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厚黑学全集
3176700000152

第152章 人情世故厚黑学(8)

这短短9个字的建议就是朱元璋发展壮大、最后平定天下的最基本战略思想。“高筑墙”,看似保守,实际上却有很大的好处:一是可以成功地防御敌人的进攻,保存自己的实力;二是可以使敌人望而生畏,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是不会轻易来攻打自己的,这样自然就能在城里养精蓄锐,等到有了足够的力量就能击败对手。“广积粮”,也至少有三大好处:一是能够守城。古人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粮草,战争就无法进行,守城也无法谈起;二是能够主动出击。有了粮草,军心就能稳定,将士衣食无忧,就能安心打仗,士气和军队的战斗力都会大大提高;三是能够吸引和扩充自己的势力,招募更多的将士,这样,我方的实力就会越来越大。“缓称王”,看似跟积累实力无关,实际上也大有关系。首先,不称王能够让对手轻视自己而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在战争对阵的时候就能以较小的代价取胜。其次,在当时割据势力很多,元朝还有一定实力的时候,可以转移对手的攻击目标,使各个割据势力相互争斗,而不是把朱元璋当做主要目标来攻打,而元朝廷也不会把朱元璋当做主要敌人来镇压,有时甚至还会把他当做合作的对象而加以扶持。再次,因为人人都称王,都成为别人的目标,他随时可以倚重一方打击另一方,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缓称王”的这些好处,实际上都是在为发展自己的实力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这一阶段,朱元璋的队伍不仅建立了牢固的根据地,而且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发展生产,减少了元政权的注意力,取得了壮大队伍的实效。在以后的几年间,尽管他的实力已经很强大了,但是他却仍然奉行这九字方针。等到像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开始重视朱元璋的时候,此时已经没有任何一支力量可以阻挡朱元璋改朝换代的步伐了。

堂堂之阵与出奇制胜

中国为人处事,自古以来就有“光明正大”和大耍“阴谋诡计”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尽管很多人都高度褒扬光明正大,但是当面临现实中残酷的竞争时,却很难有人一味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多少都要使一点他们看不起的“阴谋诡计”。在厚黑之士看来,这两条道路看来尽管着力不同,背道而驰,实际上却是殊途同归。在实际竞争中,需要将这两种方式结合运用,灵活处理,最终走向胜利。这和《孙子兵法》所说的“以正合,以奇胜”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是战争还是竞争,对敌的方法大抵都可以分为堂堂之阵和出奇制胜两种,而且一般都是以正当敌,以奇兵取胜;前者可以保证不败,并为取胜打下坚实基础,后者则能出人意料,出奇制胜。在任何一次较量中,一些光明正大的方法和措施都必不可少,且需要狠下工夫,它为我们取胜打下坚实的基础和后盾。没有“正”的奇兵,只能是投机取巧的赌徒心态。而“奇”的精髓,则可以理解为在对方意料不到的时间和地点下手,以对手料想不到的方式和方法,又要充分发挥己方的优势,令其防不胜防。只有堂堂之阵和出奇制胜相互结合,才能真正赢得胜利。

公元前507年,楚国属国蔡和唐,请求吴国出兵攻打楚国。吴王同意出兵。孙武建议吴军兵分两路,一路正面佯攻;另一路则从唐、蔡秘密绕道前行,攻击位于楚国腹地的江汉平原。当时,有人认为绕道前行不仅耗费时日,而且将士也不堪其苦。但孙武认为那样不容易被楚国过早发现,从而具有战斗的突然性。要战胜在本土作战且十分强大的楚军是很困难的,因此只有用这样的作战计划。当时,楚国自恃有20多万军队,便排兵布阵,当面迎战。吴将伍子胥在正面攻打,孙武则率3万精兵插入楚军后方。在吴军前后夹击下,楚军阵脚大乱,孙武所率的部队出奇制胜,只遇到稍微的抵抗,一路势如破竹,五战五胜,直逼楚国都城郧。楚昭王弃国出逃,吴军大获全胜。

