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育儿经
33664500000028

第28章 女儿在复旦附中两年半的学习生涯

在复旦附中的两年半的学习生涯是女儿处在学习的颠峰阶段。我所以这么说的理由是,在数学上,她继续保持优势。在化学上,她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初中时,她在化学上是默默无闻的。而在复旦附中,她的化学却是一鸣惊人。还是在复旦附中,女儿在物理上也取得了突破,荣获上海市高中基础物理知识竞赛三等奖。而在市西中学读初三时,她只获得了初三物理竞赛的鼓励奖。

竞赛是智力的比赛。比智力不仅仅是比聪明,还比教育,还比自身的努力。我们家三代人就是这道理的明证。我妈妈记忆力极强,聪明但没受教育,没文化,故而智力比赛肯定不行。我记忆力好,聪明,受到好的教育(父母一心一意地培养我),但小时候淘气,不接受教育,故智力竞赛也不行。(记得在初中和高中时都参加过数学竞赛,但都杀羽而归。)女儿,记忆力好,聪明,从小享有好的教育,(在国内,从幼儿园起到硕士研究生为止,上的都是响当当的学校。)因故在智力竞赛中大放异彩。尽管,我是她的爸爸,但我还是要客观地说,她自身的努力不够。否则,她还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在复旦附中理科班招生考试后的第三天,即在1992年5月4日,我们就收到了复旦附中理科班的正式录取通知书。

大约在五月下旬,复旦附中就开始上课了。那时,上海各中学还在上课。最大的问题是,理科班学生的初中母校还没答应放人,你就搭着箭硬上弓了。人家学校放暑假了,复旦附中接着上课半个月左右,一口气上到7月中旬才开始放暑假。开学前还要进行军训。女儿正式的暑假才一个月左右。短得可怜。我就此停了自己给她自学的数学。在女儿一个月多一点的暑假里,我们专主攻英文、。我深知,语言是一门每个人都喜闻乐见,须臾不能离却,但又深不可测的学问。

如果,在看了这本书第一篇育儿经的第二章后,有人认为,在对女儿进行早期教育和教育上,我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主要地放在开发女儿的数学能力,即逻辑思维能力上。其实,他们的认为是对错都有,而且主要是错的。在去美国留学前,我对女儿的早期教育是单一的逻辑思维能力开发。这是他们认为中对的地方。

在女儿到美国陪读于我时,我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主要地放在开发女儿的语言能力,即形象思维能力上。等到回国后,自从女儿在初二时荣获上海市初二数学竞赛二等奖,鉴于女儿不用功的学习态度和她在数学竞赛中得奖的成绩,以及自己的学习经历,使我完全信任我国的数学教育水平,彻底停止了对女儿的数学辅导。而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主要地放在培养女儿的美英语言能力,即形象思维能力上。这就是他们认识中主要错误。也可以说,他们所以有这样的错误认识是因为我和他们有不同的培养人的目标。他们的目标是培养单语人,即只有一种语言是其母语的人,在把用母语说的一句话意译成在另一种语言中有相同或相近意思的话时,有时可以兴口说来,但,往往在更多更复杂的情况下,单语人常常需要经过反复的斟酌和思考,才能做到这一点。我的目标是培养出双语人。即有两种母语的人。双语人可以随口把用一种母语说的一句话意译成在另一种母语中有相同或相近意思的话。即使在更多更复杂的情况下,双语人常常不需要经过反复的斟酌和思考,就能做到这一点。

从市西中学开始。,在每个假期里,女儿都要自学一本比她下一学期上的数学教科书深的数学书。作为鼓励,每年暑假我们带她外出旅游一次。

利用进入复旦附中理科班后的第一个暑假,我还抓了她的物理。道理是,复旦附中招收的是上海市初中物理和化学竞赛的获奖者。

进入复旦附中理科班后,由于时间不够还是别的原因,旅游也无疾而终了。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就是美国人所说的,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复旦附中的牌子不是靠牛皮吹出来的,而是靠全体师生员工胼手胝足拚搏出来的。

1992年8月20日,女儿在复旦附中参加军训

复旦附中雷厉风行,利用暑假正式上课。这课一直上到1992年7月中旬才结束。一口气上了一个半月。别的学校已经开始放假,可复旦附中理科班的课还上得方兴未艾呢!

