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远古求生
32509900000039

第39章 第16天(下) 烧土制陶

回到山上的宿营地,胖子把乌鱼丢到一旁,还要把鱼线拴好,听说这种鱼在陆地上也可以扭曲滑行,虽然胖子没见过,也不知道真假,不过既然听说有这么回事,那还是保险一点为妙。

拿起昨晚捏制的土坯,两个盘子和两个泥盆,看起来干燥得还好?也没有开裂什么的。感觉上胎体虽然还有点水分,但是也有些硬度了。那么是不是可以烧陶了呢?胖子以前没做过这个,完全没有经验的。曾经在陶艺吧或者瓷塑吧偶尔玩的那两回不算,毕竟那时候有师傅,有转轮,也不用自己烧制,而且制坯的瓷土也是准备好好的。

不管怎么说,实践出真知。行不行,试过才知道不是吗?所以胖子摸摸脑袋,决定开始动手烧了。反正泥巴柴草到处都是,真烧坏了大不了从头再来。那么现在问题又来了,怎么烧才好呢?

烧造陶瓷器具的窑口有很多种,不说平时的知识积累吧,就仅仅只算胖子在起点看过的那么多穿越文,在文字层面上也知道个七七八八了。何况现代瓷都与池城下辖的东县距离并不远,胖子也曾去那里出差游玩过,瓷器博物馆也逛过两回了。

从最简单的横穴窑,到竖穴窑,馒头窑等,胖子都见过模型和剖面介绍,原理很简单。大规模的龙窑、阶级窑也并不复杂。现代的那些倒焰窑、隧道窑,乃至电窑炉、燃气燃油窑炉也不是没有参观过。

可是胖子也只限于知道而已,动手经验为零。就算现代时候去陶艺吧等地方玩过两次,但是首先,那里的原材料是准备好的,然后做的过程中有师傅手把手的教,尽管一直到最后胖子都没搞定转轮,还是别人帮忙。不然这次他也不会选择用泥条慢慢盘筑陶器了。最后做好送去烧了,他也不用管,有专门的人员收集好之后集体去烧,他只要等着最后去拿成品而已。

所以这次自己动手烧陶,还是让胖子有点抓瞎。最后想来想去,他也不去挖窑了,直接用最简单最原始的办法,平地堆烧。这个也是胖子在电视上看见过的。

还是央视的节目,好几年前了,说的是西南边境,不记得是哪个省了,不是滇省就是云省,那里还保留着原始的手工技艺。当地人用的是慢轮,要用脚来控制旋转的。做好之后,直接堆在空地上,用稻草泥巴等烧制成型。胖子思前想后,觉得就这个节目中介绍过的方法最简单。

而且胖子在手机微信上也曾经看过一个视频,说的是一个国外小哥在树林里自己做房子,烧瓷器的经过,看上去好简单。不过胖子觉得按他的烧法,应该只能烧出陶器啊,瓷器的温度估计是达不到的。

然后的难点就在于找陶土,可是其实这个也并不难的。按照书面的解释,陶土是指含有铁质而带黄褐色、灰白色、红紫色等色调,具有良好可塑性的粘土。

但事实上胖子却曾听人说过,要是烧制土陶,基本上只要细腻一点,没有太多杂质,有点黏性的粘土都是可以做陶土的。而池城本身就有七星墩古文化遗址,其中也包括有古窑址,所以自古就有烧窑活动,没道理距离遗址不远的齐山这里就没有合适的土质。

所以昨晚他在湖岸边找了一会儿,就在一个水岸坡地上找到了合适的粘土。毕竟不是烧制瓷器,那个就要高岭土了。当然,池城也有高岭土出产的,就是质量不是太好,距离齐山也有点远就是了。

幸好胖子之前做了十年的监理了,作为一名优秀的监理工程师,地质勘探学也是必须要掌握的学科之一,尽管学的并不是特别深入,但是相对来说,辨认土质就是小儿科了。

既然已经找到陶土并且完成了制坯工作,那就开始准备烧了吧。首先去收集枯草树枝。因为电视上看的是烧制材料是稻草,所以胖子这次多捡拾了一点枯草之类的,实在找不到了,就用多一些的细枝代替。

准备了半个多小时,感觉差不多了,胖子把收集到的材料都放到水岸边的湖滩上,因为他记得需要湿泥,直接在岸边烧制,无疑要更方便一些。

然后小心的把泥坯都搬过来。先用树枝草叶什么的在地上铺一层,将泥坯都放上去。坯胎都放好了,把稍粗一些的树枝在泥坯之间交叉放好,也可以稳固器具。最后就把收集来的枯草树枝一股脑全部堆上去,将泥坯完全盖住。

枯草什么的都堆好了,把坯胎们都盖严实了,并且盖了厚厚的一层,胖子这才到岸边,一捧一捧的将湿润的湖泥挖出来,然后盖到草堆上去,大致抹平。这样一直到最后,就是用湿泥把整个草堆都封闭起来,只在顶上留了几个出烟口。

最后从出烟口和草堆底部边角处,把枯枝干草点燃,见火焰烧到内部了,接着把除了出烟口外所有的冒烟的地方都堵上。然后?然后就没有了,等着吧。这就是平地堆烧了,简单吧?

