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事途:一个优秀公务员的成长手记
3186400000002

第2章 过关斩将,化茧成蝶的美丽(1)

一、不是贪图安逸,人生要飘逸

迷茫的时候一定要静下心来认清方向,方向对了才能走向远方。一个人总会有迷茫的时候,你矛盾的时候不要自暴自弃、自甘沉沦,而是要静下心来思考,我们为什么会失败,他们为什么成功?成功对于一个人或许并不重要,但不成功一定会影响你的心情。

大雪封路,坐了六天的车后回到家里,那场雪还没完全融化。

我站在小孩子在屋前堆的雪人旁边笑笑哈哈。看着这一切,我会想起小时候的无忧无虑、自在快活,可是,我大学毕业了,什么都没有。

坐在火炉边,火苗映在父母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显得他们更加苍老。母亲当年青春漂亮的脸,被岁月磨砺成了一条条深浅不一的沟壑;父亲满头黑发被不停冒出的银丝占据了半壁江山。

当我拿出积攒了大半年的两千元钱给他们时,他们说我在外面不容易,留着钱将来讨老婆用。推了又推,当时差点将钱掉在柴灰里。我的心很酸,眼泪在眼眶里不停打转,我强忍着没有掉下来,我害怕让他们看到我脆弱的心灵。

隔壁的二虎见我回了家,喊我出去打牌。二虎是我从小学到初中的同学。几年不见,他原本平平的肚皮鼓胀得像个皮球,脑门亮堂得闪闪发光,左手无名指上硕大的戒指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脖子上那条几十克的金项链仿佛要把原本就粗短的脖子拉出一条条沟来。

二虎初中上课时喜欢讲小话,经常被老师批评,还跟老师吵了几架。学校一定要开除他,在父母向老师苦苦求情后,他在学生大会上作了检讨才勉强读完初中。那时,我却是一个优秀学生,课堂上老师经常表扬我。我们时常在一起玩,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又像是太极的阴阳面,我的老师和父母总会警告我不要被他带坏。

上了高中后,我们联系渐少。他去城里打工,后来包了几台渣土车搞运输,运输线一铺开,赚了钱,成了城里有房有车一族。一时,大家都说我读了书,工作都找不到,用土得掉渣的话说我“没卵用”。而二虎没上学,照样能发财,大家一齐将羡慕的目光投向他。生活真有意思,我们又成了两面,只是我到了阴暗面。

1.“远大抱负”催生“自投罗网”

二虎喊我打牌,我不敢去。我给了父母钱后,身上也就几百元了,我担心万一输了,这个春节我就天天只能闷坐在火炉边,哪里都去不了。

二虎小时候就跟我玩过牌,他知道我精通牌艺,我拒绝不了,只好说:“我身体不太舒服,可能是感冒了。”

后来,我在邻居家看他们打牌,一扎一扎的钱在桌面上飞,我感觉那不是钱,那是一页一页纸,我心里很羡慕,可是我不能上桌,我的手放在口袋里,死死地压着那几张钞票,我担心它飞了。

事实上,我所有的钱都不够他们一手牌,我只好悻悻地离开,回到家里睡大觉。睡眠,很多时候会让我忘记痛苦。

可是,我突然睡不着,我在想我为什么活得没他们滋润?是不是我不够努力?我总是去寻找以前的一些记忆,可是,以前在学校里的辉煌都成了过去。

进入社会,我成了一个失败者,我在思考失败的原因,本来我应该比他们活得更好。

人一旦受点刺激,要么沉沦,要么奋发。这时候,我想我不应该失去希望,但是,如果我去经商,第一桶金在哪里?

二虎问我来年有何打算,我苦笑一声,见我这个样子,他冷笑着走了。那声冷笑让我彻底知道有一种眼神,叫做蔑视。

这种蔑视真的刺激了我,回想年底回家的经历,我又倒头睡了几天。那个新年,我看到的不是大家的笑容,而是对我的嘲笑。

人要是活得不滋润,总是会感觉别人每一个眼神都带着刺,我看到刺口上的血,我在孤独中自我品尝。

这天,太阳终于出来了,我去铲家门口的雪,那个警察的形象突然定格在我的脑海中,我要是成为一名警察呢?

我在心里反反复复想着,是的,我上了这么多年学,不像二虎一样能发财,但我可以进入一个稳定的职场。当上警察,那么就能稀释我的这种自卑,会让我更自信。

我需要这种身份让我的人生变得飘逸,至少我要超过二虎。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没一点政治觉悟,这就是我的“远大抱负”。

2.欣喜若狂时给自己泼瓢凉水

母亲问我过完年是否还去打工,我说:“不去了,我在家种田。”

没有人理解我,众人议论纷纷,都说父母不应该送我上学。其实,我已经作出了一个决定——报考公务员。

一边在家种田,一边看书,这样,我就有足够的时间来攻克那些考试内容。我跑到书市,将那仅有的几百元钱买了考试用书,有时间就盯着书看。我知道公务员考试的申论会要考很多时政问题,于是,我基本上隔一周就要去网吧浏览新闻,将中央的政策和领导人的讲话从头到尾细细研读几遍。

为了将申论写好,我就去看官方网站的文件,一条一条概括,并且用笔记本记下来逐条分析解读。

父亲见我这样,没吭一声,每次看我,我从他的眼神中读懂了他的无奈。

过完节我就和他扛着锄头去了田里。空闲时间,父亲见我还在看书,只会说一声:“儿子,书读多了,也不一定适合生存。”