唐朝安史之乱后,朝廷软弱无能,藩镇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闰八月,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去世,其子吴元济向朝廷隐瞒吴少阳死亡的消息,径自接掌军务,拥兵自立。这样的行为在当时本来司空见惯,但唐宪宗有志于削平藩镇,决定杀鸡儆猴,对淮西用兵,讨伐吴元济。唐军几路合围吴元济,其中西路打了一次大败仗。唐宪宗遂以太子詹事李愬为西路唐军统帅,继续讨伐叛军。

李愬抵达唐州后,采取了种种措施和行动,为将要进行的战争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亲自巡视军营,慰问将士,安抚伤员,稳定新败后不稳的军心。为了增强西线的军事力量,李愬又上奏朝廷,增调步骑2000人。李愬利用淮西连年用兵、农业生产荒废,仓库空虚、饥民逃亡的机会,设县安置淮西百姓5000余户,并派兵予以保护,争取了淮西民心,孤立和瓦解吴元济。李愬还采取了优待俘虏、大胆重用降将的政策,动摇、瓦解了淮西军的士气,并争取淮西将士为己所用。为了扫除外围,孤立吴元济所在地蔡州,李愬先后出兵攻取蔡州以西和西北的诸多据点,与北线唐军兵势相接,连成一气。他在攻克蔡州以南和西南后,又建筑了诸多城栅,切断了淮西境内诸州的联系。

在做好了上述种种准备后,李愬率领西路军主力进驻距蔡州仅65千米的文城栅。当时,淮西精兵尽在洄曲和边境,守卫蔡州的全是老弱士兵。李愬于是决定奇袭蔡州,出其不意,一举擒获叛军首领吴元济。十月初十夜晚,风雪交加。李愬命部将李祐等率训练有素的敢死队3000人为前锋,自己和监军率3000人为中军,部将李进城率3000人殿后,开始实施奇袭战术。除了个别将领之外,全军上下没有人知道行军的目的地和部队的任务。迅速东行30千米后,唐军抵达张柴村,全歼包括负责烽燧报警士卒在内的守军。此时已是夜半,雪越下越大,李愬留下一部分人防守后,命全军急行35里,抵达蔡州城下,此时敌军尚在睡梦之中,风大雪急,守城者也没有发觉唐军已经悄然到来。由吴元济军中归降的李祐等在城墙上掘土为坎,登上外城城头,杀死熟睡中的守门士卒,只留下巡夜者照常击析报更。接着,李祐打开城门,迎接唐军进入,袭取内城。鸡鸣时分,李愬所率突袭部队已经全部神不知鬼不觉地进至吴元济外宅。吴元济起床后,听到唐军传令,这才知道唐军已经到来,于是登上牙城抗拒。不过,这时的抵抗已经毫无力量,黄昏时分,吴元济被迫投降。之后,申、光二州和诸镇兵也都相继投降,淮西就此被平定。

擒贼先擒王,釜底抽薪

竞争厚黑学认为,如果竞争的对手实力过于强大,或者打倒对方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那么就不要和他硬碰硬。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先把对方的根基挖空,或者集中全力攻其要害,这样,他的大厦自然就会崩塌。凡事都有许多方面的问题,而这许多问题中又必然有一个最为关键和核心的问题,只要能解决这个问题,其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俗话说,“打蛇打七寸”,就是说要抓住对手的要害。对此,我们可以采取擒贼先擒王和釜底抽薪的办法。在交战时,只要摧毁敌军的主力部队,捉获敌人的首脑,就能使其整体瓦解。在一支军队中,统帅是灵魂,地位举足轻重,擒得敌首,自然敌军必破。这就是擒贼先擒王。我们知道,如果要使锅里的水不再沸腾,方法有很多种,但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抽掉锅底的柴草,即“釜底抽薪”,因为水靠火沸,火要薪生,便从根本上消除了水沸的基础。在和对立势力较量的时候,如果消除对立势力的生存根源,也便是釜底抽薪。无论是在擒贼先擒王,还是釜底抽薪,都是抓住了问题的最根本的方面来解决问题。在竞争之时,面对诸多问题,我们需要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只有善于谋断,多观察、找准对方的要害,这样才能轻易地解决问题。

