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远古求生
32509900000068

第68章 第29天(中)玉质黑章

坐在床上,胖子决定休息一下。喝了点热水,抹抹头上的汗珠,喘匀了气之后,他决定先下山到岸边,看看筏钓的成果,是不是会有什么收获?有收获就带上来,要是没有的话,下午的时间还能再试一次。

再次过去挖了一点蚯蚓,防止有鱼饵被吃光的情况,然后胖子背着背篓,向系住木筏的藤条那里走去。

一拉动藤条,胖子就知道有了收获。为啥?看木筏周围不时翻动的水花,只要不出意外,当然是有鱼咬钩了。而且看起来,还不止上钩了一条鱼。

不知道这次上钩的是什么鱼?到底钓上来几条?胖子很有兴趣的往回拉着藤条。只是风向不大对,拉起来有点吃力,也不晓得到底是湖面上风太大了,还是因为上钩的鱼比较大?反正胖子拉起藤条来倒是很兴奋,反正木筏上系着两根藤条呢,也不怕会因为用力过猛而被拉断。

花了一番功夫,胖子好容易才慢慢将木筏拉到岸边。蹦上去之后,一个个的拉起鱼钩,检查收获。

又是一条鲶鱼,还凑合吧,至少下午熬油的时候,可以多一点油脂了。还有一条青混,这个也行,但是要去做熏鱼。剩下两个空钩,最后一个鱼钩也有了收获,但是钓的是什么?胖子拉起来一瞧,顿时一阵惊喜。

哈,竟然钓起来一条鳜鱼!这个真是想不到。鳜鱼这个鱼种,终身都只吃活鱼活虾。可是胖子记得,自己没有用小鱼或者虾子做鱼饵啊,怎么会钓上来鳜鱼呢?百思不得其解啊。

不过不管怎么说,能钓上鳜鱼来,都是意外的惊喜。现代的时候,这是胖子最喜欢吃的鱼之一。从他小时候起,胖子老妈就会不时买上一条两条的做给胖子吃,或者清蒸,或者红烧,或者炖汤,或者做鱼羹,烹制方法很多。

而胖子的最爱就是清蒸鳜鱼。红烧的话,虽然味道也不错,但是总觉得有暴殄天物的感觉,浪费了珍贵食材本身的特性。至于鱼羹就没办法了,做法太复杂,能够吃到的次数太少,所以胖子也就不指望了。

鳜鱼本身就是肉质鲜美,肉色洁白,鱼刺又很少。清蒸之后,鱼肉的鲜美滋味简直是扑鼻而来,似乎可以通过嗅觉而感受到那种嫩弹的口感,让人垂涎三尺,胖子每次都是吃的意犹未尽。

没办法,按照池城的传统说法,“冬鲫夏鲤,春鲢秋鳜”,这是四季时节,当季最好吃的鱼种。而吃鳜鱼,则有“四两螃蟹一斤鳜”的讲究。也就是说,吃螃蟹要吃四两重的,吃鳜鱼则要吃一斤大小的。再小就吃不到什么肉,再大则有损肉质。当然,喜欢吃那种很小的“石鳜”的人例外,就和吃小龙虾一样,吃石鳜吃的就是味道,而不是为了吃到什么分量,更不指望能吃饱。

所以在市场上,一斤左右重量的鳜鱼,价格反而要比那些体量更大的鳜鱼要高昂,而且越大越卖不上价。于是又有“斤鳜”和“金鳜”的说法。这就和吃老鳖一样,池城吃老鳖的要求,是以大小和一只海碗的碗口差不多为标准,这种体型的老鳖还有个专门的称呼,“马蹄鳖”。

胖子小的时候,时常可以看到野生鳜鱼,而他老妈买的,当然就是最好的“斤鳜”。既然大小只有一斤左右,以胖子的食量,又怎么能吃的爽?哪次不是觉的意犹未尽?于是每次他都要求老妈再多烧一点,可是他老妈都会告诉他一句话,要懂得节制,“少吃多有味,多吃味不周”。好吧,胖子知道这句话其实是老妈的老妈,他外婆说的,所以只能无可奈何的期盼下次再能品尝到清蒸鳜鱼的美味。

至于鱼羹,那就更不得了。反正虽然用到的调料很少,但是制作工艺很复杂,去皮剔骨只是最开始的步骤,而且炖制的时间很漫长,最后做成的鱼羹,吃到嘴里时已经丝毫感受不到鱼肉的质感,只有满满的顺滑和鲜美,充斥着口腔,让人欲罢不能,回味无穷。简单说,就是把鳜鱼最诱人的精华味道全部都提取了出来。无论多少年,胖子只要一回忆起来,都会感觉到唾液腺在疯狂的工作。

只是胖子小时候,他的父母工作繁忙,根本就抽不出时间来做这么费工夫的菜吃。等到后来,胖子长大了,父母退休了,却又找不到合适的原材料了,还是基本吃不上鱼羹。于是退而求其次,清蒸鳜鱼就成了胖子的最爱。

