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现代管理学
3337200000081

第81章 管理创新(7)

而出自生产第一线的工程师、工人或者用户之手,并且常常是市场需求引致的。渐进的创新虽然大多是些小创新,但它们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它们的综合效果对生产率的提高极端重要,这是因为大创新在诞生之初常常是不完善的,需要小创新对其进行不断的改进才能充分发挥其巨大的潜力。例如,近年来我国许多家电产品的质量大大提高而价格反而下降,就是依靠持续进行这类渐进的创新来实现的。不过,尽管如此,单个的渐进创新并不会对经济系统产生显着的影响。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渐进的创新常常被忽视,这当然是错误的,因为各种相关的渐进创新的综合效果是很显着的。

2.根本性创新

这类创新的特点是伴随有全新的产品或工艺产生。它们一般是企业、大学或研究机构精心研究开发的结果,不可能通过对现有产品或工艺的细微改进而实现。如我们不可能通过对天然纺织品的改进而得到尼龙,也不可能通过对传统的烧煤或烧油的火力发电站进行渐进的改进而建成核电站。这类创新由市场需求引致的迹象不如渐进创新明显,因为对于前者常常并没有现存的市场。当然,研究与开发人员在进行这类创新时总会有某种潜在的市场意识在心头,也总会受到一定的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影响,他们的目标总是试图把普通金属变成黄金而不是相反。而且,许多有关创新的案例研究也表明,对潜在的用户及其需求考虑得越多,创新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3.“技术体系”的变革

这类创新是对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产生影响,有时甚至导致全新部门出现的影响深远的技术创新;它们是一系列在技术上和经济上相互关联的根本性创新和渐进创新的组合,并常常伴随着相应的组织创新。如本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出现的合成材料和石油化工创新群,加上喷射和挤压模塑机械的发展,以及后来在包装、建筑、电器、农业、纺织、服装、玩具和其他许多应用方面的配套创新的组合,就是这样一个新的“技术体系”。

4.“技术经济范式”的变革

“技术经济范式”的变革是指“技术体系”的某些重大变革,由于它们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对整个经济系统都有重大影响,其特点是具有在整个经济中的渗透效应。它们就是熊彼特在解释经济发展中的长波现象时提出的所谓“创造性毁灭的狂飙”。蒸汽动力、电力和上述大量生产的引入及随后在整个经济系统中的扩散,就是这样一些具有深远影响的变革。

这里不用“技术范式”而用“技术经济范式”这种表达方式,原因是要强调这种变革包括组织变革和技术变革两个相互作用的方面,例如大量生产的引入既包含了技术创新又包含了相应的组织创新乃至某些制度创新,如生产组织和管理制度上的创新,因此远远超越了特定的产品技术或工艺技术的范畴。

技术变动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结构性变动,另一种是模式性变动。结构性变动是指技术(产品或工艺)要素结构或联结方式的变动,如通信技术中从有线电话到无线电话就是结构性变动。模式性变动是技术原理的变动,如从模拟通信技术到数字通信技术就是模式变动。

按技术变动方式不同,可将技术创新分为三类。

(1)局部性创新。局部性创新,或称“渐进性创新”,是指在技术结构和模式均未变动条件下的局部技术改进所形成的创新,如电话机添加免提功能和重拨功能的创新是一种局部性创新。

(2)结构性创新。结构性创新是指技术结构变动形成的技术创新,例如,无绳电话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通信连接方式,但原理并未发生变化。

(3)全面性创新。全面性创新是指技术结构和模式均发生变动所形成的创新,例如,由模拟式有线通信技术到数字式无线通信技术所形成的技术创新就是全面的创新。

三、技术创新的途径

创新技术的获取主要有四种方式:

(1)企业依靠自身力量进行技术创新。

(2)企业与其他部门合作进行技术创新,这些部门可以是研究部门、高等院校,也可以是在某些方面有独到之处的企业等。

(3)引进。引进又分为由国内引进和国外引进。引进内容可分为引进硬件和引进软件。

(4)通过学习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吸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购买或破译率先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完善,进一步开发。

