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跟随南怀瑾品读百家诸子
3309300000016

第16章 老子心得:道乃万物之源(1)

老子的《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句。老子用极其简短的话语揭示了“道”的内涵:“道”是世间万物从无名到有名再到无名的过程,是一种内在的宇宙规律。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自古中国人就爱赞美水,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都对“水”情有独钟,我们常常可以在他们的著作里看到那些与水有关的深思。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是老子说的。庄子对水也有极高的评价,他认为至高无上的道就好比是水,所谓“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南怀瑾先生在谈“水”时也有一段经典论述:“在这里,我们不谈孔子、庄子,只说老子对水之德的评议。‘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可见老子在‘上善若水’的大标题下,又总结了水的‘七善’,也就是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下面我们重点谈谈七善之一的“心善渊”。南怀瑾先生博学多识,他总是能把人们看不懂的一些问题分析得很透彻,让人听了之后有新的理解和认知。南怀瑾先生认为对任何人来说“心”都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自高自大、自以为是、心胸狭窄、目光短浅的人对除了自己以外的一切事物都会产生强烈的排斥心理,他们认为世上只有自己才是最聪慧的,这样一来,贤能之士必然会远离他。

在南怀瑾看来,自然道理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一个人就算再厉害,如果没有他人的辅佐或是帮助,照样难以成就一番大事业。

水能容污纳垢,作为一个有优良品德的人,我们也应当像大海一样大度容物。因为水滋养万物而不求回报,而且从不与人争利夺权,所以天下没谁能比得过它。这就是水的慈柔之德。

南怀瑾还说:“一个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有如水一样至柔之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可见水的自然之道的确有无穷的力量!水是很柔的,但是它却能在日积月累的情况下滴穿坚硬的石头,水有一种柔中带刚的特性,但是它的刚又现于柔中,这才是真正的天地之道啊!

曾国藩也曾对刚柔之道有过阐述,他说:“天地之道,应刚柔并用,不可有所偏废。”在这里,“刚”并不是暴虐的意思,而是代表了强矫;“柔”也不和卑弱相同,而是谦逊退让的意思。刚柔相济正是曾国藩所推崇的处事之道。

曾国藩将忍让之道作为人生座右铭,表明他赞同为人处世应刚柔相济。

那么,在何时刚或柔才是最合适的呢?曾国藩自有见解:但凡遇到的事是公事,应当刚强,而为了追逐名利,就应谦逊退让;开创家业,应当自强刚毅,而守家业则应以安乐为上,懂得谦退;为人在外遇事待物,应当刚强,在家与妻儿享受时则应以和睦谦让为主。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是孔子的名言,曾国藩把这里所提到的“恕”当成自身修身养性的一项重要标准。“恕”,是对他人而言的,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忍”,则是对自己说的,“好汉打掉牙,和血吞之”,便是善于忍。“恕”“忍”都在“柔”学当中,曾国藩的一生是刚毅坚强的,但他又极为重视以柔克刚。他曾说:“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只有自柔出才能显现其英雄本色。曾国藩所提到的“刚柔”实际上也可用“硬悔”来解释。他曾写下一副对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同样是一“悔”一“硬”,“柔”中带“刚”,“刚”中显“柔”,可进可退。曾国藩一生处事做人以这种思想为准则,终于让他在天地之间自由翱翔。这种思想更是曾国藩处世修身哲学的自然流露。

其实,忍让并不代表示弱,外表的“柔”往往能让自己收获预期想要的结果,因为这种“柔”并不是骨子里的柔弱,而是为了实现目标表现出来的。人生在世不可以一味懦弱,但“柔”并不是懦弱,一味“刚”也不是处世的最佳原则,刚柔相济才是理想的状态,身处逆境却不忘自己的志向,春风得意时又能反躬自省,这样的人必定能够永久地立于不败之地。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道德经》中记载着一段话:“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人们常常认为把自己的情绪不加控制地表现出来是性格率直、可爱的表现,还认为这样的人心地大都比较单纯,没有什么城府,交往容易让人放心。可南怀瑾却说:“生命的本来,不生不灭,对这不生不灭的本源,要把握得住,认识得透彻。‘不知常,妄作凶’,醉生梦死,盲目人生,那将没有好结果。”

在南怀瑾看来,一切不好的事情都是从率性而为开始的。人生就像开车进行一次漫长的旅行,不管你多么急切地想到达目的地,红灯亮了你就必须停下,绿灯亮了你方可继续前行,该限速时就得把速度降下来,上了高速才能任凭你风驰电掣。如果一味由着自己的性子来,那迟早都会造成不良后果。

