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喜的大儿子王德军也在五年级的时候就不念了,大女儿王德美与王德高在一个班级,王厚功的大儿子王德东低王德高一个年级,也在转山村小学。
王厚柱的小儿子王德利开始上一年级了,还是赵老师教他。
榆树屯与王德高同班的还有马立武、赵孝志、李小花、刘军。
由于王德高对大舅一家有成见,所以对马立武也不是很亲,如果说最要好的,那就是赵孝志了,每天他俩相约上学,一起放学回家。
早上走五里地,对于这些孩子来说比较慢长,一天,王德高对赵孝志提议,明天开始,咱们两轮流,一天讲一个故事。
放学回家后,做完作业,找故事便成了这俩个人最大的任务。
一开始,两个人还照从书上看来的故事讲,时间一长,该找的都找了,该看的都看了,没有那么多故事可讲了,王德高有意无意的加上自己的想象讲给赵孝志听,聪明有赵孝志第二回还是发现了王德高的鬼计。
一不做二不休,这回由赵孝志提议:“从明天开始,咱们开始编故事,看谁编的好。”
一路走,一路编故事,五里多地的路程变得不再枯燥和劳累,相反,倒给他们带来了乐趣。
一天,刘伟不期而遇的走到了他们中间,王德高对他很有成见,总想着有一天有能力给哥哥报仇。
而刘伟听说他们两人讲故事的事,主动要求加进来。三个人讲故事,刘伟年龄稍长,讲起故事来更生动活泼,也就是更能扒瞎。
看着刘伟的自然劲,好象他不知道王德高就是王德田的弟弟,好象他从来就没与王德田有过什么不快。时间一长,王德高也发现,刘伟没有他想象的那样坏,
“那为什么哥哥总和他打架,而刘伟却与自己没有敌意呢?现在两家视同世仇,大人小孩都互相敌视。”
想归想,但故事还是继续的编下去了。在编故事的过程中,难免有不合乎想象的东西。
有一天放学路上,只王德高、赵孝志两个人,不知道怎么提起了毛主席。
“那毛主席可老历害了,如果一排人站在那里,毛主席把大刀往他们脖子上一放,都不用动,一排人的人头就得落地。”
王德高不知道毛主席为何许人也,而赵孝志的妈妈读过初中,一遇到争论,最后败下阵来的总是王德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王德高的惯性思维,
“赵孝志所说的多数是他妈妈告诉他的,他妈妈是个有文化的人,说的想必都是真的”
败归败,有时候王德高总犯嘀咕:”毛主席那么历害,是人历害还是那把刀历害,如果是那把刀历害,那他可要在武林称王称霸了,我什么时候才能有一把那样的刀呢?”
有时候放学了,王德高会向榆树屯的学生集钱,你一分,他一分,凑够五分钱,就可以买到一盒双燕牌卷烟。然后在半路找个干爽的地方一字坐下,每人一支烟,会抽不会抽都叼一根。会抽的也就是赵孝志、赵孝峰哥俩和王德高、刘伟的弟弟刘军几个人。剩下的烟再藏一个安全的地方,留着明天再抽。实在凑不到钱的时候,他们用甸子里长的一种空心灌木,做成烟袋锅,把榛树叶子揉碎放里,点着抽,也冒烟,不过味道怪怪的,呛人。
冬天的时候,他们会穿上自制的冰鞋,一路蹬滑,并以此为乐。上学放学的时间就这样让他们充实着,也快乐着。
到小学六年级的时候,赵孝志的聪明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老师上课时,给学生出应用试题,谁先做完谁就交到老师这里,老师看完评判对错.每每第一个做完交上去的就是赵孝志,而且基本都对。
老师总是夸讲他,并让他的女儿同赵孝志一桌。有几个同学自视聪明,心有不服,有几次抢着交题,曹老师慢条斯理的说:”高速度,低水平啊。”
赵孝志的聪明在学校里广为人知。王德高虽心有不服,但事实胜于雄辩,交题的速度与正确率都赶不上赵。
再有不服,也只能憋在心里。成绩才最有说服力。
此时王德利也在转山村小,上三年级.王德高在某些方面也能照顾到他,但有些事他是无能为力的,连他自己都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事情还是出在看电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