在7月中旬复旦附中理科班第一次上课结束时,学校还通知学生在1992年8月20日带好帐子和铺盖,于早晨八点到复旦附中参加军训的通知、。

我们是中国人。在1992年,在中国,所有的人都属于单位。如果一个单位不要你了,则意味着所有的单位都不要你了。因此,虽说是通知,但和军令没什么区别。我们在1992年8月20日早晨八点前到达复旦附中报到的。

军训一共才八天。还有一点也是清楚的。理科班一年级时的班主任是一个姓Q的女老师,她是教他们数学的,毕业于格致中学和复旦大学数学系,是复旦大学工农兵大学生。开学时,理科班学生大约46名。其中,女同学为6名。(在军训期间,又增加了一名Ch姓女同学。进入过理科班的女同学前后共有9名。在1995年2月毕业时,理科班的女生才三名。)

书香门第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一句中国老幼妇孺都知道的话。是人们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中提炼出来的话。因此,书香门第成为中国人对一个人的出身的褒奖。在填写自己的履历表时,在出身栏里,我填写工人。但是,我自己的学历把我定为知识分子。我女儿在填写她的履历表时,在出身栏里,她填写知识分子。也就是说,她出身于书香门第。

无论是交友还是攀亲,中国人历来讲究门当户对。对此,我既反对又赞成,我不表示意见。我反对的理由是英雄不问出路。我赞成的理由是门当户对有其合理的地方。譬如,生活习惯;譬如,经济条件;譬如,遗传因素;譬如,比较重视教育;譬如,……

总之,在中国话里,书香门第是一种褒奖,而不是一种贬义。如果你过去问我,出身书香门第有什么好的地方?我可能说出一大串来。譬如,对养成读书习惯的言传身教;譬如,无形的读书气氛;譬如,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譬如,孩子比较聪明;譬如,……但是,如果你现在问我,出身书香门第有什么好的地方?我最少也得加上怎样读书这一条。这是我从帮女儿掌握物理知识时知道这一点的。

从幼儿园的早期教育开始,我用心算训练她的逻辑思维能力,利用我奋斗成功和美国有利的英文听说环境,在她当学年龄学习语言的有利时期,女儿远赴美国学习英文,到在市西中学读初二和初三时分别获得上海市初二数学竞赛二等奖和全国初中数学联合竞赛一等奖的过程,我化了八年的时间了解女儿的智力,不可为谓不长吧!

我自己已经对女儿的智力没太多疑问了。但正象有人所说的那样,无论是上海市初二数学竞赛还是全国初中数学联合竞赛都只有一次,难以排除侥幸的可能。我决定等到女儿考大学时再说。

自从她进入复旦附中理科班,我也及时地调整了对她的教育方法。首先,我就此停了自己给她自学的数学。其次,对她不懂的地方,我采取点到为止的方法。在她考入复旦附中理科班的第一个暑假,我帮她提高物理知识时,我就是这么做的。

我说,在物理中,牛顿力学是一切的基础。而牛顿第二的定律是牛顿力学中的重点,它又可以非常简洁明了地用公式F=MA来表示。这是小学就会的乘法运算,是相当简单的。但是,这并不说明你能用牛顿第二定律f=ma解决要求解决的问题。因为你还不知道什么和多少物体将以相同的加速度运动,和什么力量及多大的力量将使得多少物体以相同的加速度在什么方向上运动?因此薄薄的三、四页纸的力的分解及合成成为求出作用在以相同的加速度、在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上的合力和分力的关键。正是在辅导女儿物理时告知她,牛顿力学的重点是力的分解和合成这个认识,女儿在1992年9月,即进入复旦附中后第一次参加上海市高中基础物理知识竞赛,就荣获三等奖。