公元前154年,野心勃勃的吴王刘濞串通楚汉等7个诸侯国,联合发兵叛乱。他们首先攻打忠于朝廷的梁国,梁国派人向朝廷求援。汉景帝命令将军周亚夫带兵去解梁国之危。临行前景帝问及对策,周亚夫说,刘濞率领的吴楚大军,士气正旺,如果和他们正面交锋,势必损失很大。而他们出兵征讨,粮草供应特别困难,因此如果能断他们的粮道,叛军一定会不战自退。

荥阳是扼守东西二路的要冲,必须抢先控制。周亚夫派重兵控制荥阳,分两路袭击叛军后方:其中一支部队袭击吴、楚供应线,断其粮道;另一支则由他亲自率领,袭击叛军后方重镇冒邑,断其退路。叛军毫无防备,周亚夫轻易占据冒邑,又加固营寨,准备坚守。刘濞等闻报大惊,立即下令部队迅速往冒邑前进,想要攻下冒邑,打通粮道。刘濞数十万大军气势汹汹,扑向冒邑。周亚夫避其锋芒,坚守城池,拒不出战。敌军数次攻城,都被城上的乱箭射回。刘濞无计可施,数十万大军驻扎城外,粮草却无法供应。双方对峙了几天,周亚夫见敌军已饥饿数天,士气衰弱,已经毫无战斗力了,而自己的军队早已养精蓄锐,跃跃欲试,于是调集部队,突然对叛军发起猛攻。精疲力竭、软弱无力的叛军自然大败,刘濞落荒而逃,在混乱之中被杀。

唐朝安史之乱初期,安禄山气焰嚣张,唐军连丢无数城池。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曾派遣部将尹子奇率领10万大军进攻睢阳。当时,御史中垂张巡驻守睢阳,他见敌军来势凶猛,决定固守城池,坚守不战。尹子奇前后攻城20余次,均无功而返。

一天晚上,叛军白天攻城劳累一天,刚刚准备休息,忽然听到城头战鼓隆隆,喊声震天。尹子奇以为敌军来袭,慌忙命令部队准备好战斗。不过,张巡却只是“光打雷,不下雨”,一夜之间,他命令士兵不时地擂鼓,但是却一直紧闭城门。尹子奇的部队被折腾了半宿,将士们早已疲惫不堪,甚至有不少人已经忍不住呼呼大睡了。这时,张巡却突然率军杀出。叛军从梦中惊醒,慌作一团,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接连斩杀了50余名敌将、5000余名士兵,这时叛军更加慌乱。张巡暗令捉拿叛军首领尹子奇,部队便一直冲至敌军的帅旗之下。当时,尹子奇混在乱军之中,难以辨认。张巡便心生一计,命令士兵用秸秆作箭,射向敌人。不少敌军见自己中箭却毫发无损,以为张巡军中已经没有真箭了,便争先恐后地向尹子奇报告。这样,张巡立即辨出尹子奇,于是命令部将南霁云向尹子奇射箭,南霁云箭无虚发,铁箭射出,正中尹子奇左眼。只见尹子奇鲜血淋漓,抱头鼠窜,仓皇逃命而去。叛军见头领已逃,更加混乱,都大败而逃。