他这样说我当然能理解,我没有回答,一个没有成绩的人永远不需要解释,解释就是掩饰。

春节过后,村里的人都去城里打工了,我的存在也逐渐不再有人谈及,但我总感觉有人在背后说我什么,或者只是我的一种心理阴影。于是,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在家里,我都变得少言寡语,他们看来,我成了一个十足的书呆子。

那段时间,我白天闷头做事,晚上静心看书,完全不顾他们怎么看我。他们理解不了一个大学生回家种田的事实。

到了三四月份,全省公务员考试正式报名,我跑到镇上的网吧报名,看那一排职位,每个职位的招录人员大部分只有一两个,我感到压力太大,最后,我决定报考监狱局一个职位,招五个人,我想,招的人多,机会也会大一点,不一定非要去挤交警那个职位。

接下来,我当然还是看书,然后去省里参加考试。我当时想,干脆填报大机关,会有更大的发展平台。

考试前一天,我去了省城,看了一下考场,熟悉了环境,第二天参加考试,人多得吓我一跳,我知道自己有备而来,大家都一样,所以答题时我特别小心。这是我上学以来特别认真对待的一次,跟当年参加高考一样。考试完后,我长长舒了一口气。

等待公布笔试成绩,心里总有点不安,但不安之后却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我笔试成绩排第一名。上学期间,我的成绩每次都是全班第一,这并不奇怪,可是,这次第一,我兴奋得几晚没睡。

可是,接下来会有面试这道关,该怎么闯过,我的心里很没底。我告诉自己不能高兴太早,笔试只是第一关,面试很重要,我当即就给自己浇了一盆冷水保持清醒,我要让自己一步一步走进公务员那道心中向往的门里去。

3.远观和近望,体会活着的意义

这次笔试,我并没有告诉父母,去之前我只说去省城见个朋友。所以,他们根本不知道我这半年在干什么,他们真担心我会在家做一辈子农民。我笑着说:“当农民没什么不好,政府还有补贴。”

想自己比起城市里的“啃老族”还是要强多了,说实话,我对自己这种自食其力感到很欣慰。

通知我面试的时候,我正在田里锄草。我特意理了发,弄了一套西装,笔笔正正地走向面试官,我始终微笑着,他们用清澈的眼睛看着我。

为了面试,我学习了很多面试技巧。每天对着镜子练习,从每一个面部表情到每一个行为动作,我反复练习,每个问题我都逻辑性极强地概括,然后阐述,我甚至将回答问题的语气和声音都控制好,既要让考官听得清楚,又不至于声音过大。

这次,我知道我不能失败了。要不,我这一年时间又浪费了。

我谨慎而又轻松地面对考官,完全充满着自信。除了一个地方重复了两遍之外,我觉得我的回答是令人满意的,最后,我的面试成绩排第五,这样,我的综合成绩排到了第三名,按照从高分到低分,我应该被录用了。可我还是很不放心,每天去网吧浏览一次录用信息。

政审我没有担心,因为我家祖辈三代都是农民,新中国成立前我爷爷还是长工,这算是“根正苗红”。我的身体也很好,体检的时候也没发现什么毛病。经过了这一轮一轮事项之后,我就等着去上班了。

当时,一个姓周的处长告诉我,我要分配到监狱局下属离省城很远的农场。我在高兴之余又增添了一份失望,满心希望这一次考试让我飞黄腾达,没想到又要给我泼一盆冷水。

然而,我还是感到很庆幸,终于可以走进公务员队伍,我感到我不再是那个站在门外的看客了。

我一样可以生活得滋润,我心里很激动。

我将这个事情告诉了父母,父母疑惑地看着我,他们不相信,不相信一个农民在一年里就成了公务员,当了警察。这个消息来得突然,仿佛就在一夜之间,而我自己清楚,这一年的奋斗里,我有多少心酸。

这次,我证明给自己看了,知道我要的就是这个意义。

二、“强势思维”和“弱势心理”如何调控

入职者面临着很多困惑,没进入那个圈子总以为自己可以一展身手,可进去后发现每天周而复始、平淡无奇。但是,面对这种乏味要有积极的心态,只有积极的心态才会让自己走得更远,更容易接近目标。

1.立足职业,就是发展事业

上班了,我的事让山村沸腾了。

从我考上大学开始,在我们那个山村,我经历了几次冷遇和热捧。我考上大学,他们说我是山村的第一个大学生,很荣耀;我毕业后没工作,成了一个失业者,他们冷眼相看;我考上了公务员,大家一齐交口称赞,我一时无法接受这种冷热交加,想起“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我突然想起范进中举后为什么会突然疯了,我也疯了一般。

我被分配到监狱局下面一个监狱农场去了。从省城出发,我坐了一上午汽车,等我下车的时候,我傻眼了,四面茫茫水域,围堰里就是一片农场,里面竖起了几垛高墙,那就是监区大院,每个大院是一个监区,我被再一次分配到最角落的一个监区。

围墙后面是湖水,一浪一浪拍过来。风从湖面上刮过来,特别冷,当时我有种很不好的感觉,那就是自己从农村的这个角落挪到了另一个角落,我觉得这不是我的久留之地,心情跌到了谷底。

尽管有一种很不好的感觉,但我尽量压抑着自己的情绪。第一天被安排到门卫值班。我读了那么多年书最后就是到门卫值班,我心里想不通,可领导是这样安排的,我也没多说话。

首先我看了一个晚上的门卫值班制度,第二天,我就正儿八经地上班了。

整个门卫值班四个人,三班倒,那三位都是老同志,天天谈论退休或是议论单位的是是非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