商纣王的例子就是一个率性而为害人害己的典型。他自幼聪颖,能言善辩,臣子中没有人能辩得过他;他双臂有千斤之力,无人能敌。商纣王在刚即位时,整日勤奋理政,政治还算清明。一切都从某天下属献给他一双精美的象牙筷子后开始发生变化。纣王得到这双精美的象牙筷后非常高兴,当即就拿来用餐,还在大臣们面前炫耀这难得的宝贝。可是,用了一段时间后,纣王觉得拿着精美的象牙筷子,配着木碗陶罐吃饭,实在是显得有点不协调。于是他命人找来了与象牙筷子相配套的玉碗、玉碟、玉杯。吃粗茶淡饭配着精美的玉器餐具肯定不协调,纣王便从此换吃山珍海味。穿粗布麻衣和吃山珍海味也不匹配,纣王便从此换穿绫罗绸缎。房屋住所简陋肯定和穿绫罗绸缎的身份不匹配,一定要住琼楼玉宇才协调。纣王由着性子过上了奢靡的生活,民间的不满也日甚一日。奢靡的生活让他欲罢不能,他只好用残暴的手段来压榨人民。五年之后,纣王已经完全沉醉于“酒池肉林”的享受了,为了镇压人民,甚至连“炮烙之刑”也用上了。奢靡颓废到了这步田地,谁也无法阻止商朝的灭亡了!

“不知自然之道,轻举妄动,必有凶险。知道自然之理,就没有贪欲;没有贪欲,就处事公道;处事公道,就能管好天下;管好天下,才合乎天意;合乎天意,才是正道;合乎正道,就能长盛不衰。懂得上述道理,终身没有危险。”这是《道德经》中的经典论述,可是商纣王却不懂得这个道理,最后落个国破身亡的悲惨下场。

民间有句俗语叫做“看得破,忍不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很多事情并非不知道后果,只是习惯已经养成,很难控制自己不去做一些并没有什么好处的事情,最终便率性而为一发不可收拾了。

怎样才能改掉这种率性而为的坏习惯呢?答案是——叫停!即在自己心中难以克制冲动,忍不住地想去做某件事时,就及时“叫停”,让自己冷静下来,好好思考一下这样做是否值得,这样做的结果真的对我有利吗。如果一个人养成了“叫停”的习惯,即便不能诸事都做到恰如其分,但他至少不会因为率性而走上毁灭的道路。

曾有一位年轻人,他从智者那里买来了三条人生箴言:最美的人是你心爱的人;通往幸福之路的第一步便是忍耐;善于等待,才会收获成功。第一条箴言帮这位年轻人选中了一位心爱的妻子。结婚不久他便决定外出做生意,临行前他叮嘱妻子一定要耐心地等他回来,而他也必定对她坚贞如一。妻子很舍不得丈夫离开她,但还是同意了丈夫所说的。外出之后,生意并没有像年轻人想象的那样好做,他差点熬不下去了,但是智者当初给他的第二条箴言给了他坚定下去的信念。20年后,他终于发了财,决定回家与妻子团聚。当他回到家时,却发现妻子正揽着一个俊美的青年亲吻着,并且眼中充满了爱意。他怒火冲冠,决定一刀结果了这对狗男女。但是,智者告诉他的第三句箴言让他冷静了下来,他决定先等一等,观察一下再说。最后,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他发现那个漂亮青年竟是自己的儿子。于是,他们一家人终于团聚了。假如这个人当时没有及时冷静下来,一场惨剧将会在所难免。到那时再痛苦流泪,又有什么用呢?

我们必须清楚,我们的率性而为在很多时间和地点是不适用的,谁都会有负面情绪,如果大家都可以不分时间和地点胡乱发泄,世界就乱套了。所以,我们说有一种美德叫做自我控制。

需要控制的情绪有很多,其中愤怒是最需要克制的,人们往往因为愤怒而失去理智。人们常常因为在某些场合不能抑制内心的愤怒,从而失去很多解决问题的机会,有的甚至因为一时难以抑制愤怒而付出高昂的代价。生活中,愤怒导致的损失往往是无法弥补的。你可能因为一次冲动的愤怒而失去了一个好朋友、一批客户、一份工作,甚至失去原本美好的婚姻。所以,当我们遭遇意外时,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发怒只会让结果适得其反。而及时控制自己的怒气,静下心来,以一种相对合理的方式处理问题则往往会得到他人的尊重。

康农是一位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州的议员,在他初上任时的一次会议上,康农受到了另一位代表的嘲笑:“这位来自伊利诺伊州的先生口袋里恐怕还装着燕麦吧!”

