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奇幻山海经传奇之决战昆仑
33449100000017

第17章 中医大劫,神的医术

中医,是上古时期神传给人类的医术之一,主要用于养生与治病,重点在于“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岐伯,是中国上古时期最有声望的医学家,后世尊称为“华夏中医始祖”、“医圣”,相传岐伯是黄帝的臣子,又是黄帝的太医,奉黄帝之命尝味各种草木,医治疾病,他还与雷公一起研究讨论经脉。岐伯以人的生、老、病、死为中心,研究了人的生命与自然的关系,比如人的生命与天文、地理、周围环境、心理等方面的辩证关系,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生之本,本于阴阳。”生命体形成之后,阴阳二气存在于其中,互为存在的条件。相互联系、相互资生、相互转化,又相互斗争。类似这种矛盾、对立而复统一的唯物辩证思想集中体现在《黄帝内经》一书中,其中记录了不少古人关于人与自然的哲学思想。

中国人所熟悉的《黄帝内经》中包含有许多岐伯与黄帝的对话,中医“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法即是源于《黄帝内经》,包括天人合一思想、阴阳五行学说、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的成书是对中国上古医学的第一次总结,《黄帝内经》应是经过了不同朝代不同人的不断完善而成书的,它不仅是一部医学著作,同时也隐含了更多的房中秘史、人类生殖繁衍秘密,而这些秘密也只有懂甲骨文的人士才能一窥其奥,由此不禁感叹古人智慧的卓越、对文字运用的神乎其技,不夸张的说:“简直不是人。”现代国人根本难以望其项背,不及古人智慧的万分之一。

世人都知道人体有脉络,中医治病主要就是通过望、闻、问、切,通过把脉来治病,而且有流传下来专门把脉的医学著作《濒湖脉学》。脉不通,人体循环就会出现问题,身体就会出现相应的病痛,即不通则痛。身体的血管并不是中医所指的脉,十二经脉并不是血管,脉是普通人看不见的,号脉严格说来是指号十二经脉,而不是号血管,但是脉可以通过血液的循环与博动而部分的表现出来。

上古人类有修行,静坐坐禅,修习内观,有的人能练出成果,比如开天眼,他心通等等,介于半神半人的状态,现代称之为有特异功能的人,相传扁鹊就有透视人体内脏的能力,可能是开了天眼或有其他小神通能观察到十二经脉的运行情况,哪个经脉节点出了故障对他而言一目了然,但普通人看不见。

在一叶仙师讲完静坐坐禅玄机后,女娲娘娘旋即嘱咐黄帝与岐伯以对话坐谈的形式开讲中医,来给远古昆仑山天门的孩子们介绍中医,来到授课地点后,黄帝与岐伯一问一答侃侃而谈,先做了一个自我介绍,然后对中医的起源、发展以及未来会遇到的劫数进行了简单的说明。

在课堂上,听完黄帝与岐伯对中医的介绍后,女孩儿兰向黄帝问道:“中医是以什么为中心的呢?中医又与自然有什么关系?”

黄帝回答说:“中医当然是以“气“为中心。中医认为,“气“是生命的本源,“气“是以阴阳五行的形式进行运动,病因在于“气“的失调,治疗在于调理“气“机,中医所讲的“气“通俗来讲与精神灵魂层面的关系更大。中医主要是协调人精神与肉体之间的关系。中医的治疗思想和方法主要是调和人的阴阳平衡,热则寒之,虚则补之,即使是病毒也可与人体共生,有的人可以带癌生存就是例子。”

岐伯接着说:“中医很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疾病往往与气候变化、人所生活的周围自然环境等因素有关。中医所讲的人不完全是指肉体意义上的人,也包含精神方面,比如忧、思、恐、喜、怒等情绪、思想、意念、心理之类精神因素也与疾病有关系,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上,思则气结,所以有“思伤脾“、“恐伤心“、“忧伤肺“的说法。”

万金不换囊中术,上医元自能医国。泛泛之辈是难以探知神的医术玄奥的。上寿当徐致,沉奇忌力攻。医传三世久,事历百年中。但到了现代,庸医当道,中医逢大难,劫数或难逃。

欲知后事如何,请关注下一章《神传仙术之点穴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