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灵异一抹灵杀
33515600000070

第70章 74怡香斋竹里馆(上)

龙一银走到闻克远面前说道:“师兄!如今风凌已经醒来,我还有事,咱们就此别过!以后我抽空再来拜访!”

闻克远起身拜别:“师弟!一路走好!欢迎随时做客!”

龙一银走出两步,突然回头问道:“我晚间去拜见师父,师兄可有什么交代要我传与师父?”

闻克远面露悲色,说道:“师弟,请帮我问候师父!就说克远时时记挂着师父,也从未忘记师父教诲!如果师父未忘记克远,就请师父来找克远!克远随时恭候大驾!”

龙一银点了点头,便随童小雷和云风凌离开泰安堂,朝中医院的大门走去。

刚走到大门口,突然蹿出一个大汉拦住了三人的去路。

龙一银一看,原来是之前吃过他一脚的二奎,便笑着说道:“怎么?小子!还没挨够?”

二奎忽然单膝跪倒:“大哥在上,请受小弟一拜!”

“哎呦呵!”龙一银被二奎这突如其来的一跪吓了一跳。

这个场面立刻引来众人围观。

二奎见龙一银的反应,不顾周围人奇怪的眼神,马上赔笑道:“大哥!俺是个粗人,以前练过几天拳脚,自认为身手还说得过去。今天碰到大哥,虽然只是过了三招,但俺知道好歹,大哥才是真正的高人!如果大哥不嫌弃,俺愿意跟你拜个把子!”

龙一银脑海里突然闪现出《水浒传》里鲁智深的形象,倒是很欣赏二奎的直爽。他上前将二奎扶起,很风度的说道:“兄弟请起!拜把子倒是免了,以后咱们可以成为朋友!”说着,他掏出一张名片递给二奎:“有事可以跟我联系,上面有我电话号码。”说完便穿过众人扬长而去。

二奎看着上面除了一个手机号码,还有一串银行账号的名片愣了足足几分钟……

下午两点半整,龙一银让童小雷留在他家照顾云风凌,并一再交代他不许乱碰屋内的任何物品后,便一个人离开恋城小区。

当龙一银打车来到东区时代广场的怡香斋门前时,还差两分钟到三点。

怡香斋是东区一带有名的茶馆,仿古式的门脸很是考究,门匾也是仿照清代茶馆的风格专门打造。“怡香斋”三个字写的是蚕头燕尾、圆润而有力,典型的隶体书法,落款是本市书法协会会长的雅字“宜丰”。

这隶书正是陆宜丰最擅长的书画字体,他在当地乃至全国的书画界那可是响当当的名人!身上兼任各个协会会长的名衔就有几十个之多。据听说,陆宜丰书写的一个字已经被炒到千元,一平方尺最少万元,甚至已经到了一字难求的地步!许多得到陆宜丰墨宝的人,天天在家烧香拜佛,祈求陆宜丰早点驾鹤西游。有很多人肯定不理解了,为什么手里有陆宜丰字画作品的人会期望着这位年逾七旬的老人家早点离世?这说明你不懂这“圈里”的规矩,一个活人的字画再值钱,都不如人死了以后更有价值。人活着可以创作更多的作品,但死后的作品就会成为绝品,价值很可能升值到活着时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这怡香斋能找陆宜丰题匾,那幕后的老板背景肯定不凡。

说起这怡香斋的门脸,单看起来很有一番书香气息,但在这被商业大楼包围的时代广场里却显得特别另类,甚至有些孤单。

龙一银抬头看了一眼门匾上的字,很欣赏的点了点头,便立刻走进斋内。

“龙先生!”赵海站在一个名为“竹里馆”的包间门前招呼龙一银。

龙一银点了一下头,然后向“竹里馆”走去。

“龙先生果然是个守时的人!你看,一分不差!”赵海扬了扬手腕上的手表,略显恭维的寒暄道。

龙一银环顾了一下整个怡香斋内部的环境,没想到这怡香斋是一个三进门的大院落。每个院落的面积至少在四五百平方。院落的中间是露天的,人工的小溪贯穿整个三进院落,在小溪的旁边种植着各种奇花异草,草丛中一条石头小道弯弯曲曲分别通向四周的围廊,大小不等、风格不同的大小包间穿插坐落在围廊四周。

好一处环境优雅的别院!龙一银立刻想到上午所去的中医院内的风景,虽然相比之下少了几分幽静,但却完全消除了门外的铜臭气息。好似万花丛中一抹绿。进入其中,立刻让人忘却争名逐利、人间忧愁。但不得不说,很多千万利益就是在这没有铜臭味的怡香斋里偷偷完成的。

在这寸土寸金的商业区,能有这样一间占地千余平方的茶楼,这让龙一银感到很是不可思议。这幕后老板的实力简直难以想象。

在赵海的引荐下,龙一银走进“竹里馆”。他立刻被竹里馆里的风格所吸引。

在这大约四十多平方的包间内竟然四周种植着名贵的龟甲竹。龟甲竹又名“龙鳞竹”,是中国目前最稀有、最珍贵的竹子品种,状如龟甲的竹竿既稀少又珍奇,特别是较高大的竹株,为竹中珍品。竹子种植的错落有致,高达四米的顶棚是用加厚的钢化玻璃搭建而成。包间内的石墙上挂有一幅字,上写“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正是王维的《竹里馆》。如果懂得字画的人一看便知,这幅字也是当代书画名家之作,给这幽静的“竹里馆”添加了几分文化气息。

竹林的中间是一个能容纳四人的木亭,木亭中间放着一个一米见方形似一叶扁舟的竹根茶海,四周无规律的放置四张靠背竹椅。一般根雕茶海都是树根制作,而如此大的竹根茶海,龙一银还是第一次见过,想必这竹根茶海的价格应该骇人听闻。

龙一银被这室内恒温的气候和布置感到叹为观止,周围还伴有古筝弹奏之声。当他走进木亭才注意到,那茶海的正中坐着一个妙龄女子。

那女子面前摆放着“茶道六君子”,她刚刚熟练地洗完茶,正在用用沸水开始冲泡,而简单地冲泡却用了“凤凰三点头”的点头动作,显然这女子对茶道很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