对竞争对手不能心慈手软

很多人在形势对己有利的情况下却输给了对手,原因在于他心慈手软,给了对方以喘息的机会。是人都有同情心,这可以理解,但是在竞争的时候,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人心难测,农夫和蛇的故事,随时都可能发生。厚黑之人绝不会对自己的敌人心慈手软,他会把事情做彻底,不留隐患。尤其在对待坏人的时候,能够看清楚其本质,绝不姑息迁就。如果你在与他们的争斗过程中,出于仁慈或是希望和解而半途缩手,不仅会使你功亏一篑,而且会让你的对手更加坚定,更加愤恨,他们总有一天会报复你。或许目前他们会表现得极为友善,然而这只是因为你打败他们了,他们别无选择,为了等待时机而暂时采取的招数。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不要手下留情,落井要下石,要彻底歼灭你的敌人。

公元前206年,沛公刘邦攻取咸阳,据说要在关中称王。西楚霸王项羽听说后,十分恼火,在谋士范增的建议下,他在鸿门设下酒宴,表面上说是为刘邦庆功,其实是想在酒宴上刺杀刘邦。项羽军中的项伯提前通知了刘邦手下张良,张良则告诉了刘邦。刘邦尽管知道鸿门宴上杀机重重,但是如果不去,便会让项羽有攻打他的理由。最后,刘邦带着谋士张良、武将樊哙以及一些卫士,赶赴鸿门宴。

人席后,刘邦开始向项羽大表忠诚之心,说自己并无称王的意图,占据关中以后一心期望项羽早日到来。自己对项羽的一片忠心,却被坏人散布谣言,不但自己大受委屈,而且破坏了项羽和自己的关系。项羽被说得心软,遂不忍下手。谋士范增屡次用眼神提醒项羽,但项羽都装作没有看见。于是范增找来武将项庄,嘱咐他借席间舞剑助兴之机刺杀刘邦。不料项伯也拔剑起舞,掩护刘邦,使项庄一时之下难于下手。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樊哙仗剑持盾推开项羽的数十名侍卫,并向项羽陈述刘邦的劳苦功高和赤胆忠心,指责项羽听信流言飞语。项羽被其忠诚和豪气所感动,一时无言以对,杀刘邦的决心更加动摇。

这时,刘邦趁机借口上厕所,和张良、樊哙一起出帐。在樊哙的掩护下,刘邦立即上马,一路小跑逃走了。张良估计二人已经走远,于是进帐对项羽说,沛公已经醉得不省人事,不辞而别,已经回到自己军中了。范增听说后,长叹一声,说:“将来夺取项王天下的,一定是刘邦。”后来,范增的话果然被历史所验证。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旧天津的商埠上,有同处一条街上的两家老字号药店,一个名字叫“济世堂”,另一个名为“万寿堂”。两家药店之间本来相安无事,但到了30年代初,刘可发继承父业,执掌“万寿堂”经营。他一改其父那种保守的经商之道,从价格、品种等方面对“济世堂”药店展开了全面的攻势,一举挤垮了“济世堂”,使“万寿堂”成为独一无二的垄断药店。“济世堂”经营每况愈下,最后只有宣告停业。

刘老板大获全胜,自然趾高气扬。但他哪里知道,“济世堂”其实并未被彻底击败,也没有到非关门不可的地步。“济世堂”的老板只是不愿直对“万寿堂”的锋芒,而是避开了它的正面进攻。不久之后,“济世堂”就在远离“万寿堂”的一条街上又重新开张了,铺面已比原来的门面逊色多了,昔日大药店的气势荡然无存。刘老板知道后十分得意,并没有进一步施展杀招,而是放了“济世堂”一马。

过了一些日子,“济世堂”的又一家分号开业了,自然还是小铺面,也仍然“躲”着“万寿堂”。有人把这一消息告诉刘老板,并提醒他加以提防。刘老板仗着自己是大药店,仍然不以为然。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济世堂”又频频开了几家类似的小药店,而“万寿堂”的生意也差不多,两者相安无事,以前抢夺“地盘”的恩怨,似乎已经过去。没想到,三年之后,“济世堂”老板出人意料地宣布,自己将在老店旧址重新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