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末路王朝
32574900000350

第350章 ,太子府内

自应仲良知道自己的朝廷,有大部分人都是大燧遗民后,越发的不相信官员们了。

但是他又不想事事亲力亲为,于是让视听卫去日夜监视这些官员,一有动静就和他报告,杀了不少人。

但是,在这种时候,竟然有一大堆官员,要求应仲良迁都。

他们的理由很简单:以前燧国只统治南方,帝丘地理位置适合;现在大燧统一多年,这帝丘的地理缺点越发的显现出来了。

“很多人都说要迁都,今日,朕就与诸位爱卿讨论一番,看看诸位爱卿的意思。”应仲良说道。

本来应仲良是有心迁都的,但是这次一大群官员提议迁都,让他感觉到了阴谋的气息。反而让他觉得抗拒,不想再迁都了。至于在这里讨论,他只是想看看朝廷众人的态度,是否值得信任,顺便辨别一下那些大燧遗臣。

现在他手里掌握的,只有魏家和方家是遗族,而文家内家已经被抓,外家已经倒向应仲良这边了,已经不再是问题了。

“陛下要我说,那些想要陛下迁都的,都是有异心的,当诛!”魏可量率先发言。

“哦?为何让朕迁都的,都是有异心的?”应仲良没想到第一个说的,竟然是作为大夏遗族的魏可量,而且还是反对迁都。

“陛下,您可曾想过,迁都之事,兹事体大,涉及众多。若是迁都,必先选择地方,然后再营造,迁移人口等等。营造所需费用以及修建人员,都是一个巨大的数目。耗资巨大不说,还会引起老百姓的反对,以及他们的不满。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叛变。如今大燧南北皆战,若是国内再乱,那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臣才说,那些让陛下迁都的人,都是有异心的人,都当诛。”魏可量说道。

“迁都不一定要营建新城,现有的城池也可以使用,比如阳晋,又或者新郑。这两座城都是大城,而地理位置也及其重要,加上那边居北,靠近北方的敌人,而且离南方位置也不算远,可以防御南方,是个好地方。只要稍稍扩充一番,就能使百姓入住,陛下安居。如此一来,哪来的民怨,哪来的不满?”方忧说道。

“此言差矣,说起来,阳晋、新郑等地的前朝皇宫比之帝丘皇宫,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也正因为这样,这维修费用比之营建新的皇宫,那是更加的多。如今南北皆战,再花钱营建或是修缮,明显是不合时宜的。故而臣以为,不应该迁都。即使迁都,也要等朝局稳定,财富富余之时再说。”文貅说道。

他作为文家外家家主,自然是参与过当时文家的计划。那个时候,文家就有过要让应仲良迁都,耗损大燧国力这一项。如今文貅已经投靠应仲良,身份已经曝光,自然要反对这个计划了。

“陛下,帝丘距离北疆太远,而北疆事多,帝丘实在不适合再当首都了。臣以为,北迁阳晋最佳,新郑次之。”高昙说道。

随后,几个官员提出了好几个迁都方案:阳晋、新郑、离山,还有个甚至说要迁都到统万或者盛乐的,理由是天子守国门,杜绝北疆的动乱。

“父皇,如今百姓虽然说并不穷困,但也说不上富裕。若是迁都,必然会有损伤老百姓的事发生,儿臣以为,还是不迁都的好。”应不识最后说道。

“不识说的有理,那就不迁都了。但是,朕有心去北边避暑,欲在离山修建行宫,户部和工部拿个方案吧!”应仲良说道。

他确实暂时不打算迁都,但是不代表他不想享受。离山那个地方,地处要冲,风景也不错,按照他想的,是一个避暑的去处,建个行宫,每年去一趟也是极好的。

“是,陛下。”户部尚书方忧没什么意见。

他按照家族的要求,就是尽可能的消耗燧国国力。修建行宫,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真弄起来,直接拖垮大燧也不是不可能。

“陛下,不知您想建造什么样的规格。”工部尚书郝立云问道。

“山水相间,亭台楼阁于立,鸟兽虫鱼可戏即可。”应仲良简单的说了一下要求。

听起来应仲良的要求并不高,但是仔细一想,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

山水相间,一重山,一泓水能叫山水相间么?那必然要弄很多的山水。

亭台楼阁于立,亭台楼阁都是不同的建筑方式和规格,还要‘于立’,于立就是在其中,前一句是山水相间,那意思是在山水之间都要建,这工程可就大了去了。

鸟兽虫鱼可戏,林子小了,园子小了,或者说湖泊小了,鸟兽虫鱼怎么戏?

所以,应仲良说的简单,这真要修起来,可不是一个小工程。

“陛下,要求就这么些么?”郝立云硬着头皮问道。

他已经听出了其中的要求,但是应仲良说的这么简单,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听懂,万一有人觉得应仲良委屈自己怎么办?所以他主动询问,避免出现更多要求。

“民不甚富裕,朕也不甚强求。但是重要的是,要能避暑。”应仲良说道。

“是,陛下。”郝立云点点头。

避暑,离山那地方夏天也算是热的地方,想要避暑,除了多挖湖泊,多种植树木,郝立云想不到还有什么方案。

迁都的事就这么过去了,但是修建避暑行宫的事提上了议程。同时,应仲良又将地方上那些支持迁都的人,又清理了一遍,又是几十万人,或被处死,或被流放。

而应不识气呼呼的回到太子府,一肚子怒气。

他原本以为反对迁都,就能避免人力的消耗;却不曾想,应仲良既然建造避暑行宫,要求还那么多,依旧是在消耗民脂民膏。

“今天怎么回事啊?那么生气。”李小奴抱着孩子出来,看见应不识这个样子,不禁问道。

这孩子,是应不识的儿子,在他们成婚一年后,李小奴便怀孕,然后生下了这个孩子,按照家谱,取了个名字叫应宣晔。

“没事,就是朝中的事有点烦恼罢了,不用担心。”应不识目光柔和的看着李小奴。

“好吧!”李小奴没有多问。

“今年是万国来朝的日子,虽然没有万国,但是各家王爷,公侯都会来,你也准备一下,入宫朝见父皇吧!”应不识说道。

“早就准备好了,到时候我带着宣晔去,刚好让父皇看看他孙子。说起来,自孩子出生,他还没见过呢。”李小奴说道。

“嗯,那个时候,父皇在外。回来没多久,就开始忙大夏遗族的问题,倒是没什么时间。你这次去,带着孩子,刚好能让父皇认认人。”应不识点点头。

“嗯,你别忙了,早些休息。”李小奴抱着孩子离开了。

应不识看着回屋的李小奴,目光变得更加柔和了。然后抖抖精神,开始处理带回来的公务。

他是太子,又是参知政事,加上时常监国,带奏折回太子府处理,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应仲良也没什么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