这就是我认识到的书香门第的好的地方。特别是最后这一点,即唯有读过书的人才知道怎样读书和读好书。这是从我的切身体会得出的,是我特地告诉你的。

女儿从此踏上竞赛获奖的路

一九九二年九月一日,是女儿进入复旦附中后正式上课的第一天。一个多星期后,是女儿进入复旦附中后参加的第一个竞赛,也是女儿第二次参加的除了数学和英文外的竞赛--上海市高中基础物理知识竞赛,并荣获三等奖。这是他们班级很多以初中物理竞赛获奖者的身份进入复旦附中的同学梦寐以求,但没有得到的荣誉。

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女儿从此踏上竞赛获奖的路。当女儿频频获奖时,也是我和妻子得意的时间。现在想来,我们那时可能是自私的,因为那时我们没有顾及女儿自己的感受。

Y老师是个好老师

1993年5月2日,那时离复旦附中在5月下旬上课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女儿参加1993年上海市高一“新星杯“化学竞赛,荣获二等奖。我家从来不为得奖者庆功。那时,她还小,我就告诉女儿,小孩子读书好是应该的。小孩子读书不好是不可原谅的。家里的事情,有大人顶了去。小孩子多幸福啊!小孩子只要管学习就可以了。

女儿是一懂事的孩子。她不是那种要反复教育的人。说过一遍就够了。有关竞赛的事情,只要她自已能够解决的就自已解决了,回家说也不说这事。女儿参加化学竞赛的事就是这样。在初中时,物理和化学不是她的强项。她的物理和化学的成绩不像她的数学成绩那么好。我连她是在什么时间喜欢上化学的都不知道。现在想来,我这个爸爸真有些失职了。

只是断断续续地听女儿说,她们的化学Y老师为人师表。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化学实验室每天都对同学开放。在6.4事件期间,公交车停开,Y老师每天从居住地虹桥镇步行到学校给学生上课。Y老师是从复旦大学化学系的学生。没有结过婚。身体单薄,不太好。这就是我听女儿说的有关Y老师的全部信息。但是,那时,在我的印象里,Y老师仅仅是女儿的好的化学老师而已。从来没有想到他后来用他的人格魅力成为我女儿选择生物化学的指路人。而现在想来,一切都是那样的天衣无缝,和自然玉成。

这可能就是做老师的魅力所在。我不也是把教师工作视为神圣?我不也是认为是初中的王家藩老师改变了我的一生?

1993年8月:参加《菓珍杯》杯少年英语朗诵大赛,荣获优胜奖

这是一次由上海市共青团委员会和上海天美食品有限公司组织的少年英语朗诵大赛。英语朗诵对听说英语总是有好处的。我们的目的仅此而已。至于,参加竞赛能获得什么奖不是我们的目标。虽然,我们是没有设定获奖的目标。但是。不知是天美食品有限公司的《菓珍杯》还是上海市《凯乐特杯》最终颁发的塑料照相机奖品至今还在提醒我们女儿的竞赛得奖经历。觉得,优胜奖也是对我们英语听说能力的一种肯定。特此,我们把这个优胜奖也放在她的简历里。

在Y老师的教导下,女儿在化学学习中取得长足的进步毕业

在复旦附中读书的两年半期间,在Y老师的教导下,女儿在化学学习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前面我故意用女儿的留学生涯作为标题一样,这里我黑体字标出在Y老师的教导下是强调,女儿所以能在化学学习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完全是Y老师教导的结果,特别是Y老师人格魅力的教育结果。

我也是后来听女儿说了才知道的。女儿在1994年3月27日参加上海市“东华杯”中学生化学竞赛荣获一等奖实际上是个人第二名。女儿在1994年5月参加1994年上海市高二年级“英雄杯”化学竞赛荣获二等奖实际上是个人第三名。女儿在1995年1月参加的1994年度上海市奥林匹克化学竞赛暨上海市化学竞赛,荣获二等奖实际上是在参加全国为参加世界奥林匹克化学竞赛的选拔人材的选拔赛。

女儿在化学方面的变化完全是可以用天翻地复这个词形容的。在这短短的两年半期间,Y老师以其一个人的绵薄之力,使得我女儿这样的碌碌无为的人的潜力得以挖掘,进而成为参加选拔的化学人材。这是化腐朽为神奇,非人格魅力是办不到的。决非持井底之蛙看法的吾辈所能想像的。作为家长的我在为女儿庆幸遇到这样的好老师的同时,衷心祝愿Y老师身体好,和能够为中国的化学事业多培养出几个学生。

