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3184300000041

第41章 千 字 文(8)

这个曾皙真有意思,当同窗们大谈治国理想时,他却一个人专心地弹瑟。听老师这么一问,他赶忙“锵”地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说:“我的志向没有他们三位的远大,不好意思说出来。”

“这有什么呢,各说各的。”孔子鼓励道。

“暮春时节,穿上随身轻便的衣服,邀几位好友,再带上几个活泼的少年,去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我想,那一定是非常美的。”曾皙似乎陶醉其中了。

孔子听后,大加赞赏,说:“我的想法跟曾皙一样啊。”

曾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暮春咏归图”,看起来无所作为,其实它反映的正是孔子所追求的太平盛世图景。

原文 驴骡犊特①,骇跃超骧(xiānɡ)①。诛斩贼盗,捕获叛亡。

注释①犊:小牛。特:公牛。此句泛指不善于奔跑的牲畜。②骧:马头昂举疾奔。这里泛指奔马。

译文毛驴骡子大小牛,受惊奔跑超马速。法律威严杀贼盗,捕获反叛亡命徒。

故事链接

区(ōu)寄智斩强盗

唐朝元和年间,一个少年智杀强盗的传奇故事在湖南郴州一带广为流传。这个勇敢少年名叫区寄,年仅11岁,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

有一天,区寄像平常一样,来到村外放牛。“哞——”牛儿在田边静静地吃草。“嚓嚓嚓——”区寄在不远处的林子里砍柴。“啊呀。”突然传来一声惊叫。只见一高一矮两名黑衣强盗用绳子反捆住了区寄的手,还用一团布堵住他的嘴。他被绑架了。

两个强盗不敢走大路,他们押着区寄,钻进树林,拐来拐去,又翻过一座小山头,向前边的小集镇走去。“我得想法子逃跑,”区寄心里想,“不能让他们看出破绽。”于是,他假装吓得浑身发抖,哭哭啼啼个不停。

“咱们歇一会儿,喝点酒吧,”高个子说,“也快到镇上了,今天要发财了。”

“可是,小家伙跑了咋办?”矮个子有点不放心。

“软蛋一个,跑不了的。”高个子不屑一顾地说。又回过头,盯着区寄厉声道:“小子,老老实实地给我待着,敢不听话,我宰了你!”随后,二人坐在地上,掏出酒壶,喝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两个强盗都喝得大醉。“我……我去集市上,看看有没有买家。”矮个子站起来,摇摇晃晃地向镇上走去。高个子躺在地上呼呼地睡着了,刀子就插在一旁。原来这是两个人贩子。

区寄瞅准高个子睡熟了,便把身子移到刀子跟前,几下就把捆手的绳子给割断了。他迅速拿起刀,把睡梦中的盗贼送上了西天。

区寄跑出没多远,矮个子哼着小调回来了。“站住!”看到同伴被杀,矮个子瞪大了眼,“你小子不想活啦?”说着,举起刀,要杀区寄。

“大叔,他刚刚狠狠地打我,要我跟着他逃走。我不肯,这才杀了他。现在,我归你一个人了,难道还不好吗?”区寄哀求道。

“有道理。这样,卖孩子的钱全归我了!”矮个子心里很高兴。

天黑的时候,两人来到买主家。强盗把区寄捆绑得更紧,自己则睡在一旁。夜里,区寄自己转到炉子跟前,用火烘烧捆绑的绳子。手烧伤了,他也不喊一声。绳子终于烧断,区寄随即又抽出刀子杀死了矮个子。

“哇……哇……”杀完之后,区寄大声嚎哭。集镇上的人们闻声赶来,惊问是怎么一回事。区寄一边伤心地哭,一边将刺杀强盗的经过,一五一十讲给大家听。末了又恳求说:“希望叔叔伯伯把这件事报告给官府。”

州府里的官员听说区寄的事迹后,亲自召见了他,并给予了奖励,还派人把区寄送回家。

遇到危险,要机智、勇敢,这样便可以化险为夷,转败为胜。

原文 布射僚丸①,嵇(jī)琴阮啸②。恬笔伦纸,钧巧任钓③。

注释①布:吕布。三国时徐州刺史,善射箭,曾于辕门射戟,解决了刘备与袁术大将纪灵之争。僚:熊宜僚。春秋时楚国勇士,善玩弹丸,楚、宋之战时他于阵前表演弹丸,分散宋军注意力,使楚军趁机大败宋军。②嵇:嵇康。三国时魏国谯郡人,字叔夜,“竹林七贤”之一,工诗文,善鼓琴,精乐理。阮:阮籍。三国时魏国尉氏人,世称阮步兵,“竹林七贤”之一,博览群书,尤好老庄。善于长啸,每至穷途路断,则恸哭。③钧:马钧。三国时魏国扶风人,著名的能工巧匠,发明龙骨水车,改造了指南车,造连弩、发石机等兵器。任:任父,亦称任公子。传说中善钓的神人,他以牛做钓饵,下钩至东海,钓得大鱼,以至方圆千里都被鱼的挣扎所震动。