听说还有更简单的,都不用抹湿泥,直接用柴火架上去烧,好像是叫“柴烧”来着,但是胖子没有亲眼见过,所以就用这种在电视上看过的方法来试制。等以后有了空闲,可以试试看用所谓的“柴烧”是不是会更简单更方便。

看着出烟口上烟雾缭绕,胖子出了一会神。然后想起来,自己是不是应该回去水池那里取水了呢?

因为按照这个方法烧陶,不用中间添加柴火,只要等没有烟雾了,然后自然冷却就可以,所以基本不用去管它。

好吧,现在是在水岸湖滩上堆烧的,周边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也不用担心会引起火灾之类的,可以放心离开了。

拿起手杖,胖子又一次郁闷的往水池那里赶去。好吧,这是最后一次了,等水盆烧好了,明天开始就再不用这么来回往返,只为了这么一点饮用水。

一路无话,胖子跑去水池那里装水,再次赶回来又是日头偏西,夕阳晚照的光景。

堆烧的草堆已经没什么烟雾冒出来,但是试探着摸了一下外表,还没摸上去就已经被热度逼开手,还好没有直接按上去,不然估计手掌就该熟了,胖子心有余悸的对手上吹着气。

那行,就等明天早上再看成果。只是现在又没事可干了,要不弄点吃的打发时间?

对了,那只老鳖,脱水这么长时间,还没挂把?胖子走到旁边,顺着绳子把老鳖拎起来看看。还好,还在动弹,可是已经没什么力气,感觉有点奄奄一息的意思。

胖子把老鳖拿到火堆旁,重新开始生火,下午去取水之前已经把火堆熄灭了,就怕引起森林火灾,这个事情千万不能大意的。

生好火堆,看着火焰腾起,胖子站起身,掏出生存刀,左手拎着鱼线把老鳖提溜过来,然后把它翻个身,肚皮朝上。这时候老鳖要伸着脖子好重新翻过来,胖子趁机左手一拉鱼线,拽长老鳖的颈子,右手抓住机会就是一刀划过去,切掉了鳖头,然后取出鱼线和直钩。

不用控血了,也懒得再去洗,直接把老鳖整个扔进火堆里去,这样正好去掉体表的硬皮。

其实胖子也是知道怎么处理老鳖这种食材的,谁让他奶奶是扬州人?然后厨艺又很好。胖子很小就见过奶奶处理老鳖、乌龟、河豚、螃蟹之类,当时池城本地人都是不吃或者很少吃这些东西的。

比如宰杀清理老鳖,要先用一根筷子在老鳖头前逗引,等老鳖一口咬住了,就顺势把筷子一拽,拉出鳖头,一刀剁下去,然后控血。因为老鳖有个特性,咬住了东西就不撒口,所以这样可以把它头颈弄出来,当然也要当心别被它咬了。

等鳖血放的差不多了,放盆里,用开水烫,过一会儿就可以刮去体表的那层硬皮。接下来是用菜刀从鳖尾处划开(也可以顺着腹甲中间的十字形缝隙剪开,现代饭店很多都这么弄),揭下背甲,背甲内部也有一层黑色的物质,要全部刮掉,那也很腥。把老鳖内脏全扔了,有的比较肥一点的鳖,在四肢的腋窝处还会各有一团黄橙橙的油脂,那个也要扔掉,最腥的就是这个。全部清理完就可以做菜了。可以红烧,也可以炖汤。

胖子现在懒得那么精细的处理老鳖,心思都在陶器那里呢。就这么着烧吧,熟了直接开吃,腥一点就腥一点,现在哪还在乎那个啊。

“好吧,确实不应该偷懒的。”胖子有点后悔,几乎要吐掉嘴里的老鳖肉,腥味真的很重啊,亏他吃之前还把内脏都去掉了。就这样也还是够呛啊,因为没有先进行清理,腥味已经渗透进了肉里,也就鳖裙还能吃的下,但是也烧焦了大半。

可惜了这么大的老鳖了,胖子皱着眉头,一点点强迫自己吃下去。大约是今天不太饿?所以都开始挑食了?这可不行啊,还是要吃完。最后他还留下了老鳖腹甲上那两个“L”型的一头尖的弯骨,因为可以做牙签用,这是胖子跟他爹学的。

好吧,这次的晚餐吃的一点都不爽。饭后,胖子迫不及待的刷了牙,还刷了两次。这才打着饱嗝做睡前运动,再次练习了一遍拳法。今天就这样吧,明早,要记得去查看那几个陶盆陶盘烧的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