饭桌上的信息

根据上海市教育局的规定,复旦附中肩负着从上海向国家输送物理和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人材的任务。相应地,上海市教育局允许复旦附中等三所附属中学在上海市一级和国家一级的物理和化学竞赛获奖者中优先招生和录取。

作为一个中国顶尖大学的附属中学,它还肩负着为复旦大学输送各方面人材的任务。因此,兼容并蓄成为大学附中当然的校策。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是大学附中校长份内的事情。所以复旦大学派出强大的师资支持附中。大学里的物理和化学教授轮番地给理科班参加物理竞赛和化学竞赛的学生进行辅导和上课。

星期六和星期日吃饭的时候,是我们家最热闹的时间。用我妻子的话说,家里充满女儿喳喳的说话声音。我总是笑着和妻子说,你总得给孩子发泄其精力的时候。平时我们各忙各的,聚在一起的时间少。星期六和星期日吃饭的时候,是我们好不容易有的聚在一起的时候,也是我们听女儿说说她们学校里发生的事情的好时候。你却嫌她烦。

我说过,妻子的天赋是干事干练麻利。她三下五去二地很快就完成了她的吃饭任务,进厨房做她的事情去了。这时,饭桌上只剩下女儿和我了。只不过和我驮她上幼儿园进行一路的早期教育的场景刚好翻了个。那时,我讲得唾沫横飞,边讲边编。她是听得津津有神,频频提问。现在,她说得滔滔不绝,我听得津津有味,频频提问。

就是在这饭桌上听女儿说,复旦大学退休的化学系系主任给他们上课去了。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给参加竞赛的同学上课去了。不过,这些都是在饭桌上听到的信息。大有你方唱罢我豋场的感觉。

对苏步青教授的崇敬是我送女儿进入复旦附中的原因之一

苏步青教授是复旦大学的有名望的数学教授。在我就读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期间,苏步青博士教授担任复旦大学的校长。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大礼堂,我还亲耳聆听过苏步青博士校长对上海交通大学学子的殷切嘱托。数学系是复旦大学的品牌系。

因为没有做过苏教授的入室弟子,有关苏步青教授的严谨治学和严格管理的作风都是我阅读报章杂志和亲耳所闻。是王家藩老师的严格训练成就了我的今日。对于严格,我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我是抱着崇敬的心情来说苏教授的严谨治学和严格管理的。

一次我去上海图书馆借书。我在等待取书时,见坐在我前面的一个先生向一个站在送书窗口前的图书馆管理员走去。只听见那个图书馆管理员说,对不起,你要的杂志我们这里没有。但是,你可以去复旦大学数学系资料室看一下。那里的数学杂志比这里的全,权威性比这里的高。这是我第一次听说有关复旦大学数学系资料室的权威性。一下子,我顿悟出复旦大学数学系所以名气响的原因之一了,即老师和学生能够和世界接轨,不是井底之蛙。

第二次,我是直接听在上海交通大学读研究生的同班Sh同学亲口讲的.他是196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由于时间久远,已记不起他为什么会突然说起苏步青教授。也许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对于他说的内容,我记得十分清楚。他说,在学生上课时,苏步青教授可能随时进入教室,坐在后面听课。如果老师有讲得不对的地方,苏步青教授可能会亲自上讲台给学生讲课,而请那位老师站在黑板边上,听他是怎样给学生上课的。

有这样要求严格的领路人在那里,那里的老师哪位敢不芒刺在背似地努力呢?当然,前提是那位领路人自己必须是位有学问的,努力的,又敢严格管理的人。

有人可能会问,如果那位领路人的领导不同意进行严格管理怎么办?此人问得一点也不错。社会是一个系统。既然是系统有问题,那就请了解系统的人解决。我只能是就事论事。

请允许我回到苏步青教授。正是他严谨治学和严格管理使得复旦大学数学系人材辈出。数学系成为复旦大学出中国科学院院土最多的系之一。

我衷心希望女儿能遇见像苏步青教授这样的大家和严师。为此,我把她送入复旦附中。我庆幸,在那里,女儿遇见了她的领路人--Y老师。

女儿喜欢上了化学

不管我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女儿喜欢上了化学。虽然,我不知道女儿是什么时候喜欢上化学的。现在回想起来,女儿还是有信息给我的。