译文吕布善于射箭,熊宜僚善玩弹丸,嵇康善于弹琴,阮籍善于长啸。蒙恬制造了毛笔,蔡伦发明了造纸,马钧一代巧匠,任父善钓流传。

故事链接

马钧制翻车

马钧,字德衡,三国时期魏国人,是我国古代科技史上伟大的发明家之一,被人誉为“天下名巧”。

马钧年幼时家境贫寒,患有口吃的毛病。他不善言谈却精于巧思。有一次,有人给魏明帝送了一个“玩具”,和现在的木偶差不多,名叫“百戏”。虽然造型精美,设计巧妙,但不能活动。好奇的魏明帝想起“巧思绝世”的马钧,能不能想法让“百戏”“起死回生”。马钧当即满口答应。

马钧将“百戏”拆开,并参阅历史上的有关文献认真分析。不久便对“百戏”的构造了如指掌,开始动手改装。他先用一块木料做了一个大轮子,平放在地面上,用水力驱动轮子转动。然后,在轮子上放置许多小木人,设计了一套传输装置使小木人活动起来,表演各种节目,如有的小木人模仿乐手击鼓吹箫,有的模仿歌女翩翩起舞等。马钧还设计出不同的小木人活动场景,如山岳组合,只见小木人有的在山间舞剑练功,有的在飞檐走壁,一派热闹景象。再如日常生活组合,小木人有舂米磨面的,有斗鸡玩杂耍的,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这就是古代有名的“水转百戏”。

马钧在都城洛阳只做了一个小官,后来就一直住在那里。那时,洛阳城有一大块坡地,老百姓想在那里种菜,因为无法引水浇地,就一直荒着。马钧知道后,经过反复研究、试验,终于制造出了翻车(又称龙骨水车)。他把河里的水引到坡地里,老百姓终于能浇水种菜了。这种翻车结构精巧,可以连续不断地提水,轻快省力,连儿童都能转动。在人类发明水泵之前,翻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提水工具。

遗憾的是,千里马遇不到伯乐。马钧的这些发明得不到统治者的重视,以至于史料中连他的生卒年月都没留下来。

提起历史上的这些能工巧匠,我们除了自豪之外,更应该发奋有为,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原文 释纷利俗①,并皆佳妙。毛施淑姿②,工颦(pín)妍笑③。

注释①利俗:有利世俗社会。②毛:毛嫱,古代美女。施:西施,春秋时越国美女。③工:善于。颦:皱眉。

译文他们或是善解纠纷,或是善于发明创造,或是性格独特有所擅长,因而有利社会,世人称好。还有美女毛嫱、西施,个个姿容娇艳美妙,皱眉都显得格外俏丽,更有倩曼动人一笑。

原文 年矢每催①,曦晖朗曜②。璇玑(xuánjī)悬斡(wò)③,晦魄环照④。指薪修祜(hù)⑤,永绥(suí)吉劭(shào)⑥。

注释①年矢:指光阴似箭。矢,箭。②曦晖:阳光。③璇玑:北斗七星第四星。这里指代北斗七星。斡:指运转。④晦:夜晚。魄:月初出或将没时的微光。⑤指薪:即薪火相传。语出《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而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意思是脂膏有燃尽的时候,而火种却传延无尽。后来比喻家族或技艺的传承延续。指,同“脂”。祜:福。⑥绥:安。劭:美好。

译文光阴似箭,催人向老;太阳光辉,明朗普照;北斗七星,运转不停;晚月微明,天穹闪耀。修德积福,子孙传续,永远平安,吉祥美好。

故事链接

郑板桥教子

清代画家郑板桥年逾五十,才得一子,取名麟儿。老来得子,郑板桥自然十分喜欢,但他从不溺爱孩子。

有一年,郑板桥到山东潍县做了知县,留在江苏的家人都很高兴。“我爹做了县太爷。”郑麟经常在别人面前炫耀,有时还仗势欺负穷人的孩子。

“这正是我所担心的。”郑板桥听说后非常忧虑。他知道,当时富贵人家子弟多数被宠得不像样子。于是,他写了一封家信,要求弟弟郑墨代为严加管教儿子。过了一段日子,郑麟果然比以前懂事多了。郑墨高兴地给哥哥写信说:“麟儿有灵性,长大之后准有出息,会像你一样,也是做官的料。”

“糊涂!”读罢来信,郑板桥立即回信批评弟弟,“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我们这些人,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做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多置田产。起步便走错了路,越来越坏……总没个好结果。”

