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青春北京遥望香巴拉
33441300000029

第29章 三十二、我要回北京啦

几许风流,几番娇嫩

春波莺语卷情帘。可恨今日

数片飞红落入人家院

谁奈得旧梦新愁,一江柳瘦?

——仓央嘉措

与以往任何一次回拉萨的感觉都不同,这次回家,卓玛感觉到了自己的变化。

她不再像以前那样没完没了地想着北京,想着北京的车水马龙和高楼林立,尤其是想着北京的那个让自己动心了许多年的人。心静下来了,人也就能安静下来做一些事情。安顿好之后,卓玛利用之前自己手上的资源,新接了几家杂志的活儿,除了写西藏的风景和人文文章之外,她还写一些情感类的小文章。

卓玛文笔细腻流畅,而且出活儿又快,自然倍受这些杂志社的青睐。更加难得的是,这次与以往不同,卓玛写给杂志的稿子里,总能配上几张合情合景、又美到让人窒息的图片,大大地省去了杂志编辑们约图、找图的麻烦,卓玛这样的作者深受编辑喜欢。不用问,这些图片的作者正是杨柳。

连细心的央宗嫂子也发现了卓玛的变化,吃饭的时候开玩笑地问:“卓玛,为什么这次回来没有天天念叨北京?难道把北京给忘了?”

全家人满脸笑意地看着卓玛,等待她的回答,卓玛不自在地冲着嫂子撒着娇嚷嚷着:“干吗?嫂子想把我赶出家门,赶回北京啊?”

近几年来,随着拉萨这个城市的开放度越来越高,全国各地的人潮水一样地涌入拉萨,当地人开始慢慢地习惯了说汉语,再加上四十五岁以下的藏族人基本都是从小接受着汉藏双语的教育,因此汉语在拉萨便不再稀奇。

一家人坐在一起时,绝大多数说的全是藏语。但是句子中遇到一些新的词汇时,就会把这个词用汉语来表达。比如央宗嫂子问卓玛“为什么没有天天念叨北京”时,整个句子里“北京”两个字就是汉语发音。杨柳在拉萨待了一个多月,虽然没有学会藏语,但是聪明的他也慢慢地开始能够听懂一些简单的对话。

见全家人笑嘻嘻地看着卓玛,再加上突然听到“北京”两个字,杨柳立马兴奋起来,赶紧用胳膊戳了戳卓玛,小声地问:“是不是大家催着让咱俩回北京呢?要听父母的话……”说罢,嗤嗤地笑起来。

卓玛又好气又好笑,可是又拿杨柳没办法,只能生气地把杨柳的胳膊拽过来,再使劲儿推回去。本想不搭理他的,结果杨柳却夸张地大叫起来:“哇,你这么大力气啊?那后半辈子我的摄影包你背着得了。”

“凭什么让我背?”卓玛没好气地反问。

“没事没事,你要是不想背我来背,我把你一起背着总行了吧?”杨柳嘴巴里正嚼着一口牛肉,听卓玛这么说,急得一口咽下并接过话茬,直到一句话说完,还被噎得直伸脖子。

一家近十口人围坐在一起,看着卓玛和这个高大帅气但又单纯可爱的汉族小男孩儿你一言我一语地斗着嘴,活脱脱一对欢喜冤家。央宗嫂子和次仁阿哥笑着,阿爸和叔叔们笑着,阿妈也笑着……

虽说初一回了北京阿妈有些失落,但是卓玛回来也算是弥补了老人心里的许多不舍。阿妈的身体慢慢地好了起来,太阳好的时候,她会从屋子里走出来,坐在院门口的桃子树下,脸上笑眯眯地转着经筒,哄哄孙子桑柱和孙女格桑。心情好了,身体也似乎跟着好起来,阿妈偶尔还能站起身来,慢慢地走到八廓街,坐在石椅上和一些莫拉们天南海北地聊一聊,一起喝个甜茶。

