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文墨飘香
32742500000014

第14章 近承恩晁衡习教

海东晁卿辞故乡,意览神州号天长。兰桡画桨催风动,蕙茝诗歌走异方。

玄宗肃宗多避郁,太白子美启抒狂。甘为志士参交地,千秋史载幻华章。

文明古国,中华独立。余皆流史湮没,积于今徒有其址,令人悲不自胜。发惋浩歌,垂素峥嵘,稍有可观。明崇祯朝犹龙公创《三言》以愉众人之耳目,网络天下奇闻逸事,享观亲切,如在昨日,而国际涉交无有传者,盖因宗古文人轻啖以至,余嘘唏良久,始述唐王朝一大盛事,言虽冗陈,渴望成记。

正是:孺子不知为文艰,奢向众英夸海口。

自唐王李渊太原起兵,历经几多战伐,千难万险,赚得一片大好河山,玉宇澄清,休养生息,兵器储久而无光,百姓殷耕而国富。经济繁荣,疆域辽阔,西京长安,东都洛阳皆富甲天下。时长安城占地八十四平方公里,内有宫城,皇城,东西平列十四条街,南北横行十一条街。城中龙首渠,清明渠,永安渠水道流贯。龙首渠上,大明宫屹然独立,居高临下,真是个天上无二,地下无双。

贞观年间,太宗皇帝设弘文馆,崇文馆,开元间另设丽正书院,聚贤殿书院,群聚文学之士,张说主持编撰《唐六典》,刘知己撰《史通》,吴競亦撰《贞观政要》,学术著作硕果累累。其次,天文,历算,医学,雕版印刷,书法,诗词,音乐等领域也成就非凡。时有邻邦慕其繁盛,籍请有识之士行抵中华,广征博引建构本国朝堂。不说便罢,一说倒引出个风流秀士来。

元正天皇灵龟二年,阿倍仲麻吕以其才学被遣赴大唐,次年抵达长安。玄宗朝开元五年入太学,不久便中了进士,遂易名晁衡,在唐为官,他才思非凡,尤工诗文,与名流王维、李白颇有交情,亦多唱和,未知其形容如何,但见:

鼻端面正,齿白唇红,举止庄雅,言辞敏捷,飘飘有仙人姿势,意态掬笑,色叫潘安愧俯首,才使子建逊三分。

玄宗素爱其才,封予要职,传闻无足而飞,至于海东,天皇欣喜万分,急备宅礼,漂洋过海,送抵神州。自此,两国交往频繁,往来不断。至于杂斯政务,姑且不议,只是晁衡一行,颇为代表。

白初见之,奇其言辞。久后与之往来不绝。晁衡慕白旷世才华,遂投拜帖,约以时日,共相敞尽玉波之澜,山川之秀。白自表身世道:

青莲居士谪仙人,琴剑酒庐佐半生。名是浮云杂心累,金粟难满笑贪魂。

弱冠文章神鬼泣,星斗无光忽沉沦。绮尽典庄换杯酒,闲来轻丝钓黄昏。

衡闻之,曰:先生高才,万分不及,前有相交之心。今既沦为无能之辈,恐为后世所笑,赖负尊颜。白笑而挽其手,共入酒楼茶肆,极尽杯浆之欢。酒珊意阑,越星方散。当夜衡乃将一件锦衣装点,吩咐送于太白先生处,并附有书信一封,其言曰:

愚自东海来,尝慕大国荣。得偿太学愿,有时瞻威龙。心在青天外,言出六腑中。恩皇歌一曲,飞鸟上九重。理诗闻真道,珠玑百味通。华章由来少,力作知音逢。但恐声辞漏,笑料老渔翁。贱物酬知己,敢忘白交浓?

太白见了,遂俱收下,感其相赠,因自度曰:彼有所唱,我无酬和又归甚理?便叫侍者开了彩笺,磨得墨浓,立时写了八句:

知君远来别故乡,有心官简奉明堂。聪颖愁尽风流客,才思声名播一方。

今日得君裘作赐,如在韶华枕黄粱。昂藏一旦风尘出,显耀清阴度时光。

写毕,封了,差人送去。偶感酒力上浮,行不称愿,倒歇了去。衡自得太白书,更加称赞不已,反复欣赏,不觉已近五更。忽想昨日远方捎来一信,本无困倦之感,不妨秉灯视之,乃摩诘所作,但见: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想来摩诘又有新画,何以见得?尝闻彼如欲作诗,必先设之以实相。如此,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乡邻子弟多有仿者,总无大成,可见其用功非凡。只“明月松间照”一句,便足以与禅静者比。世以“诗佛”名之,盖未谬也。犹记半年前,与摩诘同至深山,感其萧瑟,恶之非常。摩诘曰:秋来爽气,空山新雨,何不作诗盛言以歌眼前之景?衡搜前人诗句,委以凑之:零落西山草木精,秋风肃杀时来人。摩诘急止之曰:饱此美景,尽用前人哀辞,岂不落了俗套?不若暂观景致,而后细拟成题。众人皆应如此甚好。如今已是荫夏,早已忘了有此事,不料摩诘有心记得,顿时情思叠涌,提笔蘸墨写道:

曾记昔日与君游,强索哀诗解情愁。明月歌声杂林树,激浪拨水客行舟。

王孙惭言声微细,白丁心思断风流。春荣万物勃兴发,唯有松柏号寒秋。

写罢,意犹未尽,陈宣起墨再书一纸:干载题胜迹,侬观别是情。长空淡微月,碧水静湖心。佳句山川秀,漫歌点真凭。放言问溪泽,为谁流古今。

停笔封书,童仆取来清茶漱了口,随既吃了一盏,径向长街走去,发了信,便留意起街旁杂耍来,舞毕,只见一个花枝招展的女郎走上前来唱道:雨歇微风柳梢春,天水相依分外明,意气回腕,笔墨勾,胜却春山行云。好是百花香犹艳,人过往,羞笑娥颦,放过时光,琢磨淡雅,未了个中究竟。只此一曲,便勾引出万般遐思,自忖道:吾年已四十开外,未逢如此俊俏之人,诚憾事也,遂拱手向前打个招呼,那女郎见他这般模样,早已心如突鹿,恨不能藏羞遮颜,原来这女眷早有暗合之意,只是嗟叹自己时运不济,命运多舛,未知衡正有此意,怎得还不应承,当日即定盟约,衡自回去修了礼仪,请了媒人,不几日便迎进府中,真是:红颜何须叹名蹇,时来金装足安身。

一日,太白书信,请上酒楼共叙,急急备了些东西便出了门,这一日朋友约会,名流众多,迎觥送盏,飞舞交错,或曰:佳人盛会,怎可无佳句吟玩,众人皆推太白,白也不推辞,掀髯长书: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一看得众人目瞪口呆,或拂须长叹,或高声吟诵,衡曰:先生年高,意气犹雄,不知先生以何记事?白又提笔加了名称《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并解释道,此书一来为酬众英聚集之邀,二来校书叔云即将远别,谨以此饯行,三来聊以抒发老夫报国无门的感叹。众人皆称赞不已。

天宝十年,衡在长安正见本国遣唐使虅河清原,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欲随清原回国探亲但又念主上隆恩,进退两难,在一首题为《长安望月》的诗中写道:

辽阔长天玉镜升,俯首遥望动乡情。犹是当年春日月,曾在三笠山顶明。

此后百思纠结,茶饭不省,倏然成疾。玄宗使使臣慰问,晓得此事。玄宗便给予时日,令回国稍住,再到长安应职。衡千恩万谢,写下了广为流传的衔命还国作一诗:

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

伏奏违金阙,騑骖去玉津。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林。

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此诗既表明了自己怀念故乡,又留恋大唐的矛盾心理。藤原与晁衡须先由陆路从长安抵达苏州,然后由苏州乘船回归海东。临行前,长安的友人纷纷为他送行,玄宗,王维,包佶等人还作诗酬别。王维写了《送秘书晁监回RB国》的诗相赠。在当时的科技水平下,横渡大海往海东,无疑冒险重重,生死难料。诗间一尽迷茫和担忧,以及对晁衡深厚的情谊。

积水不可积,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相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但包佶对晁衡的前途颇为乐观,先是对晁衡的才学,人品称赞不休,而后尚作约定,探亲事毕,及早返朝。

上才生下国,东海是西邻。九泽蕃军使,千年圣主臣。

野情偏得礼,木性本含仁。锦帆乘风转,金装照地新。

孤城开蜃阁,晓日上朱轮。早识来朝岁,涂上玉帛均。

友情如此,少不得杯盏来往,少不得泪如雨下,一路风平浪静。只为省亲告祖,不管山远水迢。行至琉球,顿时昏天暗日,风起云涌,白浪掀天,隐约间有水兽大过三丈,张着血盆大口直取船来。众人惊惧,落水者无数。藤原拽着晁衡衣服,涕泪俱下,感叹道,本想此去顺风顺水,安然抵国,荣耀称身,万人不及。谁料旦夕之间天象怪异,吾等皆为鱼虾之餐也。不若投身入海,借着风浪,倘有机会搁浅,或有转机求得安然之命。衡举目一望,数米之外已辨不清方向,不知后事如何,又见藤原惊惧成这般模样,更是没了主意。身边一小童提醒道,公少年进住中华,人称通书解史,怎今日倒无了生计。衡慌问计将安出,小童复道:三国时汉丞相诸葛孔明与蛮王孟获战于汉水,死者多入水中成了冤魂。及渡时下水者皮肤溃烂,七窍流血而死。孔明乃诵经烧符,超化生灵始得渡。今海水迭起,久作不息,隐约又见洪水猛兽,盖有灵异也!不妨烧符诵经,以求保佑。衡信其言:急书两纸,诵而焚之。谁料风波不止,十倍于前。衡曰:天亡我也,无可奈何,只是有负摩诘,太白之约,吾死不得瞑目矣。

