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生必读经典名著赏析
3303900000050

第50章 巴黎圣母院(2)

克洛德:阴险、狠毒、虚伪、没有人性。如果说法比是我们在生活中应该警惕的爱情伪君子,那么克洛德则是我们生活中应该警惕的爱情恶魔。三十六岁的克洛德是巴黎教会的副主教,他从小在教会学校里接受教会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爬上了位高权重的位置。但是单调刻板不人道的教会戒律并没有消除他内心的本能欲望,反而使这种本能欲望在极度的压抑下变得更加激烈和疯狂。当他对爱丝美拉达的爱情冲决了宗教对他的长期压抑后,他的欲望本能便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变得无法控制和收拾。我们无法否认克洛德对爱丝美拉达的爱是真心诚意的,他甚至愿意为了爱丝美拉达的爱情,放弃他所有的一切,连同他信奉了几十年的上帝。但是他的爱情也是极端自私的,他的爱情观就是:“如果我不能拥有,我就要让她毁灭!”所以他先指使他的养子卡西莫多在深夜里去抢爱丝美拉达,失败后,又刺杀情敌法比,并嫁祸于爱丝美拉达。当爱丝美拉达被卡西莫多抢救到巴黎圣母院内合法避难的时候,他再利用权势和阴谋让爱丝美拉达失去了巴黎圣母院对她的庇护,然后在一片追杀声中,用死亡作威胁,逼迫爱丝美拉达接受他的所谓的“爱情然而,《巴黎圣母院》最值得读者欣赏玩味的、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以美丑的对照原则来创造浪漫主义的艺术形象。作为一种美学理想,对比原则是雨果浪漫主义最重要的特征,贯穿着小说的始终。

首先是巴黎城市和圣母院和谐美丽的自然环境与人民阴暗不幸的生活构成鲜明对比,这样更突出暴露了封建****的黑暗。其次是草菅人命,任意诬陷的封建王朝与尊重人权,公正廉明的“奇迹王朝”的对比。最主要的是人物形象的对比:正面与反面人物的对比,爱丝美拉达和卡西莫多是善良、真诚和美好的人性的代表,克洛德、法比则是自私、冷酷和丑恶的人性的代表。善与恶十分鲜明地分别体现在这两组人物身上,产生强烈的对照。还有人物自身的对比,如卡西莫多外貌与心灵的对比等。两个节日的对比:愚人节与宗教节;两个王朝的对比:乞丐王朝与封建王朝;两个国王的对比:乞丐王国国王克罗班’徒意福与法兰西国王路易十一;两种法律的对比,乞丐王朝一视同仁的公正法律与封建王朝、教会所操纵的用以镇压穷人的反动法律,等等。作者正是通过美与丑、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强烈对比来创造形象并表现其深刻的主题的。

精彩片段

这些观众看见四名军警从早上九点钟就站在刑台的四角,就预料到将要执行什么样的刑罚,即使不是绞刑,也会是笞刑、割耳或别种酷刑。人群很快聚扰来,最后那四个军警被挤得太厉害,便只好不止一次地用马屁股和鞭子把他们“赶开”,这是当时人们的说法。

群众有等候观赏公开行刑的习惯,所以并没有表现出十分不耐烦的样子,他们用观看刑台一个十英尺高的中空的水泥台子来消磨时间。从一个被人称作“梯子”的粗糙的石级,可以走到顶上的平台,台上有一个平放着的橡木轮盘,人们把双手反绑的犯人绑在那个轮盘上,一个木头的轮轴藏在轮盘中心,轮轴转动时,轮盘也跟着转动,这样便把犯人的脸连续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呈露着,这就是所谓给犯人“示众”。

像人们看到的那样,格雷沃广场的刑台远不如菜市场的刑台那样好看。它没有什么建筑艺术的意趣,也算不得怎么宏伟,没有铁十字顶,没有八角灯,没有那些突出在屋顶边上的有饰花和叶板的精致的柱子,没有神秘古怪的水槽,没有空花镂刻,没有深深凹进石头的雕刻。

只好看看那碎石砌成的四个桩子和两根支柱,以及旁边那可恶的绞刑架,又细又秃。

对于爱好哥特式艺术的人们,这种款待也许太菲薄了吧?可是对于中世纪那些傻瓜们,什么建筑都是有趣的,他们并不怎么关心一个刑台是否美观。

犯人终于给绑在一辆车子后面带来了。当他给拖到刑台顶上的时候,当人们能够从各方面看见他被人用绳子和皮条绑在刑台的轮盘上的时候,场内爆发了一阵笑声和喊声,人们认出他就是卡西莫多。

那的确是他,就在他昨天被埃及公爵、土恩王和加利利皇帝伴送,被人崇拜,被人称为愚人王的同一个地方,他竟被绑在刑台上了,这个变化太奇怪哪。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人群中没有一个人,包括一会儿是胜利者一会儿又是受刑者的卡西莫多本人在内,弄得清这两种处境之间有什么连系,甘果瓦同他的哲学也没见过这一场面。

我们国王陛下的司号员米歇尔·卢瓦尔马上打了一个手势叫人们肃静,在宣读了根据总督的命令草拟的判决书之后,他便带领他那些穿制服的随员们绕到车子后面去了。

对当时司法部所谓的“又紧又牢的捆綁”,卡西莫多连眉毛都没有抬一下,他认为一切反抗都是徒然的,这就是说,绳子和皮条一直陷进他的肉里去了,何况监狱和囚犯这种传统还没有丢失,脚镣手铐(还有徒刑和断头台〉至今依旧宝贵地在我们这些文明的温和的有人性的人中间传下去。