女儿喜欢上了化学的第一个信号是,她在饭桌上谈得最多的是教她们化学的Y老师。我现在知道,好的老师往往是崇敬他的学生的指路人。

女儿喜欢上化学的第二个信号,是她得最高名次的竞赛是化学。在参加的各类竞赛中,女儿参加最多的竞赛是数学竞赛;在参加的各类竞赛中,女儿得奖次数最多的也是数学竞赛。基本上是,参加一次就得一次奖。不过,在各类竞赛中,虽然她参加的化学竞赛只有四次,(分别是1993年5月2日:1993年上海市高一“新星杯“化学竞赛二等奖,1994年3月27日:上海市“东华杯”中学生化学竞赛一等奖,1994年5月:1994年上海市高二年级“英雄杯”化学竞赛二等奖,和1995年1月:1994年度上海市奥林匹克化学竞赛暨上海市化学竞赛二等奖。)但名次之高是历次竞赛所没有的(在1994年3月27日:上海市“东华杯”中学生化学竞赛一等奖,实际上是全上海个人第二名;1994年5月:1994年上海市高二年级“英雄杯”化学竞赛二等奖,实际上是全上海个人第三名。)而1995年1月:1994年度上海市奥林匹克化学竞赛暨上海市化学竞赛二等奖的化学竞赛实际上是全国性的选拔参加世界高中奥林匹克化学竞赛人材的竞赛。

我懂得,这是女儿的终身事业。我不能插嘴和置身其中。我唯有尊重她的选择。我只能站在边上,冷眼旁观。在她来征求我的意见时,我再说我的想法。结果她在基地班结束,选择生物化学专业时也没有征求我的意见。我心里确实有些不快。我觉得,她没有尊重我这个爸爸。尽管,做爸爸的我尽心尽力地在培养她,但她却视而不见地对待我。这是我心中无言的痛,我永远的痛。

她是理科班女同学中最聪明的

复旦附中理科班是住校的,是有晚自修的。在晚自修期间,复旦大学的数理化老师有时会去辅导理科班参加数理化竞赛的学生。这是我送女儿进复旦附中的目的之一,即复旦附中有好的老师资源。女儿在那里可以接触名师。这也是我的教育理念之一,即高质量的师资是人成材的重要保障。名师出高徒吗!

因为我家离复旦附中很近。步行半个小时,骑车只要十分钟左右。所以,女儿是每天走读的。我们当时的主要考虑是让女儿有一个好的休息环境,逼着她每天走路锻炼身体,以及她可以在家时用个人计算机。复旦附中在这点上很开明。当我把我的想法和复旦附中的C校长进行沟通后。他二话不说,立即就同意我女儿走读。

每天晚上九点,晚自修结束。我会在复旦附中门口准时等着女儿,然后用自行车驮她回家。

一次,我在去复旦附中的路上遇见理科班第一任班主任Q老师。当时,她是复旦附中的教导主任。我想,这是了解女儿智力水平的好机会。(因为这也是我的教育理念之一,即了解孩子的智力,做到既不放任自流,也不拔苗助长。)

打过招呼后,我问Q老师,女儿在理科班里的名次。Q老师在略做思考后,回答道,她是理科班女同学中最聪明的。但当我问她,如果包括男同学在内,女儿在理科班里的名次时,Q老师没有回答我。可能是她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也可能她需要在计算后才能准确地回答我。我认为女儿的总体成绩应该在全班的六,七名。她的英文应该是第一名,她的化学应该在全班的前三名,她的数学应该在全班的前十名之列,她的物理应该是在数理化三门课中最弱的,应该列在10到15名左右。而语文则是她所有功课中最差的。我很难估算出她的名次。我不想自吹自擂,我心甘情愿作这保守的估计。

