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跟随南怀瑾品读百家诸子
3309300000023

第23章 荀子心得:思想无止境(4)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如果在一个群体中内部竞争太激烈,成员之间出现互相敌视是难以发展成学习型组织的。

要想创建学习型的组织,首先就得有比较和谐的内部气氛。组织里的每个人能够敞开心灵,乐于分享知识,彼此充分交流,相互启迪,团结协作,达到“1+1>2”的效果,在相互交往中不断提高各自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南怀瑾让学生们用最简单的方法去理解,指出只有亲自实践,才能获得真知。即实践出真知,这一点恐怕稍有常识的人都懂吧。

书,是人类向上攀登的阶梯;书,赋予我们灵性,使我们变成世界的主宰;书,是人类的历史和未来。但从人的生活轨迹中不难看出,人类就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和提升自己的。

就看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吧,他喝白开水、饮母乳,有时可能还要吃医生开的药水(或许有点苦)。就在这么窄的范围里,在被动实践的过程中,婴儿学习到知识:妈妈的奶水味道最好。所以他拒绝饮药水,把口中的白开水吐出来。

人类选择居住地也是这样:选择有水源、容易觅食的地方,所以有树木的地方、河边、沿海多人居住,这些地方也因此繁荣。当然,现代人也在沙漠造出大城市(如美国的拉斯维加斯),但在这些城市里,仍然是种植树木、造出河流以适应人们的居住要求。我相信,人类的祖先也是经过多种实践、比较,才最终做出这样的选择的。

毛主席曾经说过,梨子是什么味,还要靠自己亲口尝过才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为何有些人却忘记了那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呢?

实际上,只要你大胆实践,必然会真正地知觉一个道理。但是,由于每个人所做的事情不同,就会有很大出入:你处在身体锻炼上,你的那个真知就面对你的身体锻炼;你处在事业上,那个真知就是面对事业来说的;你处在豁然贯通、因一语而悟万法的实践里,那你的真知又是另外一层天地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如果你透过那个自我去看这句话。这个时候,就需要分析了,因为你是不是把别的观点加进去了。实践出真知并没有说要经过很长很长的时间。这句话简单而直接。但是,如果你认为成千上万的人实践出来的道理是你不可能一下就实践出来的,这说明你加入了时间的观点。所以你会很认可某些诀窍,或者好的方法。这是世界观不同所导致的结果。

我们都知道,想要获得更多知识,就需要认真学习,从书本上寻找。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因此,想要获取更多知识,光靠自己的实践是不行的,需要学会懂得借鉴他人的经验,吸取别人的可贵之处。人类最难能可贵之处就是可以通过文字和语言来进行交流和传承。书本就是这样传承的重要载体,在书本中,蕴含着人类大量的丰富知识和宝贵经验。书本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书本学习知识并不违背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因为书本知识是前辈们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可以直接为我们所用。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是体现知识的唯一真理。书本中再好的知识,如果没有人去实践、去验证,那它就是一纸空文。书本的知识也是源于他人实践之后所产生的感悟。所以,只有亲自进行实践,才能深刻地感受到书本知识中蕴含的真谛。只有将读书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学到东西。陆游曾经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自己没有实践,单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仍然只能有肤浅的理解,要真正理解书本上的东西就必须亲身实践。

当我们刚开始接触陌生领域时,一定会有种如临浩瀚大海的感觉。但是,只要你踏踏实实地做下去,你终究会得到一些收获,然而一旦略有收获,就会换来无穷乐趣。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在荀子看来,学习是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应当循序渐进,不断积累,不达目标绝不罢休。“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形象地说明了不断积累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南怀瑾在解释圣人的问题上指出,从先天人性本身来说,圣人与众人没有什么不同,圣人与众人的不同只在于后天是否能够变化性情而生礼义之为。“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荀子认为,圣人为圣的原因就是他日积月累“人为”的结果,是坚持努力的结果,是坚持积累“善”的结果,只要有一颗渴望和努力不断地积累“善”的心,谁都可以成为理想中的圣人,但客观上的可能性不是实际上的必然性。人人都具备成为圣人的基本条件,但并不是说人人都能够做到。

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这和他小时候刻苦练字、勤奋学习是分不开的。据说他因练字用坏的毛笔垒起来就像一座小山,人们称之为“笔山”,他家那口池塘也因为他长期在里边洗毛笔和砚台而池水尽黑,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墨池”。王羲之如此刻苦地练字,我们实在找不出他写不好字的理由。而王羲之练字的美谈也不只这些。

据说王羲之长大后,他的字已经写得非常好了,但他仍坚持每天练习。有一次,他在书房练字连饭都忘了吃。丫鬟把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送到了他的书桌上,可王羲之却视而不见,专心练字,丝毫没有要吃饭的意思。丫鬟实在没办法,就去告诉了他的母亲。当王羲之的母亲和丫鬟来到书房时,却看到王羲之正拿着一个蘸满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看着吃得满嘴乌黑的王羲之,母亲和丫鬟都忍不住笑出声来。看到儿子对书法如此倾心,母亲心疼地说:“孩子啊,你的字已经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你要保重身体啊!”王羲之却抬头回答:“我现在的字虽然写得还可以,但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我要创造有自己风格的书体,还得下一番苦工夫。”

工夫不负有心人,王羲之最后终于独创出一种妍美流利的新字体。而他写的字就像彩云那样轻松自如,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书法家也就此诞生。

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也和他一样勤奋。

王献之小时候写的字一点也不好,但他却把自己家院子里十八口缸里的水写干了。说到这里你也许会大吃一惊,那些水恐怕我们一辈子都写不完啊。靠着点点滴滴的付出和日积月累的努力,王羲之从众多大家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代书圣。其子受其影响,深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道理,并身体力行证明着没有日积月累的努力,是得不到日后的成功的。

还有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非常喜欢读书的人,某日,他的一位富翁朋友和他打赌,请他住进自己的书房,但每日不能离开书房半步,有专人送三餐给他,时限为一年。如果能坚持下来,富翁就承诺将别处的一座庄园送给他。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一年就过去了一半,此时,这位富翁还不相信世界上居然会有这样的书痴,他对自己最终获胜充满了信心。岁月如梭,一年时间转瞬即逝,那个酷爱读书的人真的在书房里待了一年,富翁朋友彻底服了。没办法,他只好兑现之前的承诺。可那位酷爱读书人的回答让他啼笑皆非:“感谢你让我在书房里待了一年,正是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读了那么多好书。读了这些书后,我明白了很多事情,我觉得我已经不需要你的庄园了!”说完,转身离去。

相信大家在看完这些故事后,心灵多少都会有些感触:读书居然有这么神奇的魔力!它不但会给人带来智慧,还能让你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这种充实的享受感是持之以恒的。

千里之路,是靠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出来的,缺少了每一步的积累,根本不可能完成千里之途。换而言之,做事情一定要踏踏实实,不怕艰险挫折,拥有顽强的毅力,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人生在世,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如这个道理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