漕政。唐朝末年,国家政局动荡不安,漕运也逐步衰退。

在陆地上,马和驴是重要的代步工具。唐政府规定:达官贵人乘马,普通民众、工商业者和僧、道不得乘马,突显了唐朝森严的等级制度。在居丧期间或投降、获罪时所有人都不能骑马,只能骑驴或步行。此外,驴、骡和牛等也是一些贫困人们的代步工具,但牛更多时候是作为运输工具被人们所驱使的。水上交通工具主要是船。

婚丧礼俗唐朝的婚俗基本上延续前代的“六礼”,只不过在名称和次序上有所调整。按照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个程序进行,这一程序被列入《大唐开元礼》之中,成为官修的义注。唐朝婚礼中有许多特殊的地方,如迎亲时戚属阻婚车索要酒食,新娘在迎亲时以扇掩面,待与新郎见面时去掉,这是魏晋时期遗留下来的婚俗,在唐朝依然盛行。在举行婚礼时还有戏婿和戏妇活动,现在中国许多地区婚礼上盛行的“闹洞房”就与唐朝遗留的戏婿、戏妇婚俗有一定的关系。唐朝婚俗中仍然讲究门第,注重族望,以至于出现没落的士族太原王氏、河北卢氏等豪门大族的卖婚现象。除此之外,唐朝还有“冥婚”的习俗,冥婚一般是男女生前未婚而死,死后亲属为其完婚,这种婚俗相传已久,在唐朝依然盛行。唐中宗时期,韦后乱政,权倾一时。大臣萧至忠曾将亡女赠与韦后之弟汝南王韦洵冥婚,后韦氏败,萧至忠持其女柩归,人以此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