四、技术创新的内容

创新在企业发展中至关重要,它是改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根本手段。如果企业不进行技术创新,就没有新产品,没有市场,技术创新是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外企业非常重视技术创新,各大公司都把科技开发作为公司主体发展的主要部分,甚至居于经营战略目标的核心地位。

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主要内容,企业中出现的大量创新活动都是有关技术方面的。

现代工业企业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在生产过程中广泛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技术水平是反映企业经济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就必须顺应甚至引导社会技术进步,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由于一定的技术都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和利用这些载体的方法来体现的,因此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素创新

企业的生产过程是一定的劳动者利用一定的劳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使之改变物理、化学形式或性质的过程。参与这个过程的要素包括材料、设备以及员工等三类。

(1)材料创新。材料既是产品和物质生产手段的基础,也是生产工艺和加工方法作用的对象。因此,在技术创新的各种类型中,材料创新可能是影响最为重要、意义最为深远的。

材料创新或迟或早会引起整个技术水平的提高。

由于迄今为止作为工业生产基础的材料主要是由大自然提供的,因此材料创新的主要内容是寻找和发现现有材料,特别是自然提供的原材料的新用途,以使人类从大自然的恩赐中得到更多的实惠。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材料的认识日趋充分,利用新知识和新技术制造的合成材料不断出现,材料创新的内容也正在逐渐地向合成材料的创造这个方向转移。

(2)设备创新。设备创新主要指生产的物质条件的改造和更新。任何产品的制造都需要借助一定的机器设备等物质条件才能完成。

生产设备的创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用于改造和革新原有的设备,以延长其技术寿命或提高其性能,比如用单板机把一般机床改装成自动控制的机床,用计算机把老式的织布机改装成计算机控制的织布机等;二是用更先进、更经济的生产设备取代陈旧、落后、过时的机器设备,以使企业生产建立在更加先进的物质基础上,比如用气流纺纱机取代旧式的纺纱机,用电视卫星传播系统取代原有的电视地面传播系统等等。

(3)人事创新。任何生产手段都需要依靠人来操作和利用,企业在增加新设备,使用新材料的同时,还需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使之符合技术进步后的生产与管理要求。

2.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

利用一定的方式将不同的生产要素加以组合,这是形成产品的先决条件。要素的组合包括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的时空组织两个方面。

其中生产工艺是劳动者利用劳动手段加工劳动对象的方法,包括工艺过程、工艺配方、工艺参数等内容。生产过程的组织包括设备、工艺装备、在制品以及劳动者在空间上的布置和时间上的组合。空间布置不仅影响设备、工艺装备和空间的利用效率,而且影响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各生产要素在时间上的组合,不仅影响在制品、设备、工艺装备的,占用数量,而且影响产品的生产成本、产品的生产周期,从而在不增加要素投入的情况下,提高要素的利用效率。

3.产品创新

生产过程中,各要素组合的结果是形成组织向社会贡献的产品。组织是通过生产和提供产品来求得社会承认,证明其存在的价值,也是通过销售产品来补偿消耗、取得盈利,实现其社会存在的。产品是组织的生命,组织只有不断地创新产品,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第五节)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

对于近代管理学而言,过去的20世纪是一个从幼稚到成熟发展的百年。跨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管理学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也必将有更大的发展。对国外出现的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思想,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管理方法。本节将介绍几种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

一、人本管理

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现代组织也将发生一系列深刻的转变。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学术界热衷于研究“人本管理”理论;到20世纪80年代,“人本管理”思想已受到国内外企业的普遍重视。

(一)“人本管理”的内涵

“人本管理”是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相对应的概念,它要求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核心是在管理活动中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

“人本管理”可分为五个层次:情感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人才管理和文化管理。

具体内容包括:运用行为科学,重新塑造人际关系;增加人力资本,提高劳动力质量;改善劳动管理,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推行民主管理,提高劳动者参与意识;建设组织文化,培育组织精神。