你给我们送来了一个好学生

一天下午,在复旦大学的门口附近,我遇见了复旦附中的C校长。(在复旦附中理科班招生时,C是副校长。就在理科班招生后不久,C就被扶正了。)和C校长只见过几次面的我正在犯疑怎么跟他打招呼时,他却一眼认出了我,并主动地和我打招呼。说,你给我们送去了一个好学生。我高兴地回应了他,骑着车走了。

在自行车上,我感到了一丝甜意。一是,我折服C校长的惊人记忆力。一个附中的校长,日理万机。在时隔一年左右,还记得一个理科班学生的家长的我。二是,为女儿感到高兴。今天,C校长能记住我完全是因为他记住了我女儿。而他所以能记住我女儿,完全是靠女儿在理科班取得的成绩留给他的印象。

当然,我还有高兴的理由。从C校长和Q老师这二方面得到的信息都在明白无误地告诉我,女儿已经在强手如林的理科班里站住了脚跟。

我要挣钱。为了给妻子一个舒适的生活。为了给女儿创造一个好的前景。我一刻也没有忘记在美国地作出的三个重要决定。我已经靠自己的劳动为妻子创造了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现在,该为女儿的前途努把力了。

我办班。我写书。我创收。目的就一个,为女儿的好前途积累财富。尽管辛苦,我乐在其中。我乐在女儿继承了我的聪明而有人见人爱的才智。我乐在我正在做一件我值得做的事情。

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的老师给理科班的学生上辅导课

复旦附中理科班学生的最大来源来自于黄浦区的格致中学和建平中学,以及閘北区的师大一附中。格致中学是一个以数学见长的老牌名校。是Q老师的母校。因此,它的学生主要是数学竞赛的获奖者而不是物理化学竞赛的获奖者。我女儿也属于这一类。

应该说,初中的物理和化学还比较简单。而初中数学已经有平面几何这样的难点了。所以,数学竞赛的获奖者也成了各附中的争夺对象。

到现在为止,数学竞赛还没有开始。正象我已经说过的那样,数学系是复旦大学的招牌系。复旦大学数学系怎会不睁着眼盯住理科班这块肥肉呢?

说到曹操,曹操就到。复旦大学数学系派出它的强大力量数学研究所里的中国高中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领队Sh老师和H老师对理科班的参加数学竞赛的学生进行辅导。自此,揭开了理科班大规模地获奖序幕。也从此开始,复旦附中理科班的参加数学竞赛的学生再也不去上海市中学生数学业余学校了。女儿不再需要来回奔波于我们的居住地国定路和市中心咸海路之间了。

在复旦附中女儿迎来了竞赛得奖大丰收

自从我们作出入乡随俗的决定后,在复旦附中期间,女儿迎来了竞赛得奖大丰收。这只要看一下她的获奖情况就可以知道了。

从初中到高中,女儿共参加各类竞赛16次。前两次她名落孙山。第三次到第五次,共三次数学竞赛,它们分别为1990年1月:获得美国初中数学竞赛三等奖;1991年2月:上海市初二数学竞赛二等奖;和1992年4月:全国初中数学联合竞赛一等奖;这三次都发生在初中,应归功于上海市中学生数学业余学校,和市西中学。初中获奖的最后一次是1992年5月,上海市初三物理竞赛优胜奖。应完全归功于市西中学。

进入复旦附中理科班后,共参加十几次竞赛,共获奖十次。分别是,一次物理竞赛,1992年9月:荣获上海市高中基础物理知识竞赛三等奖。

四次化学竞赛,它们是,1993年5月2日:1993年上海市高一“新星杯“化学竞赛二等奖;1994年3月27日:上海市“东华杯”中学生化学竞赛一等奖;1994年5月:1994年上海市高二年级“英雄杯”化学竞赛二等奖;和1995年1月:1994年度上海市奥林匹克化学竞赛暨上海市化学竞赛二等奖。这四次化学竞赛获奖都应归功于复旦附中的Y老师以及复旦大学教授。

