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雉奴又回到身边,太守总算安心了。他也不再像以前那么疲劳,几乎每天都侍立于太宗左右,默默学习政务。另一层忧虑又让太宗着急了。不错,太子治确实温厚笃实,也非常顺从,更不会忽视礼节,只是在他身上完全感受不到年轻的男人应有的霸气。不论对他说什么话,或询问他的意见,他都小心翼翼地回答合于标准的话。太宗不由得想起以前经常隋侍左右的青雀,那种雄心万丈、才气纵横的样子。现在己立治为太子,就要尽心地培养他成为唐朝第三代的天子,并要使游刃有余。太宗心里非常着急,便尽可能和太子治一起用餐。这个时候,太宗会说:“你可知农人的辛苦?由于农人辛勤耕作田地,我们才有米饭可吃。”就连三岁小孩知道的事,太宗也谆谆教诲。有时见太子泛舟湖心,又语重心长教导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下百姓犹如水,君犹如舟,不可不慎重虑之……”又举例:“木工用墨绳则直,君从谏则明”二语,作为箴言。太子治也像小孩子一样,点点头,恭敬地听着。然而事无分大小,整天训诫和教导,也让太子治非常心烦。他有时就变得马虎随意应对故事一样,同样地点头,回答同样的话。到了秋末的九月,决定将庶人承乾流放至黔州;李泰先降为东莱郡王后,又改封为顺职郡王,流放至均州,二人分别离开长安。均州在长江支流汉水附近,比起黔州(南)离长安近多了。如果这是庶人与郡王应有的差别,就无话可说,但也显示了太宗把李泰尽量放在近处的心理。过去从没有到过偏远的地方,如今己成被流放的失意人,晚秋的风也会倍觉凄凉。虽然早已料定有生之年不可能再回长安,但随着渐行渐远的足迹,从未涉及现实社会的衣襟,怕也会被泪水湿透。太宗的心情也非常沉重,尤其和泰儿相处了那么久。想到这儿,真令人椎心泣血啊!五个月以来,他无法完全对文弱的治儿放心。想到无忌强迫自己立治儿为太子,或许己陷入他的圈套了吧。太宗心里疑云重重。他知道无忌兼备才识胆略,因此,一旦心里起了疑窦,就好像能推测到无忌真正的意图。于是太宗更后悔没有重新考虑泰儿的问题。越上如此,越觉得遭流放的泰境遇堪怜,如果能立刻派人把泰召回长安多好!可是,已经向天下宣布立治儿为太子了,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打算,将有可能危害国家的李泰,只好一生幽禁偏远的地方了。这一次的分离,虽是生离,也等于父子间的永别。“父子之亲出乎自然,朕如今与青雀生离永别,悲痛之情实无以复加。为天下之主,负有保护天下苍生的重任,无论如何,只好忍痛牺牲私情了。”太宗对侍臣说的话里,自然而然流露出无限的骨肉亲情。“青雀可以是世间少有的才俊,朕痛惜之情,各位必能了解,然而为了社稷着想,又必须断然抛弃。”太宗的口吻使侍臣们难过,站在身边听这些话的太子治,心里的痛苦当然不是笔墨所能形容的。他完全了解父皇与爱子生离死别的情形,但很自然的,今后在父皇的心目中,他无法和以才俊知名的四哥泰相较。想到这里,李治深深觉得站在父皇身边的痛苦。恭候于龙座大屏风之后的武
才人,不知道用什么样的心情听太宗说话?自从太子治又回到父皇身边,偶尔在回廊相遇时,武才人经常嫣然一笑。那温柔的眼神,像长姐的关怀,同时,也是共同拥有“秘密”的,俏皮而含有无限爱意的眼神。这是唯一能使太子治感到温暖和安慰的。
听到父皇赞扬李泰和依依不舍时,太子治感觉到武才人在屏风后面投来无声的鼓励。太子治告诉自己,既然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和武才人结合,只有靠着领会这些小小的乐趣让自己满足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