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富靠节约,大富靠理财。要做好理财,投资和消费都不可忽视,赚钱和花钱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具体到家庭理财中,有一个重要的“四三二一法则”,即40%风险型投资,30%供房或固定收益类投资,20%家庭生活开支,10%购买保险。当然,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每一个家庭都可以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但只要合理配置并长期坚持下去,那么一定可以实现“大富”的目标。
说的挺好的,只是这话他还不能和老孙提,只要他一张这方面的口,老孙就绝对不能理解,为什么要花钱,这不是纯属浪费嘛。
其实现在更流行的是过精致的生活,生活品质的提升对心情的提升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不是吗?在条件许可下,适当的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不是挺好的一件事情吗?
可是这点在老孙那里却通不过,在她看来,只要东西能用就行,没坏的东西丢掉,就是一种浪费行为。
果然观点相差太大是没法好好沟通的,因为不在一个频道上嘛。
再看看屋里的东一堆西一堆的破破烂烂的东西,实在是难以入目。
“妈,这都是些用不着的东西,放在这里干嘛,扔了吧。”灶台旁边的锅都已经布满了蜘蛛网,一看就是很久没有用过的样子。拎起来一看,锅的下面都已经破了一个洞,根本就没法再用。
“不行,这个得留着。”老孙慌慌张张的把尤勇手里的锅给抢下来,生怕他给扔掉的样子“万一以后有修锅的,我让人补补就行,还能用呢。”
“那这些东西总没用了吧。”尤勇指着门后的一堆风化的塑料袋说。
“这些也有用,指不定什么时候我出去卖姜还能从里面找出个好一点的袋子呢,你可别给我乱动,放在家里的东西都是有用的,你可别当成没用的给我扔了。”老孙一脸紧张的看着尤勇叮嘱道:“只要是在屋里的就肯定是能用着的,你可无论如何不能给往外扔啊。”
尤勇有些无语地笑了笑,窗台下面的一堆烂豆子有用,留着好沤肥,破线头子有用,万一可以配上衣服好补补,破了好几个洞的衣服也有用,可以留着给好点的衣服打补丁,如此说来,家里的东西是只能进不能出,屋里不乱才怪呢。
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是怎么说的来着,好像是说什么都不舍得扔,是一种病。
其实无论具象还是抽象,物质还是情感,只要不需要,全部都扔掉。“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你有囤积症吗?
过多的物品是否让你觉得有负担?
学会断舍离,
就是学会舍弃不必要的一切,
真正的认识自己。
记得有一位作者说过:曾经的我,以为自己很会勤俭持家。
买衣服送的备用扣子、买高跟鞋的备用鞋跟、以及网购的各种软尺、镜子、橡皮圈、便利贴之类的赠品——我都想着也许哪天会用得上,于是收进了抽屉,一放就再也没拿出来过。
衣服穿到自己都不喜欢了,也没到能用上备用的扣子;高跟鞋穿一个夏天,原装跟也不会烂;软尺、镜子、橡皮圈之类的赠品更是来了一波又一波。
一个抽屉堆放着活动中奖得到的一年免费日报;一个抽屉放着各种不知名的充电器、电源线、数据线;冰箱里过期的烘焙食材,药箱里过期的居家药品。
鞋柜里生孩子前的高跟鞋当妈后就没再穿过;衣柜里当妈前的S码衣服尽管一两年没穿,但似乎还等着我把身材从L码调整回去;孩子穿小的衣服尽管送了一些给别人,但如今还有一箱。
梳妆台上各种没用完却又喜新厌旧买回来的瓶瓶罐罐;自己的眼镜已经换成了400度,但275度的眼镜还在书房的柜子上;看过的杂志已经一大堆;连笔筒里的笔都有几支写不出墨水的。
再翻到书柜最顶上的盒子,恋爱时期的所谓各种纪念品,有的竟然只是我去他那个城市的火车票甚至一起逛街的购物小票。
孩子涂鸦的习作,每一幅都觉得独一无二、异想天开,想好好收藏,等他长大再看,于是资料夹买了一本又一本也不够装。
买了新的东西,旧的又没有及时处理,久而久之,家里东西越来越多,心情也越来越压抑。
整个家,看起来就是一个消化不良的囤积场,没有美感和空间。
我曾经也一度认为是家里不够地方收纳,于是买了一个又一个收纳箱包,煞费苦心地花了大把时间精力分门别类地整理——我一直以为家里东西多又杂乱仅仅是因为没有整理好。
直到后来,我知道了一种病叫“囤积症”,才瞬间觉得自己原来不是勤俭持家,而是——有病。
山下英子在《断舍离》一书里说:
不用的东西充满了咒语般束缚的能量。
“这些在居住环境里放了好几个月,甚至放了好几年的东西,只不过因为不是生鲜食品所以才没有烂掉。
但是如果从机能上来说,它们早已经腐烂了。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就几乎等于是住在一个垃圾暂放室。”
住在一个:充满了咒语般束缚能量的垃圾暂放室,人怎么会感觉心情舒畅呢?
可是,为什么要把这些“垃圾”扔掉这么困难呢?扔不掉东西的人,可以分为三种。
一是逃避现实型:
没时间待在家里,也没办法收拾屋子。找各种各样的事让自己忙碌起来。反正家里乱七八糟也更加不想待在家里了。
二是执着过去型:
过去的东西非收着留着当宝贝,留恋过去的幸福时光。
三是担忧未来型:
囤的东西主要为将来不知何时会发生的事情着想。
看完这些,我才发现曾经的自己,既执着于回不去的过去,又焦虑于不可知的未来。总之就是成功地让自己没有全心全意地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