五次数学竞赛,它们是,1993年10月:1993年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二等奖;1994年3月:1994年第十二届美国数学邀请赛二等奖;1994年3月:1994年第45届美国中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1994年5月:1994年上海市高三数学(爱朋思杯)竞赛三等奖;和1994年10月:199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三等奖。这五次数学竞赛的获奖归功于复旦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的Sh老师和H老师。

在获奖时间和类别上,初中三年,参加六次,获奖四次,它们分别是数学三次,和一次初三物理的优胜奖。

进入复旦附中理科班后,高中才两年半,获奖十次,类别为三门--物理,化学,和数学。

复旦附中依托复旦大学的师资力量

女儿在复旦附中的获奖史证实了我当时力主女儿进入复旦附中而不去上海中学的正确性。当然,妻子对于我爱我们的女儿也是深信不疑的。她对于我做出的和女儿有关的建议也从不提出异议。

女儿在复旦附中得到了在一般中学里无法得到的教育。她的数学,物理,和化学辅导老师都是在该领域有权威性的老师。其实,对于我女儿来说,一个Y老师就够了。一个Y老师改变了她的一生。理科班的学生是幸运的。因为就算数理化这三门主课,他们在每一门功课上都有好的老师。而在一般中学里,在数理化这三门功课中,能遇到一个好老师,就是学生的幸运。即使是重点中学,也很难保证在教数理化这三门功课的老师中,个个都是好老师。

复旦附中可以依托复旦大学的师资力量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是中国特有的事。是短期内无法改变的事。

把女儿送入复旦附中是我利用复旦附中依托复旦大学的师资力量而享受好的师资的具体方法。是我从光华补习学校和清华大学得到的启示,即名师出高徒。

优胜劣汰

复旦附中理科班竞争惨烈。只需要看一下复旦附中在招生考试后开班时(1992年5月下旬)人数大约46人,而在1995年参加进入复旦大学理科班(复旦大学学生称之为基地班)的选拔考试时,复旦附中理科班派出的才22人。其中,女同学才三名。后来,这22人全部进入复旦大学基地班(正式名称为复旦大学理科班,基地班是理科班的老师们和学生们的叫法。)基地班的学生由复旦附中、上海中学和师大二附中三个学校的理科班学生组成。其中,复旦附中理科班的学生又是该班的主体。

如果,不把升入上海交通大学基地班和同济大学的理科班学生计入复旦附中理科班的毕业生,只把考入复旦大学基地班的22人算作理科班的毕业生,就可以明白我为什么用惨烈这两个词来形容复旦附中理科班的竞争形势了。

淘汰的比剩下的多!其中,还不包括在每学期期中和期末考试后频繁进出理科班的人员。我初略地算了一下,从附中普通班向理科班输送的人材不下5人,其中有三个女同学。而留在理科班的才两人。只占五人中的40%。理科班经过选拔考试招入的45名学生中,除了去上海交通大学基地班的两个学生和同济大学理科班的一个同学以外,其他的22名学生。经过滑铁卢战役,变成了复旦附中的普通班学生。因此,直升进入复旦大学基地班的20名复旦附中理科班学生只占其招收的45名学生中的44.44%。

我非常欣赏理科班的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这到不是因为女儿未遭淘汰而说风凉话。这可能和我的经历有关。和我接受过美国教育有关。和我在美国的三年留学生涯有关。

我就读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是美国的常青藤大学之一。是美国以至于世界上的第一部计算机EINAC的诞生地。在宾大的工学院MooreSchool至今还陈列着计算机EINAC。一个在宾大计算机系任教的教授由于各种原因离开宾夕法尼亚大学到费城的Temple大学任教去了。这位教授曾是编写计算机语言Angle的主持人,曾是编写计算机语言Fortran的主持人,曾任美国计算机协会会长。他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他名声赫赫。但是,他现在不行了。他没有竞争力了。没有公司请他做顾问。没有公司厂家给他研究基金。他衰败了。他不甘,他走了。宾大不作任何挽留。这是我在美国读书期间的亲身经历。