(二)“人本管理”的特征

以人为本的管理具有以下特征:

(1)实行全员管理。组织所有成员人人参与管理,他们既是重大决策的决策主体,又是该决策的执行主体。

(2)管理以人为本。组织经营中把人的因素放在显要位置,确保组织成员的主体地位,注重启迪人们实行自我管理的主体性和自觉性,组织主要依靠人们的这种主体性和自觉性,开展全员、全过程、全环节、全方位的经营管理活动。

(3)构建荣辱与共的群体。组织上下级之间、员工之间高度和谐,在亲切、融洽的氛围中形成具有相当凝聚力的群体,在这样的组织中荣辱与共,共同发展。

(4)绩效评价和内在报酬成为激励的主体。通过绩效评价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内在激励方法的采用,如赋予更重的责任、更大的管理权限、更多的发展机会等,体现组织对员工工作和努力的肯定,将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

(三)“人本管理”的理论模式

依据人本管理的内涵和定义推出的人本管理理论模式是:组织与成员的认识与定位——组织与成员的目标的协调——制度建设与环境塑造——选人、用人、育人、留人作为实现组织与成员的共同发展。这个理论模式把对组织和成员的正确认识作为管理活动的基础,把组织和成员的目标协调作为管理活动的前提,把制度建设和环境塑造作为管理活动的外部条件,把选人、用人、育人、留人作为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把组织与成员的共同发展作为管理活动的最终目标。这个模式,与我们对人本管理的内涵和定义的认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并且模式的各个环节之间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连续统一体,互相影响,最终共同实现人本管理的目标。

(四)“人本管理”研究的具体内容

(1)重新认识人,包括重视人的因素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人性假设的研究,对作为一个个体的人的个性、态度、行为特征的研究。

(2)激励理论,研究运用哪些管理策略和方法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3)人际关系管理,研究组织内外部存在的人际关系内容、性质,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影响。

(4)人力资本投资,研究如何提高员工的个人素质,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同步发展。

(5)组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在新形势下组织如何正确地选人、用人、育人、留人,真正地以“人”为核心来运用组织的资源,实现组织的目标。

(6)组织文化建设,研究如何通过价值观、思想理念等人文环境的建设,潜移默化地塑造员工的行为,为组织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知识经济对管理创新的影响

21世纪,知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核心资源,知识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贡献率将远远超过传统的生产要素。谁最先拥有并有效运用创新知识,谁就能够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此,组织不断加大研究与开发的力度,致力于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通过建立信息——智力——知识管理机制,改变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管理模式,在管理中不断增加知识含量,以知识创新的优势弥补自然资源以及资本上的劣势。

1、知识经济的内涵

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给现行管理带来巨大挑战,同时也为之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知识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后出现的又一个崭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处理、传播、应用基础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中,资源的配置以智力资源为第一位要素,它既致力于通过智力资源开发富有的自然资源,以其取代业已成为工业经济命脉但日趋短缺的自然资源,创造新财富,同时,又通过知识和智力对稀缺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综合、集约的配置。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切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持续的、高品位的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不但知识经济的形成离不开创新,而且知识经济的发展也依赖于创新。这是因为:

(1)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经济,而研究与开发是知识的生产源,只有通过研究与开发,才能产生足够的科学知识,以支撑知识经济的发展,持续的研究与开发,是连续不断的知识创新的源泉,也正因为如此,研究与开发活动即创新成为知识经济形成与发展的推动力量。

(2)教育与培训是一种创新性活动过程,只有经过教育与培训才能培养劳动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知识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依赖于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劳动者,因而也就需要通过对劳动者的教育与培训为知识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

(3)在知识经济社会,创新能力的强弱,创新效率的高低,不但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成败,也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这就要求建立新型的经营管理结构——学习型组织,以便培养企业的创新精神,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2、知识经济向传统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知识经济这场以信息技术、知识产业为主要标志的革命,在改变全球经济总体格局、改变世界各国社会组织结构的同时,也在改变着社会资源配置方式,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工作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向传统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