很显然,这位代表的话是在讽刺他还没有挣脱农夫的气息。虽然这种讥讽让他觉得很难堪,但事实也确实如此。按理说,康农此时应该反唇相讥才对,可是他没有这么做,而是从容不迫面带微笑地答道:“我不仅口袋里装有燕麦,而且头发里还藏着草屑。我生长在西部,身上难免有些乡土气息,可是我们的燕麦和草屑却能生长出最好的苗来。”

康农的表现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他在遭受他人的讥讽时没有恼羞成怒,而是很好地控制了自己的情绪,并且接着对方的话说下去,来了一个绝妙的回答,这样一来,不仅他自身没有受什么损失,反而让他从此在美国政界出了名,许多美国民众也对他很拥护,他还被人恭敬地冠以“伊利诺伊州最好的草屑议员”的称号。

用情绪来左右行为的人是弱者,强者从来都是用行为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就像那个美国伊利诺伊州的议员一样,没有因别人的嘲笑而发怒,反倒因为机智的回答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其实,控制情绪并不是很难,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地对自己做一下这方面的训练即可。久而久之,你就会养成主动控制情绪的良好习惯,从而避免一些不愉快的场面发生。从这个角度来讲,自制的确是一种优良品质。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一段论述:“安于你应处的位置,心要像水在深渊中那样清静,与人交往要像水那样亲近自然,说话要有诚信,为政要像水那样自然有条理,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把握行动的时机。正因为不强求结果,才不会招致怨恨;不招致怨恨,才能够最终取胜。”老子的这段话对每个人的人生都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南怀瑾却说:“老子讲了这一连串人生哲学的行为大准则,如果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就是完整而完善,实在太难了。不过,能有一项美德,也就可以树立典范而名垂千古了。所以说,老子所说的‘夫唯不争,故无尤’,反倒是给所有人生准则的最有力指导。”

做人应该积极进取,这是没有错的,但是应当以善道行之。如果想要做的事情是超过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那还是安安心心地处于自己的位置比较好。如果非要强求,那就很可能会走上不正之路,最终造成害人害己的不良后果。

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唐朝诗人宋之问,他有一个外甥叫刘希夷,非常有才华,也算得上是个年轻有为的诗人。有一天,刘希夷拿着自己刚写好的一首诗——《代白头吟》,到宋之问家里想请舅舅指点一二。当希夷诵读到“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宋之问情不自禁地连连称好,连忙问刘希夷这首诗是不是给别人看过,希夷告诉他这是自己刚写完的,还没给别人看过。宋之问喜出望外,接下来问:“你这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句,着实令人喜爱,若他人不曾看过,让与我吧。”希夷回答:“此二句乃我诗中之眼,若去之,全诗无味,万万不可。”到了晚上,宋之问想着白天希夷的那两句诗,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口里边老念叨着这两句诗。他想:这首诗一旦面世,必定会成为千古绝唱,名扬天下,我一定得想办法把它据为己有。于是心生歹意,命令手下人残忍地将希夷活活害死。后来,宋之问获罪,先被流放到钦州,又被皇上勒令自杀,天下文人闻之无不称快!刘禹锡说:“宋之问该死,这是天之报应。”

从古至今,志向高远的人大多会把求名、求官、求利当做奋斗的三大目标。三者若能实现一种,对一般人来说便已经终生无憾了;如果能全都实现,那就是幸运至极了。然而,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有得必有失,任何一种得到都是以失去某种事物为代价的,关键在于这种失去或者说付出是不是值得。如果是为了个人人格的完善或是为家庭的和睦乃至国家的兴盛,那么,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否则,付出越多只会让你得不偿失。

塔尔达利亚是中世纪意大利有名的数学家,他在国内的数学擂台赛上享有“不可战胜者”的荣誉称号,经过刻苦钻研,他找到了三次方程式的一种新解法。这时,有个叫卡尔丹诺的数学家找到了他,声称自己有千万项发明,只有三次方程式对他是不解之谜,并为此而痛苦不堪。善良的塔尔达利亚被哄骗了,把自己的新发现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谁知,几天后,卡尔丹诺以自己的名义发表了一篇论文,阐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将成果攫为己有。他的做法在相当一段时期里欺瞒住了人们,但真相终究还是大白于天下了。现在,“卡尔丹诺”在数学史上已经成了科学骗子的代名词。

宋之问、卡尔丹诺等也并非无能之辈,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早已有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就宋之问来说,即使不夺刘希夷之诗,也已然名扬天下。糟糕的是,人心不足,欲无止境!俗话说,钱迷心窍,岂不知名也能迷住心窍。人一旦被名利或是富贵所迷,就会使他的才华黯然失色,做出一些连老百姓都不齿的肮脏之事,最后弄巧成拙,臭名远扬。

求名本无可厚非,关键是不能因此而着迷,否则就会走上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的邪门歪路。

有时候你不曾想过名扬四海,可美名偏偏自动戴到了自己的头顶,这又该如何应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