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生必读经典名著赏析
3303900000017

第17章 论语(2)

其一,关于教育指导思想。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即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这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其二,关于教育的基本方法。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冉求办事畏怯,所以要鼓励他;子路胆大过人,自以为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还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特别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例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诲他了。孔子还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其三,关于教育的基本内容。

孔子长期从事教育

工作,教育序内容十分广泛,但他所用的教材多是沿用周代贵族学校所用的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由此互见,孔子是以诗、书、礼、乐为普通教材教育学生的。那么,在起些教学内容中孔子最为重视的是什么呢?从《论语》的许多思想4可以看出,《诗》《礼》是孔子教学的主要课程。子曰:“不与《诗》,无以言。”〈《季氏》〉“诵《诗》三百,授之以政。”《子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为政》这些忌想说明,孔子不仅重视《诗》《礼》的教育,而且重视这些内容的左结挖掘与研究,它对中国古代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完善起到了重要存促进作用。

其四,关于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孔子看来,进行教育的目的廣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月I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思想〈仔张》事实上,在七十有二的得意门生中,从政者为数不少,孔子自身也不反对参政。这说明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当时的社会需要是相统-的,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

五、关于治国与安邦的道理。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其有关治国的道理在论语:中也有重要的位置。概括起来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其一,治国的根本在于“人伦纲常”。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国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即要治理好国家君主必须像个君主,臣子必须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在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伦理纲常确实起到了治1国家的重要作用。孔子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其二,治国的前提在于君主要严于律己。孔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即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必须端正自己本身,严于要求自己。如果己正,管理国政就不会有什么困难,如果自己不端正,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就不可能庄严端正别人,其国家也无法治理。孔子还以舜为例说明君主严于律1的重要性。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在孔子看来,真正能从容安静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有舜吧?那么他做了些什么呢?也不过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上蔡了。这里舜的庄严端正行为正是他实现太平世道的关键所在。

〔作品评介〕

《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艮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首创语录之体,内容十分广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海之言,8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或富于变化,娓尾动人。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书中不仅有关于付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财夕卜,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纪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一部《论语》,似乎就是些只言片语及穿插其中的小故事,没窄一个固定的主题,章与章之间也没有什么逻辑上的联系,这就是的难懂之处。要读懂它,必须通读全文,抓住一些关键的词,对-些语段进行分类整理,把位于书中各处的概念组织起来,最后才留清楚全书到底是在说什么,以及各种思想之间的联系。

虽然从整体上看,《论语》是一些零散的语录体,但并不是沾各章之间绝对没有关联,在一些章之间,有时存在着一个相对统一的主题,比如《公冶长第五》《雍也第六》有多章写孔子对弟子亿以及其他人的评价;《为政第二》有五章集中谈他对于孝的看法《八佾第三》有多章谈论礼和祭祀的事情;《里仁第四》.前面五章该了有关仁的问题;而技党第十》更突出,几乎所有的篇章都是寒述,主题也只有一个,就是孔子日常生活中对礼的恭行。

《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由于孔子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往往有很深刻的认识,《论语》中勒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如“学而不思则罔,届而不学则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流传后世,成戈人们常用的成语、格言。阅读时可以有意识地积累,对以后学习译文有很大的好处。

〔名句精选〕

令不学礼,无以立。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令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命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令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命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令过,则勿惮改。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乩大谋。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礼之用,和为贵。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命是可忍,孰不可忍?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饭疏食、饮水,曲肽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命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