坦率地说,美国是一个无情的社会,是一个移民的社会。它不在乎你有多么光辉灿烂的历史,它关心你今天表现出的能力;它不关心你是怎样进入美国的,它关心你今天是否在合法交税。美国关心竞争。它关心创新。说到底,美国关心的是自身的生存。而有竞争才会有创新。有竞争才会有活力。创新和活力是在当今世界谋得一席之地的根本。我赞赏这一点。

复旦附中是一所好学校或一所不好的学校

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我们可以铮铮有词地说,复旦附中绝对是个好学校。女儿的获奖经历就是一个明证。另外,复旦附中请复旦大学的老师给理科班的学生上课,是免费的。在我的印象里,女儿在复旦附中读了两年半的书,复旦附中只向我们家长收取过学费。

但是,如果我们把眼光放远些,把中国放在世界范围内,你又会利析秋毫地说什么呢?

我是说过,入乡随俗。但是,在前面的写航空发展史报告(教育和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里,我也说过,但那天,我想得很多的话。

说实在的,现在的世界是竞争世界,仍然是弱肉强食的世界。一个落后的国家,一个没有创新能力国家,凭什么在这竞争世界里,在这仍然弱肉强食的世界里,觅得一席之地呢?我们的国家是一个人口大国。而要改变一个人口大国的落后面貌,我个人认为,唯有教育才是救国良方。这也是我写《育儿经》的根本所。

我想,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从目前的世界竞争形势出发,再来谈我们的教育,再来谈复旦附中的好坏,大家才可能谈得更实际,更有针对性。

女儿也不是搞政治的人

很快,女儿已经在复旦附中读高三上,再过半年多时间应到了中国俗话一考定终身的升大学考试了。事关女儿终身从事的职业,我不敢有半点马虎。

从家庭教育来看,我和妻子应该走凭本事吃饭,即吃技术饭,的路。遵照父母的教导,我走了一辈子的凭本事吃饭的路。虽然还没到盖棺定论的时间,自己觉得,说年过七十的我已有回首往事的资格是不为过的。

回首往事,我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没有骗过亲人,我没有骗过朋友,我待人真诚。同样地,妻子也是走了一辈子凭本事吃饭的路。尽管,从一九八八年回国后,她从事的是医院管理工作(从医院的人事科科长到医院办公室主任),但是,我也可以理直气地说,这是凭她的本事和业绩取得的。在和她结婚三十几年琴瑟谐和的夫妻生活中,我从没有一次听见她对医院领导有过一句阿谀逢迎的话。

因此,我们对女儿的教育也是希望她今后从事技术工作,有一口稳定的饭吃就行了。尽管,从各方面得到的信息在告诉我,女儿是聪明的。也尽管,我再也没有听说过诸如这只是一次获奖可能是某种侥幸此类的话。我仍把对女儿聪明的喜悦埋在心底,深藏不露。目的就一个,不浅尝辄止,要尽力地把女儿培植成参天大树。但是,现在到了槛上,即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时候,我必须尽力而为。

我当然明白,我能够起到的只有参谋,一个不是决策者,的身份。归根结蒂,这是女儿的前程。如果看到她每天都苦不谌言地上班,自己也会于心不忍的。趁着女儿有空,我要求她读亨利?基辛格(HenryKissinger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移民到美国的德国犹太人。哈佛大学退休教授。曾在尼克松政府里先出任国家安全顾问,后又改任国务卿。和曾在福特政府内任国务卿。是几个负责和实施中国和美国建立外交关系的美国人之一。)写的《白宫年代》(《WhiteHouseYears》)。目的很简单,通过阅读这本书,在她已经掌握的词汇中扩展一些和政治有关的词汇。哪里知道,一听说基辛格和这本书的名字,女儿的头就摇得像不郞鼓似的,嘴还嗯嗯有声地连说着不字,表示她根本没有看这书的兴趣。这也使我知道了女儿不是块搞政治的料。

1995年5月31日,正式收到复旦大学批准女儿入复旦大学理科班的通知

1994年10月15日收到旦大学招生办公室发给复旦附中录取女儿为复旦大学理科班的通知,1995年5月31日又正式收到复旦大学批准女儿入复旦大学理科班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