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英国大学游
33513400000010

第10章 牛津大学 Oxford University

上午7:22火车从伦敦离站去牛津。

铁路两边的建筑一路南下似乎没有太大差异,草地也一样。8:00左右开始下雾,很快就一片迷茫,景色逐渐模糊不清,只能看到紧邻道边的灌木和拉着铁丝的栏柱。

8:20左右到牛津,循地图去找学校。牛津是大学城,大学自然很好找,下了火车往东北去走便是。

大街上一片清凉,少有行人。我们开始参观没有游人的清晨牛津。

从街边的地图来看,大学分布在主道两侧。我们决定从左侧开始扫荡,沿途感兴趣的地方都去看个究竟,然后再从右侧绕回,刚好看完。

在主街道一侧看到两面特殊的墙,贴满了各种广告,黑白的大字广告居多,一层层的,露着不断被撕过的痕迹,很有些文革大字报的感觉,两人失笑。

从寂静的街道走过,古老的建筑和各种树木构成不同街道的不同风景,每进入一处都会被深深触动。而这种纯粹的缘于学术净地近千年文化沉淀的建筑物的语言,只有在如此薄雾笼罩的清晨静静聆听才可以感受得到。

太阳渐渐升起,阳光又开始在小道里构造光影阵。在一个拐弯处,见到一辆轿车,闪着黑色的光泽,刚好处于光影交错处。我立刻对这辆处于两侧是灰褐色石料建筑的小巷中的充满现代感的轿车大感兴趣,立即决定搞一个古巷香车美女照。我把相机给小胖,自己向轿车跑去,迅速跑出阳光跑进阴影来到轿车边,脚步还没有站稳,满脸的笑容就僵住了,轿车的驾驶座上稳稳地坐着一位老太太!

不知道有没有吓到她老人家,我忙用口型夸张地说:SORRY, JUST WANT A PHOTO!然后后退着摆手离开。

逐渐游人增多,街道不再安静,游人一拨拨从身旁走过。心中美好的感觉立刻被破坏。还好,牛津的大部分建筑已经看过一遍。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学博物馆对面的一处建筑走过时,看到一个窗口摆放着一个打开的扇面,上书:润物细无声。倍感亲切!在约克的校园曾看到一个宿舍的窗户挂着一面中国国旗,当时就在楼下欢呼,在牛津再次看到祖国文化,脚步都觉轻了许多。中国人生生不息的奋斗,勤劳朴实的品质,将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光辉带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如此精神,又何尝不是润物细无声啊!

The Chapel and Dining Hall面向游人开放,学生票50P,我们买票进入。里面的小教堂有些特色,小花园更是美丽。在草坪的椅上休息片刻,晒晒太阳,消除一下一大早就奔波的辛劳。

牛津的博得利图书馆(Bodleian Library)是全英第二大图书馆,藏书600万册。遗憾的是图书馆要到下午两点才对游人开放,到图书馆的纪念品销售处买了明信片和牛津地图,只好就此离开。

在牛津几乎忘了要找学校资料,最终也不知道学校的国际部或MAIN RECEPTION在哪。参观MAGDALEN COLLEGE时,见到办公室里有人,连忙去问可不可以拿到学校介绍。还好,热心的牛津绅士帮我从另一间办公室找了一份学院介绍,如获至宝。

看过一份资料,说牛津和剑桥的学校组织,建筑格式等非常类似。从建筑来说,单独来看确是有些类似,但是两所大学城从整体结构来说却大不相同,由之所带来的每栋建筑给人的印象也完全不同。剑桥给我是震撼,牛津于我是敬畏。在上午无人的牛津小巷走过时,我的心深深低下头去,而与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和学院的门人说话时,可以感受到浓厚的英国绅士文化。

有人说,牛津大学会问:What do you think? 剑桥大学会问:What do you know? 牛津大学更注重思想,而剑桥大学更注重求知。这一点单从我这次大学游的匆匆一瞥,已经有所感知。其实,校园本身就会说话,从两所大学城的不同风格就可以感受到。

专门去MAGDALEN BRIDGE去看了牛津的河,因为作为剑桥人的余老师很骄傲地说过,牛津的河与剑桥没法比。看了一眼同样有人撑船的RIVER CHERWELL,果然没法比。但是牛津的深沉厚重在我心里却在剑桥之上。

打算结束此行时,在路边见到OXFORD STORY,掏了六磅多去参观,感觉还行。不过,建议去过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的朋友不要进去。全英文的讲解,牛津的发展故事倒是值得一听,但是蜡像和杜莎没法比。

已经快下午一点了,急赴火车站,直奔巴斯(B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