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俞敏洪的人生江湖
3185600000023

第23章 俞敏洪的团队管理:减少纷争,兼容并包(4)

新东方就是因为有像孙悟空这样的优秀下属时刻鞭策着俞敏洪,才使得他拥有如今的伟大企业。在新东方最初的创业成员中,可以说个个都是“孙悟空”,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才华,而且个性独立。俞敏洪选择这帮牛人作为创业伙伴,并一起做成了大事,已经算是成就了一个传奇。同时也可以从这一点看出,俞敏洪算是一个成功的创业团队领导者。他了解在新东方里的员工中多是性情中人,他们从来不掩饰自己的情绪,也不愿迎合别人的想法,打交道都是直来直去,有话直说,从而使新东方形成了一种批判和宽容相结合的文化氛围。批判使新东方人敢于互相指责,纠正错误;宽容使新东方人在批判之后能够互相谅解,互相合作。这让俞敏洪在这帮优秀的下属的鞭策下成为成功的企业家,从而也达到彼此成长的效果。

以共同利益追求兄弟情谊

新东方副总裁徐小平曾说过,“不以兄弟情谊追求共同利益,而以共同利益追求兄弟情谊”。在新东方刚确立起来的时候,整个团队就像是没有开始揉的面粉,一拍就散开了。但是经过不断地往里面加水,并加以揉搓,面粉就会从开始的一拍就散慢慢地成为面团,这时你再去拍它就不会散开,而且会越揉越黏,直到最后揉成一个团,再也分不开。当然,如果你想让一拍就散的面粉成为柔韧无比的面团,就需要在里面加入“人情”和“利益”。

而对于新东方的今天来说,新东方的成功与它当初拥有一支明星级的团队有着非常大的关系。要知道从当时的市场来看,可以说英语培训遍地都是,但很少有能够超越新东方的。不仅是在当时,即使是后来于1999年成立的戴尔国际英语,还有2000年进入中国市场的华尔街英语,都没能与新东方平分秋色。倘若它们想要分得中国英语培训市场的一杯羹,就必须从细分市场入手。譬如,华尔街英语主要面对高端客户,课程要价很高,属于一种小范围培训。所以说,新东方是国内名副其实的“霸主”。而能开拓这一局面就不能不归功于新东方的一批明星老师。毕竟,对于英语培训机构来说,主要的竞争力就是师资,一旦没有了优秀的老师,那么培训机构就没有了生源,就连生存都会在瞬间成为问题。而这一点,俞敏洪的心里也十分清楚。

通过阅读《三国演义》,俞敏洪就开始反复琢磨为什么曹操和刘备会成为天下枭雄?是因为自身的无限潜能?还是别的?要知道,曹操也不过只是一个普通士兵,一个芝麻绿豆的小官;而刘备纯粹就是一个乡下人,然而最后他们都各霸一方天下。倘若没有曹操,刘备一定能夺得天下;倘若没有刘备,曹操也一定能夺得天下。正是因为有了刘备,这天下才被分为三份。俞敏洪这样分析说:“曹操手下有一大帮伟大的人物,他本身就很伟大;刘备手下也有一大帮伟大的人物,刘备也很伟大。为什么曹操对关公那么好,他还要过五关斩六将,非到刘备那儿去?曹操手下的人,不管刘备怎么拉拢,也不到刘备手下去?这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人才争夺战。就是抢人才,人才就是一切。”

通过研究曹操和刘备为什么能称霸一方的问题,俞敏洪发现,他们之所以能够得天下的主要原因在于:刘备比较偏重人情,喜欢用人情来拉拢人。他总是会这样说:“你们都是我兄弟,打天下就是一起的,就是兄弟,结拜。”而曹操比较重利益,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他从没跟任何人结拜过兄弟,是一个一直用利益操控别人的人,当然也是有人情的。虽然曹操有智慧,有思想,有人品,但是他更多用的是利益和规矩。

俞敏洪刚开始创立新东方时,请朋友们回来与他共同创业之后,也是每人分一个领域,自己赚钱自己花,所以也就没有了利益上的冲突,人情与利益兼顾。他也曾这样说:“我发现,企业要干好,少不了三大块儿,一是利益,二是权力,三是人情。但是,当时我是个体户,我只要抓住两点,利益和人情,权力不用说,就在我手中,用好了就伟大,用不好就拉倒。”

同时他也认为:比较好的朋友一旦介入了利益纠纷中,那么朋友就玩完了。所以他们从国外回来以后呢,俞敏洪就选择了个人承包制,让每个人都承包一块,个人干个人的,都在新东方这个屋底下面,一起干。也就是这样干了几年,大家都觉得干得挺不错的。