而且,当胖子工作以后,他老妈反而买鳜鱼买的很少了。一个是价格日趋昂贵,再一个就是后来充斥市场的鳜鱼都是养殖的,找不到当年那种野生鳜鱼的鲜美味道了。

不过作为池城的土特产,胖子工作以后还是可以时常吃到鳜鱼,比如婚宴上,这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品,当然那味道就已经不值一提了。

另外,还有一道很出名的徽菜——“臭鳜鱼”,也经常能吃到。这个倒是别有一番风味,但是要吃正宗的味道,还是要到古徽州去。不过说到“臭鳜鱼”,最正宗的做法在古徽州,而最正宗的原材料,则恰好出自池城,要不然按照鳜鱼分布的广泛性,又怎么会说是池城的土特产呢?胖子中学时候学的一句诗词,就有“桃花流水鳜鱼肥”的句子,只不过那里的鳜鱼不是池城的鳜鱼罢了。

自古以来,池城就以出产最美味的鳜鱼而出名,甚至池城的鳜鱼已经特化,有了专有名称,叫“秋浦花鳜”。更相传池城的古名,都是因为五代时期,梁国的昭明太子很喜欢食用秋浦花鳜,因“鱼美水好”,特封其水为“贵池”,后来就成为地名,也就是池城的古名。

诗仙李白就曾经五次游览池城,赏水品鱼,留下了很多传世诗句。特别是宋朝著名诗人杨万里在品尝秋浦花鳜之后,更是留下了“一双白锦跳银刀,玉质黑章大于掌”等千古佳句。

自古以来,鳜鱼都是名贵渔产,要求是要吃新鲜的,不然何谓“河鲜”与“江鲜”?但是两三百年前,徽商崛起。而徽商主要集中在古徽州地区,日益提高的物质享受要求,使得徽商们“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而当时的池城特产秋浦花鳜,于是络绎不绝运往徽州。

但是受到当时的交通方式和山区地形的限制,也不可能骑马坐船,所以基本都是肩挑手提,沿着古道翻山越岭,从池城用扁担挑着两桶鲜活鳜鱼运到徽州。况且又没有保鲜设备,能活着到达徽州的鳜鱼,十不存一,死去的那些都只能抛弃了事,时常让商贩们血本无归。

后来有一人,因为种种原因(传说太多,但是都有这么一个人)而灵机一动,尝试用盐以特殊的手法腌制那些死去的鳜鱼,并用特别的佐料加工,号称“风味鳜鱼”,属于传统的“腌笃鲜”的一种。

这种腌制好的鳜鱼,就是大家俗称的“臭鳜鱼”,广受好评,后来成为徽菜的代表菜品之一。吃起来肉质鲜嫩、醇滑爽口,保持了鳜鱼的本味原汁。而且制法独特,食而得异香。特别是正宗的臭鳜鱼,鱼肉呈现粉红色,而且肉质变为蒜瓣状,用筷子一夹,鱼肉就变成一瓣一瓣的,并且骨肉分离。

这种臭鳜鱼与新鲜鳜鱼不同,就不讲究鳜鱼本身的大小了,大一点的话肉质会更厚,更受欢迎一点。

只可惜胖子钓上来的这条鳜鱼明显超过一斤重了,甚至三四斤都不止。最好的选择是做臭鳜鱼,但是他一没有食盐,而没有木桶。而传统臭鳜鱼的腌制,就必须使用木桶。所以胖子考虑了一番,还是决定做鱼汤。

感冒发烧不能吃鱼虾?现在不是生病已经好了吗?而且鳜鱼营养丰富,正适合恢复阶段补身体。早上的两条杂鱼为什么不吃?那个,这个,管他那么多,杂鱼不吃就是不吃。吃鳜鱼就是吃鳜鱼,需要那么多理由吗?

先把三条鱼都取下来,扔到岸边。然后给鱼钩上挂好蚯蚓。重新把木筏推进水里,驶向水深处。系好藤条后,胖子首先麻利的处理好那条鲶鱼和青混,最后才打起精神,小心的清理着鳜鱼。

为啥要小心?就是千万别让鱼鳍上的刺扎到手上。一旦被扎伤,痛感非常强烈,有的人还会发热,畏寒。因为鳜鱼鱼鳍上的刺是有毒的,虽然不至于像河豚那么致命,但是也是淡水刺毒鱼类中刺痛最严重者之一。

不过有毒归有毒,捕杀鳜鱼,因为它肉质鲜美是其一,鳜鱼的鱼胆也是一味良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鳜鱼终身只吃鲜活鱼虾的原因,所以池城自古就有用鳜鱼的胆或者鸭子的口水来治疗鱼刺卡喉的方法,号称“骨鲠在喉,见胆即消”,或者是“骨梗在喉,遇涎则融”。胖子也不知道真假,但是他确实知道有这么个偏方。还是在他被鱼刺卡过之后,留意到这方面的内容,才逐渐记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