郑麟六岁那年,郑板桥把他带在自己身边,亲自管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天起床后,小郑麟就背诵父亲布置的诗文。郑麟十岁时,郑板桥专门做了两只小水桶,让他负责担满水缸。尽管扁担把稚嫩的肩膀磨得生疼,郑麟也不喊一声,他慢慢体会到了生活的艰难。

1746年,潍县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好多人流离失所,沿街乞讨。郑板桥一向清贫,家里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一天,郑麟哭着对他娘说:“娘,我肚子饿!”母亲拿出一个玉米窝头塞在他手里说:“这是爹爹节省下的,你吃了吧!”郑麟蹦跳着来到门外,津津有味地啃着窝头。这时,一个光着脚的小女孩站在旁边,眼巴巴地注视着窝头,不停地砸吧着小嘴。郑麟立刻掰了一半窝头给她。回家后,他高兴地对父亲说了这件事。郑板桥非常欣慰,说:“孩子,你做得对!”

郑板桥对儿子的教育贯穿始终。弥留之际,他把郑麟叫到病床前。郑麟泪流满面地问:“爹爹有何教诲?”“想、想尝一口麟儿亲手蒸的馍馍。”郑板桥吃力地说。郑麟急忙来到厨房,加水和面。因为以前从没蒸过馒头,他费了好大一会工夫,总算蒸好了。“爹,这是儿子蒸的馍,您尝尝吧。”当郑麟把馒头端到床前时,郑板桥已经闭上了眼睛。郑麟禁不住痛哭失声。泪眼蒙眬中,他突然明白了父亲要他亲手做一笼馒头的良苦用心:做一个自立的人。

原文 矩(jǔ)步引领①,俯仰廊庙②。束带矜(jīn)庄③,徘徊瞻眺④。

注释①矩步:走路步法端正,符合规矩。引领:伸长脖颈,这里指抬头前行。领,脖子。②俯仰:上下,这里指上朝。廊庙:庙堂,指朝廷。③束带:束好衣带,指穿戴衣服。矜庄:保持端庄严肃的态度。④徘徊:作者形容自己等待呈献《千字文》时忐忑紧张的样子。实际上是谦词。瞻眺:仰望。

译文我端正步伐,抬头前行,朝廷在上,须恭敬景仰。穿戴齐整,态度端庄,徘徊不安,敬献此章。

原文 孤陋寡闻,愚蒙等诮①。谓语助者,焉哉乎也②。

注释①诮:讽,嘲笑。②焉哉乎也:《千字文》作者以此四个语气助词终结本段,结束全文,并且自谦称自己孤陋寡闻,学识不够。一方面因为本文是奉诏撰写,必须恭敬自谦;另一方面也是将这四个文言虚词自然而然地嵌入了文内,构思十分巧妙。

译文臣实浅陋,鲜有见识,愚笨蒙昧,让人耻笑。学识不过焉、哉、乎、也,四个语气词罢了。

故事链接

巧用虚词骂叛臣

在古代汉语里,“之、乎、者、也、焉、矣、哉”等词都是虚词。所谓虚词,是说这个词本身没有实际意义。虚词因为“虚”,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其实,在特定的语句里,如果能恰当运用虚词,往往会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明朝人洪承畴小时候天资聪颖,博览群书,治国平天下是他的志向。万历四十四年洪承畴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崇祯皇帝在位的时候,他任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部长),能文能武,屡立战功,深得皇帝赞赏。洪承畴素以忠节自命,经常教诲门生、部下要为国尽忠,不做可耻的叛徒。他还亲笔写了一副对联:

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

特意让人挂在厅堂正中,以显示自己对皇上的忠心。

1636年,皇太极即位后,准备南下同明朝争夺天下。1641年,洪承畴率十三万大军开赴东北松山,要与清军决一死战。刚开始,明军获得几次小小的胜利,洪承畴也很得意。然而,后来战局急转直下,明军一败涂地。不久,洪承畴被俘变节,被清帝封为武英殿大学士。

起初,松山战败的消息传来,北京城盛传洪承畴已经殉国,所以朝廷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祭祀活动。得知他投降清朝后,大家非常愤怒。据记载,北京陷落后,洪承畴把母亲从福建接到京城。老夫人一见儿子就责骂不绝,并用手杖敲打他,数落他没有为国捐躯的罪过,说:“我打死你,替天下百姓除害。”洪承畴吓得赶紧就跑。

当了清朝大官,洪承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有一年春节,他把那副“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的对联贴在临街的大门上,以表示对新主子的忠诚。以前那些故旧门生见状后义愤填膺,决心嘲弄他一番。一天晚上,有人在那副门联的末尾各添了一个虚词,将其改为:

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这样一改,联语的意思大变。一个“矣”字,感慨万端:你受明朝君王之恩似海深啊!一个“乎”字,提出质问:你的节操真像山那样不可动摇吗?嘲讽的意味可谓辛辣有力,入木三分。

背叛民族的人,会被后人唾骂万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