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响孩子一生的外国艺术名作
3238500000059

第59章 伊拉斯谟像/德国 贺尔拜因

《伊拉斯谟像》木板油画。42厘米×32厘米。创作于1523年—1524年。现藏法国巴黎罗浮宫博物馆。

贺尔拜因(1497—1543),德国宗教改革运动时期肖像画家、版画家。生于德国奥格斯堡,父亲老贺尔拜因也是一位画家。贺尔拜因天资聪敏,自幼就在父亲的画坊中接受良好的职业训练,不仅学到了德国画家擅长的线条素描技法,更继承了父亲那种对事物观察入微的能力和倾向于人文主义的思想观念。在十四岁的时候,贺尔拜因就已经是一位能够独当一面的画师了。

1514年,贺尔拜因前往瑞士的巴塞尔,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巴塞尔当时已是新兴印刷业和人文主义学术的一大中心,贺尔拜因不仅和当地市民、出版商等交谊甚笃,还结识了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伊拉斯谟,接受了新思想的熏陶,画艺也更有长进。后来经伊拉斯谟的引荐,贺尔拜因结识了英国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乌托邦》的作者托马斯·莫尔,并进而得到了英王亨利八世的赏识,成为了英国王室的宫廷画家。

贺尔拜因洞察人物的个性,力求精确、毫不虚饰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因而在他的作品中创造了他同时代人的经过综合的极其典型的形象。他一生勤于创作,肖像画、宗教画与版画作品都很丰富,艺术风格以精细绵密、清逸淡雅见长,在写实传真力求形似这一点上极富成就。他的主要作品还有《德国商人吉兹像》《大使像》《亨利八世》《死神之舞》等。

《伊拉斯谟像》是贺尔拜因为尼德兰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愚人颂》的作者伊拉斯谟所画的肖像画。1523年至1524年,贺尔拜因先后为伊拉斯谟画了三幅肖像,其中最杰出的就是这一幅经过他长期观察最后选定的,侧身而坐、垂目凝神姿态的画像。

在画面上,画家以极其简洁的艺术语言、高度写实的手法,描绘出了身穿黑袍、头戴黑帽,正低垂着双目,集中精力写作的伊拉斯谟形象。他那高挑的眉毛、紧闭的嘴角,似乎仍然隐隐透出几许尖酸刻薄的揶揄和嘲讽;挺而直的鼻子,体现了他刚正不阿的性格;那伏案疾书的双手,正将深刻的思想和无数鞭挞时世陋习的警句倾泻出来。

创作者有意把背景和所有的次要部分处理成大块暗色:背景是依稀可辨的暗赭色壁纸和暗花挂毡;人物衣帽是整块的黑色。由于这样的处理,全部的光线都集中在伊拉斯谟的面部和双手,突出地烘托出了这位人文主义思想巨人坚定的性格特征,也暗示了黑暗反动势力的强大和顽固。

我们还可以发现伊拉斯谟左手上的那枚宝石戒指在画家细致入微的刻画下,也具有了象征人格的闪光和持久名誉的意味。

伊拉斯谟既是贺尔拜因思想上的老师,也是他事业上的指导者。贺尔拜因长期为伊拉斯谟写生作画,所以他笔下的这位学界泰斗令人觉得可亲可敬,完美地塑造了体现这位学者的性格和思想的艺术形象。在这极富表现力的姿态上,他对面部皮肤、脸部以及写字的手的刻画又力求细致,近乎科学性的精密,但笔调与设色又着重柔和,衣帽与背景挂毡的色调配合极佳,从而使此画真而不俗,全而不杂,成为西方最著名的肖像画之一。

在当时的欧洲,没有一个画家能像贺尔拜因这样以如此的深度通过艺术形式反映出伟大的人文主义学者的全部内在精神。就连伊拉斯谟都高度评价这一幅作品,他认为不仅外貌逼真,而且出色地刻画出了他的内在精神和性格特征。这幅作品奠定了贺尔拜因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第一流肖像画大师的地位。

尽量画完,我在准确地构绘我的高贵的先生那活生生面容上决未让步,自然在二十六年中所创造的东西由我用艺术的劳动铭记于肺腑。

见仁见智

他的素描没有佛罗伦萨派的温婉,他的色彩没有威尼斯画派的艳媚,但是在他的线条和色彩中,有一种在任何别的画家那里也许找不到的力量、庄严的和内在的意义。

(罗丹)

在世界美术史上,贺尔拜因主要是作为生动的写实的肖像画的创始者出现的,他创作的许多画像(特别是铅笔画)都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优秀的现实主义美术作品。

在当时的欧洲的传统中,存在着两类肖像画:一类是在凡·艾克笔下达到了完美的佛兰德斯肖像画,它用一种精细的写实主义,十分耐心认真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另一类是意大利肖像画,它通常寻求把面容理想化,通过线条和体积的几何化直到在它上面发现所包含的普遍的人的特征为止。在16世纪德国绘画中,尤其是在贺尔拜因的绘画中,两种倾向结合在一起了。

贺尔拜因艺术的神奇,就是接替了写实主义的美学转换,就是对造型对应物的发现,这使他能在不对现实撒谎的情况下,把它变为第二现实。第一现实的所有意义重大的特征都重新出现在这个第二现实上,但却是用这样一种语言传达的,即完全尊重相似性时,肖像仍具有一种超越模特儿形象的存在。在这之外,它还意味着从欧洲文艺复兴的巨大危机中产生出的这个世界从未见过的所有偶像崇拜、财富和权力的那些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