正当此时,东方似有金光万丈,卓然刺眼,乐音嘹亮,有鲸鱼三丈,奋鬣而起。上有仙童二人,手持旌节,藤原曰:如此异物,前所未见,吾将死矣。说说完倒地涎沫而死。渐近舟次,仙童问道:汝识李谪仙否?衡曰:向蒙不弃,结成知己,可再无后会之期。言辞极哀,涕泪纵横。仙童曰:公等勿忧,若汝之言是真,吾当助汝脱离苦海,再续佳缘。衡立身作誓,鸟之将亡,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岂有诓骗之说?于是仙童乃飞身上船,令长鲸吞去乌云,斗杀水兽。一时云开日出,风平浪静。舟人大喜,衡问其姓名,金童曰:世间俗物,只在一朝,名利过耳,浮云一片。吾乃老君仙童,特接太白星君归位。此乃天机,汝勿泄之。说罢飞上鲸背,霎时间不见了踪影。继续行船,未知去向。不几日,泊舟上岸,打听得知是越南,倒乘陆路回归中国。正是:

未知身死客他乡,风波温喜转炎凉。途中未述谪仙名,哪得青史分外香。

且说风波当日,有一渔夫遥见海上异事,奔走相告,不久传到太白耳内,忽想到平生挚友,尽入鱼腹,常朝夕相思,偶成一篇《哭晁卿衡》:

RB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一方面赞赏晁衡的品行,一方面表达内心的万般伤痛。语言哀婉,情真意切,至今流传不废。不久又流传着晁衡回国的消息,伤悲之余有些顾盼,及果然得见,方信此言非谬也。

天宝十四年,权臣安禄山谋反,此时唐朝内部国库空虚,无力声讨。玄宗乃令其子永王李璘起兵平乱,璘素慕太白之才,派韦子春逼为幕府。不久璘败被杀,太白亦被拘,得郭子仪力保方免于死难。被流放夜郎,饱尝了铁窗风雨,而后又尝尽了巴山蜀道的艰难,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蜀道难》。正逢皇帝大赦天下,才得以暂保残躯。晁衡见诗,长叹道,太白,果然太白啊!可怜天命难违,不得相见。说罢,血泪和流。

天宝十五年,战火烧到长安,玄宗带领群臣及贵妃逃往SC到马嵬坡,六军令而不发,群臣止而不前,逼迫玄宗诛杀奸相杨国忠缢死杨贵妃。玄宗无奈,只得依允。国忠既死,复赐白绫于贵妃,二人含泪道别。贵妃缢后,人皆以为死无可救,谁知玄宗早向神医请了药赐予贵妃,此药令人暂时昏厥,犹如死人一般,再服解药,便得复生。夜里玄宗秘以药灌之,立即颜色如初,短时欢愉之后,玄宗请出数名海东使者,将贵妃移送他国。此后贵妃常伴天皇左右,姊妹相称。大乱平复,玄宗曾多次想派使者接贵妃回来,只是江山已改,大权不再,只得空寄思情,白乐天有诗为证: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由此观之,贵妃缢死意在掩人耳目,安慰众军,以解眼前之危。但此事行为绝密,除了玄宗,大唐便无人知晓。此后李杨二人虽然相思,却无机缘相会。玄宗有时欲备船只,前往海东,事虽未成,但足以见得贵妃在玄宗心中的位置非同一般。后人有诗赞曰:

帝宇高阁起云中,三千娇娥貌不同。君王难得厚情者,至今有人话玄宗。

上元二年,白闻李光弼镇守临准,不顾六十一岁高龄,毅然跃马请缨。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微薄之力。因途中大病而回,投靠DT县县令李阳冰。上元三年,病重,在榻上将诗歌手稿交付李阳冰。过了几日,病觉好转,乃约舟游于采石江上。时肃宗征白为左拾遗,白自感宦海沉迷,老无寸功,辞而不受。至于暮夜,江中风起,鲸鱼数丈,奋鬣而来。仙童二人,手持旌节,呼请太白星君归位。白跃上鲸背,顿时神光照体,凌云而去。此事传开,李阳冰奏讫天子,天子敕建谪仙祠以祀之。衡感其神,春秋二祭,必往拜谒。

衡自十六岁入唐习教,居中华数十年,颇得玄宗赏识,任以要职,多有功绩,先后授予左补阙,左散骑常侍,镇南都护等官职,后又授予秘书监兼卫卿,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于大历五年终于长安,时年七十三岁,代宗表其功绩,追赠从二品潞州大都督。

语人曰:晁衡在唐,终为两国大使。自此东海小邦,地位骤升。中原人物亦得博闻海外,是两乘之便也。中华文化远播海外,声名显耀,亦晁衡之功也。后以史册盛其名,是不诬之实况。正是:

邦谊深交史经传,溪水鸣涧绕苍山。中华盛世无胫走,习教客远朝秋帆。

名士风流千年诵,结谊往来百代关。人生莫问长久计,至今东海有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