他任人又拖又推又抬,绑了又绑,人们从他的脸上只能看到一个野人或笨人受惊后的表情,人们知道他是个哑巴,还可能把他当成瞎子。

人家叫他跪在那块圆形底座上,他照着做了。人家脱掉了他的上衣和衬衣,直到露出胸膛,他也听之任之。人家又用许多皮条把他绑在轮盘上,他听任人家捆绑,只不过时时粗声地喘气,就像一头牛垂头耷脑地给绑在屠夫的车沿上。

“这笨蛋!”磨房的若望‘孚罗诺向他的朋友罗班·普斯潘(这两个学生当然随着犯人到这儿来了)说道:“他还没有一只关在盒子里的金龟子明白呢。”

群众看见了卡西莫多****的驼背,突起的胸脯,长着许多硬皮和汗毛的肩膀,便爆发出一阵哄笑。正当大家笑闹的时候,一个穿着官府制服的结实的矮个子男人爬上了平台,到了犯人身边。他的姓名立即在群众当中传遍了,他就是比埃拉多尔得许,沙特雷法庭施笞刑的大头目。

他先把一只黑色的钟漏放在刑台的一角,那钟漏的上一层装满了红色的沙子,不断向下面一层漏去。随后他便脱掉他那两色的外衣,人们看见他右胳膊上挂着一条用许多长长的、闪光的、紧扎的、尖端包着金属的白皮条扎成的鞭子。他用左手随便地把衬衣的右边那只袖子卷起来,一直卷到腋下。

这时,若望·孚罗诺抬起他那棕发的小巧的头,在众人的头顶上喊道〈他就是为了叫喊才爬到罗班·普斯潘的肩上去的〉:“来看呀,先生们,太太们!他吋要狠狠地鞭打我哥哥若札斯副主教先生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了。他是一个好像东方建筑似的怪物,脊背像圆拱顶,两腿像弯曲的柱子!”

群众大笑起来,小孩们和姑娘们笑得格外厉害。

最后刽子手用脚去踏轮盘,轮盘转动起来,卡西莫多在他的绳绑中发抖,他奇丑的脸上忽然显出的蠢笨表情更加引起了群众一阵哄笑。

转动的轮盘忽然把卡西莫多高耸的驼背送到了比埃拉面前,比埃拉抬起胳膊,那精致的皮鞭就挥起在半空中,发出水蛇般的嘶嘶声,一鞭又一鞭疯狂地落到那可怜人的肩膀上。

卡西莫多好像忽然惊醒似的蹦了一下,他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蜷缩在绳绑里,一阵惊惶和痛苦的抽搐散布到他脸上每一根筋络,但是他没有叹一口气,只是把头向后转转,向右转转,又向左转转,并且把头摇得像腰上被牛虻叮过的公牛。

一鞭接一鞭,接着是第三鞭,第四鞭,没完没了。轮盘不停地转动,皮鞭不断像雨点般落在身上,很快就打出血来了。人们看见成千条血水在那驼子的黝黑的肩膀上流淌,皮鞭在空中挥动时就把一些血珠溅到观众的身上。

看起来卡西莫多至少又恢复了先前的冷静沉着,他默默地好像不十分费劲地在挣脱绳绑。人们看见他眼睛冒火,筋脉鼓起,四肢蜷曲,一下子就把皮条和链子都挣开了。他的力气那么大,那么不可思议,出人意料。但是总督府的旧镣铐依然在他身上,只是轧轧地响了几声就算了。卡西莫多又显出筋疲力尽的样子,他脸上的呆笨表情变成了痛苦和懊丧,他闭上独眼,把头垂到胸前,仿佛死去了似的。

从这时起他就不再动弹一下了,再没有什么能引起他轻微的动作,无论是他身上不停地流出的血,加倍疯狂地落到他身上的皮鞭,沉醉在行刑里的施刑人发作出来的怒气以及那可怕的皮鞭挥动时的嘶嘶的响声。

最后,从行刑开始时就站在石级旁边的一个穿黑衣骑黑马的沙特雷法庭守门人把一根乌木杖向钟漏伸去,轮盘停止了转动,施刑人停止了鞭打。卡西莫多慢慢地张开眼睛。

笞刑算是执行完了,那该诅咒的施刑人的两个下手给犯人冲洗了肩膀,涂上某种立刻治愈一切创伤的药膏,扔了一件好像神甫穿的披风似的黄衣服到他身上。这时比埃拉·多尔得许才把被血染红了的皮鞭上的血滴抖落在石板地上。

可是对于卡西莫多,这还不算全部完事,他还要在刑台上挨完孚罗韩·巴尔倍第昂十分准确地加添在罗贝尔‘代斯杜特维尔的判决书上的那一个钟头。若望·德·居门的那句关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古老戏言“聋即愚蠢”真该大加赞赏呢。

于是又把钟漏拨转,又把那驼背绑在台上,以便把刑罚执行到底。

人民,尤其是中世纪的人民,在社会上就像孩子们在家庭里一样,他们长久停留在原始的无知状态里,停留在道德与智力的幼稚阶段,可以用形容儿童的话来形容他们:在这种年纪是没有怜悯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