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严己宽人
3302400000034

第34章 光明磊落的地委书记杨善洲

杨善洲去世后,人们从老人的遗物中找到了一张已经发黄的空白表格——干部农村家属迁往城镇落户申请审批表。上面一个字也没写,对于国家给予他的照顾政策,杨善洲主动放弃了。

熟悉情况的人解释,早在1964年杨善洲担任施甸县委书记时,组织上就提出要把他爱人转为城镇户口,他谢绝了;1978年,上级组织部门有个通知,他在农村的妻子、母亲、不满16岁的子女可以转为城市户口。可当组织部门把表格给了他以后,他却转手塞进了抽屉。他说:“大家都去吃居民粮了,谁来种庄稼?身为领导干部,我应该带个好头。我相信我们的农村能建设好,我们全家都乐意和8亿农民同甘共苦建设家乡。”于是,这张空白的表格成了杨善洲压箱底的珍藏;而他的老伴和大女儿一家,至今还在农村老家做着普通的农民。

在杨善洲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杨善洲的二女儿杨惠兰每次作报告都要流泪:“有人对我说,你爸是地委书记,靠着这棵大树,你们一家有享不完的福。其实我知道,爸爸这棵树,根本靠不上。

不但靠不上,他还经常阻止好心人对妈妈和我们姐妹的帮助。”

她举了两个例子:1970年,三妹杨惠琴刚出生,家里缺粮。一名乡民政干部路过得知后,送来了30斤大米和30斤粮票。杨善洲得知后,责怪妻子张玉珍:“我是党的干部,我们不能占公家一点便宜,领导的家属决不能搞特殊!这大米和粮票攒好了还给公家!”过了大半年,张玉珍硬是东拼西凑,还清了这笔粮款。

第二个故事是杨惠兰的亲身经历。1982年她没能考上大学,先到茶场打零工,又到小学代课。有一次,公安局招人,杨惠兰去报考,还特地给父亲打了电话,让他打招呼。可是录取名单出来了,没有她的名字。她气坏了,一问父亲,根本没有为她打招呼,父亲还说:“我没有这个权力给你打招呼!”

谁不爱自己的子女,但是怎样才算是真正的爱呢?杨善洲有着自己严格的家规。他常说:“孩子的路,靠他们自己走。”他的3个女儿从未沾他的光吃过一顿饭、坐过一次公车、办过一件事。他常说:“我手中是有权,但它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在我这里没有‘后门’这回事。”

当地群众都知道,杨善洲的“后门”关得紧紧的,但他关心帮助群众的“前门”却一直敞开着。没有给自己家人办“农转非”的他,却为许多和自己非亲非故的人办理了“农转非”:1982年,他下乡了解到瓦马小学校长杨盈昌在不通公路不通电的乡下工作了20多年,妻子和两个孩子都还在农村,家里生活很困难。回去后,他向地委提出,要关心农村教师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不久,当地政府就为杨盈昌等一批农村骨干教师的家属办理了“农转非”。保山农科所农艺师毕景亮的爱人和两个孩子都在农村,家中比较困难。杨善洲主动过问,在地委常委会议上提出:“像毕景亮这样的科技干部我们要主动关心他,尽快解决他的困难。不光是他,也要注意解决其他科技干部的后顾之忧。”

这样鲜明的对比,杨善洲的家人会不会怨恨他?杨惠兰给出了答案:“最初,我心里有点怨恨他。等到爸爸退休上山种树之后,他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多了,我听到老百姓对爸爸的感激和好评多了,才渐渐理解他。如今,只要我想起爸爸,浮现在眼前的,就是矗立在他埋骨之地的那棵参天大树,他虽然没有弯下腰,把妈妈和我们姐妹护卫在怀抱里,但是他张开双臂,为老百姓遮风挡雨了一辈子。”

这就是杨善洲,他舍小家顾大家,把手中的权力全部用在了为人民谋利益上,唯独忘了自己和家人。

名师点评:

堂堂地委书记,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却一直生活在农村,一般人看来多少有点想不通。按照国家政策,他的家属早就可以“农转非”,可杨善洲却坚持没有办。他在世期间,他的亲属没有沾过他的一点光。在他的眼里,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的,只能用来办公事,绝不能办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