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灵异荒岭惊魂
32001600000035

第35章 野人之死

山林里出现了野人的消息很快汇报到了上级那里,可是上级对这种很普通的谋杀案并不感兴趣,他命令小镇的警方全力打击教会,因为现在只有教会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其他的案子甚至都不用管。

这种做法令小镇警方很不满,不管怎么说,野人身上已经背了两条人命了。于是警方决定分工,约翰及其办事处的探员继续追查教会,保罗及其小镇附近的警员开始抓捕野人,毕竟野人做的两起案子都是在小镇发生的,是保罗份内的事。

保罗在山下的医学院找到了一个心理学教授,名叫辛洛斯,是一个很古怪的老头,头发花白,撇向两侧,衣着复古。保罗请他来分析野人的性格特征。保罗简单介绍了那两起案件后,辛洛斯开始分析,“对于一个长期与人类社会隔绝的一个野生人类来说,他会比常人更加具有暴力性,因为野外比人类居住地危险的多。但是能使他有预谋地杀人的动机,很明显就是那些人的存在威胁到他了。”

“黛丽丝用摄影机拍照的过程可能会让野人以为她想开枪,因为远处的镜头很有可能被当成瞄准镜。”保罗说,“可是我想不明白在家里老实待着的皮特怎么威胁到这个野人了?”

“你说那个野人在边境线附近活动,而边境线对面是教会国,可是以教会的思想根本不可能容忍野人这种人存在于世上,也就是说这个野人每时每刻都有被教徒们捕杀的危险,这种情况下,他会把任何一个人都视为威胁。至于他为什么杀皮特,我还得先了解一下皮特是什么人。”辛洛斯解释说。

辛洛斯来到了皮特生前的住处,见到了皮特的遗孀,据她交代,“当晚,皮特预测到小镇可能会实行宵禁,所以心情很不好,就在家里喝得烂醉,半夜也不睡觉,然后打开窗户冲着在边境线巡逻的警员大吼。吼着吼着,野人就来了,他用一只手抓住皮特的衣领,把他拖出窗外,用斧头劈了好多下,然后就跑了。”

辛洛斯听到这里后初步推断,“野人可能是来这偷东西的,皮特的吼声让野人以为他想给警方告密,野人以为皮特已经知道他来了,所以就为了灭口而杀了皮特。后来野人就不敢再来小镇了,可是黛丽丝在树林里的摄影行为让野人以为人类不会轻易放过他,所以他才杀了黛丽丝,并且以后会继续与人类为敌。”

辛洛斯为了把野人引出来,他带着几名警员来到树林,在一片空地上放了一只死了的野鸡,等着野人上钩。等了许久,也不见野人的身影,可就在这时,令人震惊的一幕发生了,几名教徒走过来拿走了那只野鸡。为了避免伤亡,警方按兵不动,避免了冲突,况且他们的执法权在境外是没用的。

过了几日,教会在新闻上公布了一个处决野人的视频,这也早在警方的预料之内,因为野人没有赶在教徒拿走野鸡之前出现,就说明野人很可能已经被教会控制住了。视频中的野人被绑在地上,一辆马车的车轮来回压过他的身体,每碾压一次,都伴随着一声惨叫和旁边教徒们的阵阵欢呼。车轮一共在野人的身上碾压了几十次,直至野人全身血肉模糊,尸骨无存。野人是本镇第36个死亡的人。

庆幸的是教会只抓住了野人,却没抓住他养的那头熊。那头体重上千磅的熊在主人被抓走后悲愤交加,它把仇恨的目光对准了小镇。一日夜里,一头大熊单刀直入越过了边境线,来到了小镇的某处居民区,巡警立刻用枪朝它射击。这头熊四处逃窜,毁坏了不少农作物,但是在中了几枪后,它的行动变得缓慢了,毛发被鲜血染红,警方持续射击,最终用了数百发子弹才让它倒地身亡。

次日,证物保管处的人来把这头熊的尸体运走,在搬运过程中发现了它的背上被刻了几个字“走向胜利”,这几个字是教会的口号,引起了警方的高度重视。约翰分析,“教会本来应该抓住它了,但是没杀它,而是给它刻了几个字,然后它就冲向我们,但是以熊的智商是没有思想的,至少它不会被教会洗脑。”

为了弄清楚为什么熊会把小镇作为报复的目标,警方询问了一些动物学家,他们给出的解释是,“熊的视力很差,它根本看不清哪边是教会,哪边是小镇。”

野人一案告一段落之后,加百利又传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教会用马车碾压野人的行为在书上根本就没有。”

“你确定这本书上有关于教会的全部记载?”约翰问加百利。

“自教会诞生以来,这本书就已经存在了,流传至今。”加百利很肯定地说,“据观察,教会每一次杀人都是基于信仰的缘故。从第一次的卡洛一案的水中之血,到后来的绑架案的洗涤仪式和罗伯特一案的天使之翼,都是为了侍奉某些神话故事里的人物。可是这一次的车轮碾压根本就不像是仪式,倒更像是教徒们取乐的一种方式。”

辛洛斯推开门走了进来,他听到加百利的话后,说道,“看来教会的那些信仰已经管不住这些教徒了,如果他们不遵守教规而恣意妄为的话,他们离粉碎自己的信仰也就不远了。”

警方为了彻底瓦解教会的迂腐思想,利用媒体对教会进行猛烈地抨击,发动了心理攻势。他们明确指出教徒们用车轮碾压野人的行为纯属娱乐,绝非信仰所致。

然而一些暗中支持教会的人则给出了另一种说法,他们认为车轮刑属于教会文化中的一种惩戒方式,并非娱乐。而这些内容是加百利的书上所没有的,于是加百利准备接近这个说法的始作俑者,试图进一步挖出本国潜在的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