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末路王朝
32574900000474

第474章 ,北方的事

郑颖当上皇帝之后,整个朝堂的官员并没有发生变化,依旧是那些人。

郑氏大燧按照以前的方式,正常的运作着。

郑颖登基后的第三天,大荒国使臣唐宇到了。

唐宇出发的时候,还是应不诉当皇帝,等到了这里,竟然已经换了应宣时和郑颖两个皇帝了。

他手里的国书,都跟燧国现在的皇帝名字都不一样了,还是应不诉的名字。

不过来都来了,肯定不可能回去重新拿改过的国书了,所以他硬着头皮,把国书递上去了。

“这大荒国,倒是好笑,这国书的皇帝,呵呵。”郑颖看完都笑了。

“陛下,你看要答应么?”赵符问道。

赵符已经看过这份国书了,知道唐信年他们想要投降。

“若是收入这大荒国,我大燧领土能增加多少?”郑颖问道。

“这大荒国现在不过两城,并不能为我大燧增加多少领土。但是,那两城距离我大燧很远,中间有几千里的地方,可以拓展我大燧领土。”吴质说道。

吴质常年在盛乐,对于北方的情况,是再熟悉不过了。

“上次让你们进行人口统计,可统计出了结果?”郑颖问道。

“差不多统计出来了。”魏可量答道。

人口统计,本来是唐单负责的,但是唐单被杀了,于是这个事情,就落到了魏可量手里。

“多少?”郑颖问道。

“全国人口,不包括云代道、南越道,一共两千七百四十三万余户,合计人口八千六百六十九万余人。”魏可量说道。

“为什么不把这两个地方算进去?”郑颖问道。

“当时这两个地方,还没有联系上。而且,南越道,也没多少人。”魏可量说道。

“加上这两个地方,有多少人?”郑颖问道。

“南越道只有十三万户,四十一万人;云代道有四十二万户,一百五十一万人。”魏可量说道。

“两个道,加起来两百万都没有?怎么回事?”郑颖问道。

“原本南越道就没什么人,在战前,大概有四百万人。但是在开战之后,南蛮各族企图浑水摸鱼,对抗大燧,被殷子墟击败。随后殷子墟便在南越道展开对南蛮各族的屠杀,南蛮各族,几乎不存在了。而当地的夏族人,也被南蛮杀了不少,所以,当地并没有什么人。至于云代道,在战前,人口曾经达到一千万人。在开战之后,暮方国、代国和大燧交战的主要地区就在云代道,所以很多人都离开,南下关内,以避战乱,因而人少。”魏可量说道。

“也就是说,云代道根本没死多少人,那么从战前的一亿两千万人口,到现在九千万不到,这中间的三千万,都去哪了?”郑颖问道。

“交战最惨烈的周中道、东海道、京南道、莱抚道损失最多。三千万人,都是在这几个地方损失的。而且,现在的数据,还是经过这几年和平稳定的时间,人口有所增长得来的,实际上的损失,应该超过三千五百万人。”魏可量说道。

“战乱,不应该再有!”郑颖低下了头,眼睛里流出一滴泪,但是很快就被郑颖擦拭,消失不见。

“陛下说的极是。战乱,让老百姓妻离子散,让土地荒芜,让社会倒退,实在是最大的祸害。”吴质说道。

“那就同意大荒国的投降吧!”郑颖说道。

“陛下,根据呈上来的国书,大荒国国主希望自己能够封侯,还请陛下定夺。”吴质说道。

“封王吧,封地,就他现在的两城。然后调十万大军驻扎在那边,迁移一百万老百姓过去。”郑颖想了一下。

“陛下,为何要如此?这不是变相的壮大大荒国么?”魏可量不解。

“壮大?呵呵,都是我大燧的子民,难不成会变成他大荒国的臣子?而且,十万大军驻扎,我相信他们掀不起什么风浪。”郑颖说道。

“陛下圣明。”魏可量想了一下,觉得郑颖说的没问题,就退回去了。

“另外,你们说大荒国距离大燧最近的地方,也有几千里?”郑颖看向吴质。

“是,中间大概间隔两千多里。不知陛下问这个,是有什么想法么?”吴质好奇的问道。

“是有点想法,在这中间,建立四座城,五百里一座,连接起来,也算个通道,提供物质补给,避免来往商旅出现没必要的意外。”郑颖说道。

“陛下深谋远虑,我等不能及。只是暮方国尚未破灭,建城驻守,怕是会引起一些其他的问题。”吴质说道。

“什么问题?”郑颖问道。

“建立城池,连接道路,那势必要保护来往商旅,不被游牧所攻击。那么,就需要派出巡逻队,或者是护卫队,那需要大量的士兵。臣觉得,可能会得不偿失。”吴质说道。

“来往商旅,我们收取通关税:若要护卫队,可以另外加钱。商人以通道盈利,我们也能以这通道盈利啊!”魏可量说道。

“商人重利,若是收取费用,怕是他们会将这损失,转移给老百姓,让老百姓话费更多的价格,才能买下这些东西。”吴质说道。

“欸~吴大人这就想错了!”魏可量说道。

“哪里有错?”吴质问道。

“这些东西,都是卖给外国之人,价格高低,又有什么关系呢?而且,能够卖给外国人的东西,我们大燧的子民都有,价格自然不会高到哪去。收来的税,可以用来维修城池,整顿兵马,维护通道可以真正的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啊!”魏可量说道。

“既然如此,这件事就交给魏可量你去办了。至于迁移和筑造的事,就由工部去做吧!兵部派些人,保护工人们,不要让他们被暮方国攻击。”郑颖说道。

“遵旨!”兵部尚书毛映亓、工部尚书余华寄同时说道。

“陛下,封唐信年个什么王爵,我这边好起草诏书。”魏可量问道。

“就封大荒王吧,封地就那两座城,也省的让他乱动了。另外,让他把世子送到帝丘来。”郑颖说道。

郑颖让唐信年送世子过来,也是怕唐信年搞小动作,可以说是必要的防备。因而其他人并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反而认为这事理所应当的事。

“那北边的事,就这么尘埃落定了。”郑颖笑容满面的说道。

“陛下圣明,万岁万岁万万岁!”文武百官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