但是好景不长,虽然在新东方原来的诸侯割据式的体制框架下,团队成员的利益界定非常清楚,但是当事业的不断发展变化使得原有利益格局打破后,重新进行公司化改造,个人的利益面临重新分配。俞敏洪表示:“任何人面对利益变动,都会有心态上的失衡。比如有些部门,原来的地盘没了,新的地盘也没分到,感觉上落空;外面的管理人员引进来,下面的人员成长起来,"老人"地位削弱等。这种情况下,很多人感觉什么也得不到了,就会做出很极端的事情来,比如会让你也什么都得不到。”

俞敏洪早期管理的新东方,总是在利益和兄弟情谊之间找平衡点,俞敏洪也曾似乎找到了平衡点。他说:“我发现,利益放在第一位,假如我给你的利益超过了别的地方给你的利益,那么,你留下来干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因为,我当时意识到,只要我手下有老师就什么都行。第二,在给你利益的情况下,我再给你人情,你就会很舒服,你就不会到别的地方去了。当时,我的人情比较低级,就是请老师吃饭,喝酒,出去玩儿。我们是哥们儿,我们是兄弟。我当时就是在这种浅层次上,用利益和人情调整关系的。”

俞敏洪还说:“当时还没有走到调整王强、徐小平这类人物深层次利益关系上去。因为,俞敏洪认为,他们绝对是志同道合的人,思想境界是差不多的,对未来的追求也是差不多的,肯定会有利益冲突,肯定利益放在第一位,但是可以在思想的层面谈利益了。”

同时也因为过去浓厚的友情关系,使王强和徐小平从来不把俞敏洪当作是上下级,他们甚至都自以为自己是俞敏洪的上级,在管理上不能令行禁止。这也就让后来来到新东方的教师养成了同样的习惯。

直到新东方经历了股份改造引发的高层危机之后,俞敏洪不得不处理与合作伙伴这种层面上的利益关系,他必须去解这个结。此时的俞敏洪才意识到,新东方在这个时候是需要有一个新的组织结构出现的,只有让所有的人各归其位,新东方才能把每个人的特长发挥到极致。俞敏洪这样说:“在友情为基础的结构里,你不能下命令、不能指挥,只能通过友情来权衡利益和权力,很可能形成一个矛盾圈和是非圈。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如果没有良好的组织结构和利益分配机制,新东方很可能做不下去。”

2002年俞敏洪在接受采访时说:“新东方利益的重新分配,最后的那个结,就在徐小平身上,徐小平只是一个代表(2001年11月俞敏洪请小股东投票表决,是支持徐小平还是支持自己)。这个结不解,新东方就走不动了。最后大家作出抉择,徐小平离开董事会。”后来,俞敏洪还总结说:“友情上注意分寸,保留一份关心与交流,不要过于求助于友情,让友情卷到痛苦与矛盾中来。然而,我个性太注重友情,太注重别人的感觉,我这个性看上去是宽容,过分了就是纵容的感觉。但是我没有办法,改不了,以至于新东方的管理结构没法建立,因为管理结构最重要的就是令行禁止,说一不二,我做不到。”

俞敏洪坦言:“在新东方,骨干们很容易越过规矩谈感情。我一个人做事通常能够雷厉风行,但与一帮人做事时,要顾及这个人的面子,那个人的面子,就变得相对软弱。有些时候都是各打五十大板,你这样做也对,这样做也错,通常会使他们不知我最终的态度。在利益分配时,总想保护每个人的利益,总想给每个人特别恰当的位置。”经过岁月的冲刷,俞敏洪在很多次急速扩张带来的利益、亲情、友谊的冲突时,他都会开着那辆属于他自己的红色大发狂奔,这也着实吓坏了身边的王强。

后来,在新东方做大之后,其内部的管理也变得十分复杂,俞敏洪也就借着这股趋势,制定了一种制度来对员工的行为加以规范,这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规律。记得在新东方还未上市的那些年,俞敏洪一直纠缠在利益和人情中间,玩中庸、找平衡,被搞得筋疲力尽、狼狈不堪。但是俞敏洪还是希望用严厉的美国上市公司管理规则来规范内部,只有以制度说话,才能避免前面出现的人情和利益纠葛,这样才能够实现自身的救赎,让新东方顺利地发展。

新东方上市之后,创业元老都一一退出了管理层。俞敏洪认为,王强、徐小平没有进入管理层,并不是一个遗憾。一旦他们进入管理层,那才叫遗憾呢。如果他们进入了管理层,他们的长处就无法发挥出来,那还有什么劲啊。

在新东方上市之后,王强、徐小平等一干创业元老的淡出,让新东方变得更加职业化、更加专业化。这更是超越了兄弟情谊,让更多的依赖与利益去拼建崭新的结构,抛却了人才的团队组合反而让俞敏洪感到轻松。俞敏洪说:“我喜欢新东方的人为了利益来和我叫板,因为他自己的价值估计,和我对他的价值估计可能有失误,叫板能帮助双方达成平衡。就像徐小平说的"不以兄弟情谊追求共同利益、而以共同利益追求兄弟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