聪明的央宗嫂子知道阿妈心情变好的“秘密”,那是因为阿妈看到女儿未来的着落。之前阿妈看见卓玛三十多岁依旧没有结婚,出来进去孤孤单单,总是忍不住唠叨几句:“这么大了,还不嫁人,连佛祖看了都会着急……”可是现在,她却不再提起这样的话题,每每看到女儿和大个子的汉族小伙儿出双入对时,脸上总是笑开了花。

卓玛从接到初一的电话开始就一直在犹豫不定。

月儿有事需要帮忙,自然是责无旁贷。可是回到北京,要面对的人和事又有许多,卓玛有些犯难。某种程度上来说,卓玛是伤心离开北京的,在离开时她暗暗告诉自己,从此作别北京,绝不再对北京和北京的人抱有任何幻想,可是短短不到两个月,却又要回北京。

初一了解卓玛,自然知道卓玛犹豫的理由,于是电话里开着玩笑:“想不到你如此重色戏友,有了杨柳就把北京的姐姐妹妹们全部抛在了脑后。”挂断电话,卓玛的手机里弹出了初一的信息:“卓玛,老和尚背女子过河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其实大家都已经放下,就等你了……”

倒是杨柳,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兴奋不已,尽管早已做了扎在拉萨和卓玛在一起的打算,但是如果两个人能一起回北京,在杨柳看来,会更加完美。

这个世界上,恐怕只有母亲才是最了解女儿的人,阿妈虽然不知道卓玛犹豫的原因是什么,但是却看出了她有些进退两难。就在卓玛犹豫不决的时候,阿妈给了女儿一颗大大的定心丸。“放心去吧,初一和月儿两个小姐妹们需要你帮忙,你怎么能不管?我们康巴人不能这样做事的……”阿妈没有读过书,她所有的知识和智慧一半来自于孜珠寺的喇嘛土登,另外一半则来自于生活的历练。

阿妈是典型的康巴人。康巴藏族是这个世界上极为特殊的民族,他们中的男人长相高大俊朗,极富血性却也心地善良;而他们中的女人,模样俏丽,乐善好施,济危扶困。因此,康巴人即使家境再贫寒再困难,对待朋友都一定会满腔热情,毫不保留,即使遇到前来乞讨的人,主人都会把他们请到院里,奉若上宾。

而阿妈一反常态鼓励卓玛返回北京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她知道女儿现在不是孤孤单单一个人,旁边多了一个汉族男孩子——杨柳。

对于杨柳,卓玛心里总是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他不是柳海峰,他的身上没有海峰的淡定和从容,更没有海峰的妥帖和稳重。但是相处久了,卓玛慢慢地发现,这个比自己整整小八岁的大男生身上还是有许多可贵的地方,比如豁达。用他自己的话说,所有的烦恼都不是烦恼,任何一件事情都不足以拿快乐代价去交换。

而最让卓玛感动的是,他用了最温暖的一种说法解开了自己的心结:“你享受着三个爸爸和一个妈妈,四个人共同的爱,比起那些从小没有妈妈的人,你要幸福得多……”

在拉萨的一个多月里,杨柳几乎每天都会在拉萨的街头和胡同里穿行,他的脸上挂着阳光般的笑意,他背着相机拍下了许多拉萨的人文和风景;并且用最快的速度结识了诸多朋友。甚至还在一周时间里为拉萨林周县一个偏僻的农村小学生组织社会捐赠,捐到了一百个书包和一百双鞋。

卓玛渐渐地发现,和杨柳在一起,自己永远在笑,即使有些烦心事,杨柳也总能用他最独特的方式化解。初一总是在微信里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告诉卓玛“一定要珍惜那个想方设法让你笑的人,因为快乐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

决定返回北京时,卓玛在她们三个人的名为“我爱你”微信群里发了一句“我要回北京啦!”消息发出后不久,等了卓玛许久的月儿开心无比,瞬间就俏皮地回复了一句“北京欢迎你”,倒是初一却迟迟没有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