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大明紫磨金
32780900000007

第7章 寻仇伴星辰(一)

紫磨金,金上品。

《水经注•温水》载:“上金为紫磨金。”东汉孔融亦在其《圣人优劣论》中云:“金之优者,名曰紫磨,犹人之有圣也。”

宜郎取出的那对金镯,正是历代官宦显贵乃至帝王欲求而不可得的紫磨金打就!

相传紫磨金乃上天陨落之物,汉武帝刘彻平定天下时,有海内异人献上这大放紫色光华的宝贝,奏报是替上天赐给有德之君。后来刘彻听从臣子的建议,让金匠将紫磨金精心冶炼、打造了一顶紫金皇冠,定名为天子之冠。以后的帝王便以承此皇冠视为正统,与秦始皇的传世玉玺一样成了承袭皇权的象征。只是不知从哪个朝代、哪位帝王起,紫金冠失去了踪迹,世间只闻其名,不见其影。天长日久,后人渐渐不识紫磨金,亦有人认定是空穴来风,将此当成了虚幻之物。

直到元朝末年,当时已称吴王的朱元璋从归顺的张士诚一员部将那里得到秘报,说张士诚曾在杭州西湖旁一唐代墓冢里挖掘到大量珠宝,其中竟有两件罕世宝物:一是汉武帝的传世紫金冠;一是秦始皇的传国玉玺。这两件宝物据传均在唐代末期黄巢造反时失落。

朱元璋闻言怦然心动,灭了陈友谅后便兴兵东征。当徐达、常遇春率军攻打平江城时,他担心张士诚毁了宝物,下令围而不攻,只设法劝降张士诚。后围了半年之久见其仍殊死抵御,方令徐达攻陷该城,活擒了张士诚。可宝物却四处搜寻不得。张士诚的宠妃刘氏与其她嫔妾均焚于齐云楼中,无人再知宝物下落。朱元璋这方令人将张士诚押到金陵,想亲自劝诱其献出,好名正言顺一统天下。

谁知张士诚被押至金陵后却择机自谥身亡,宁死不肯供出紫金冠与传国玉玺的下落。朱元璋这才不作它想,只倚仗熊罴之师南征北伐,开创了大明江山。后来根据秦代典册印鉴图文,与宋、元两朝一样仿制了一枚传国玉玺,那紫金冠却因无物可替代,只好怏怏作罢。

靖难之变后,永乐帝朱棣为巩固皇位,改变世人对其篡位之不满,亦想打造一顶紫金皇冠,便下诏重金悬赏进贡紫磨金者。于是天下掀起一阵搜寻紫金的浪潮,然而终究无人能够觅得。其间倒有江湖练丹术士将赤铜掺到黄金中冶炼,以假仿真,结果被御用金匠揭穿反而丢了性命。自此再也无人相信世间真有紫金。

宜郎的这对紫金镯重不足三两,在不到筷子粗细的镯圈上竟雕刻有四只凸体小猴,另刻有凹体隶书四字,分别置于金猴之间。一镯上刻“弘治庚申”,一镯上刻“宜郎华诞”。金猴略大于豆,神态栩栩如生;那隶书则小于蝇头,笔划工整端庄。若白日里细观,大放紫色光华的镯圈上剔花雕草,若隐若现,令人眼花缭乱,几疑仙家真品。

这是他幼时的物品,自记事时就不曾佩戴过。十二岁生日那天夜晚,其父领他从家中院墙根地下一土坑里取出此物让他观赏,他才知自己还有这件稀罕物,但因不知紫金之名贵,所以也不太在意。然其父从此却常常要叮嘱一番,让他牢记藏匿之所,任何时候那黑布袋都绝不可泄于他人。

自那次变故后,他方感觉此物之贵重不仅在于自身价值。因他素知家父为人,从不贪恋金银珠宝。既然深埋地下并多次叮嘱于他保密,想来必有深层原由,并思忖紫金镯或许与家父被害有甚关联。在寄宿周员外家中时,他便于夜间从墙根地下取出谨慎收藏。到此酒店谋生后便又于夜间埋藏于此。后来偶尔从一老秀才饮酒闲聊时听到紫金之传说,愈发不敢将此物暴露于人。

适才他从老伯处得知家父身份,又见老伯古道热肠,见识不凡,曾想诉之原委,请他老人家帮忙推敲解疑。但家父每每叮咛之言使他不敢违背,这才打消让老伯知其有紫金镯的念头。

此时他将金镯仍用黑布袋平整包好,厚薄大小不及小烧饼,藏在腰间贴肉处,用腰带扎紧,果然不露痕迹。持灯回到店堂内,见老伯仍盘腿打坐,闭目入睡,便熄了油灯,悄悄上了柜台安歇。

一觉醒来,却见老伯对他笑道:“你日后睡前须聚气于听宫穴,依你的内功,睡眠时亦能觉察三丈开外的轻微动静,否则如何行走江湖?”

二人吃了些冷菜剩饭,宜郎欲将积蓄下来的那几两碎银悉数扔下,老翁制止道:“四更时,店主悄悄过来查看,老夫给了他一两金锭子,此刻他还在后房内乐得蹦高呢。”

明正德年间,酒食仍很便宜,一桌极丰盛的酒宴也不过二两银子。老伯出手竟给了一两金子,宜郎这才知道老伯原来阔绰得很。

天已朦胧渐亮,二人携带简易行李朝西步行而去。因老伯说其父曾在九江、南昌一带行医,赴那一带打探仇家较为得当。

此潜山县城地处大别山脉皖山天柱峰南麓,人烟稀少,出县城十几里便无甚行人。宜郎神功在身,奔走起来只觉身轻如燕,然老伯仍不屑一顾,摇头笑道:“你不会驭气提纵法,虽有神力却只与江湖三流人物的轻功相同。好在我们毋须赶路,便在途中传你一些入门功夫。”

于是一路上,老伯或授提纵术,或传点穴法,或教拳术剑招,或讲武林掌故。宜郎本聪颖好学,性格坚韧,加上神功护体,现初涉武道便有世外高人耐心传授,直入深奥恢宏的武学殿堂,不由如痴如醉,忙得不亦乐乎,进效神速。喜得老伯常一搁数日不行,悉心传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