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厚黑学全集
3176700000145

第145章 人情世故厚黑学(1)

善于领会上司的真实意图

厚黑学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要学会善解人意。所谓的善解人意,就是要善察言观色,揣摩人心,“想对方之所想,急对方之所急”。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之上,那些能得领导欢心的人,往往能够被更快地提拔,也能够得到更多的奖赏。而取悦领导最重要的一点,也是要善解领导之意,善于领会上司的意图。一个精于窥伺上司意图的下属,不仅特别注意他的领导的言行,而且能够抢先一步,将领导想说而未说的话先说了、想办而未办的事情先办了,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这样一来,领导自然会十分喜欢他,从而使他有更多被提拔和奖赏的机会。

任何人都喜欢被奉承、被吹捧。领导们也总是标榜自己好忠正、恶谄媚、近忠贤、远小人的,但是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做到。他们的一些言行可能掩藏着他们的真实想法。如果给你一个热脸,你就贴过去,可能会烫伤你自己。只有那些善于揣摩上司真实意图的人,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行动,退则保全自己,进则迎合领导的喜好,让自己取得职场上的成功。

历史上汉元帝执政时期,是西汉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当时,朝廷有外戚、宦官和儒家等三种势力相互对峙,明争暗斗,朝廷混乱而且腐败。汉元帝为人懦弱,始终依赖宦官,而宦官和外戚相互勾结在一起,还拉拢了一批见风使舵的儒臣,结成朋党,把持朝政,正直的大臣难以在朝廷立足。

但为了赢得天下儒士的拥戴,汉元帝却装做十分好儒,并且延揽大批当时较为著名的儒学之士入朝为官,参与政事。事情表面看来令人振奋,不过,聪明人都知道,皇帝只是拿儒生来“装点门面”、让自己得到一个爱贤的美名而已。著名儒家学者贡禹入朝后,元帝也同样向他征求意见。贡禹装做思考了很久,煞有介事地提了一条,即请皇帝注意节俭,将宫中的众多宫女放掉一批,另外最好少养一些马。这看来似乎是有益的建议。但实际上,汉元帝本来就很节俭,而且很早就已经将许多节俭的措施付诸实施了,其中就包括裁减宫中多余人员及减少御马的数量,而贡禹只不过将皇帝已经做过的事情再重复一遍。不过,对于这条几乎没有任何价值的意见,皇帝居然龙颜大悦,表示乐于接受,还对贡禹大加赏赐。

说到揣摩上司的意图,乾隆时代的和砷可谓个中翘楚。和砷“少贫无籍,为文生员”,直到乾隆四十年(1775年)才被擢为御前侍卫。自此之后,和砷便深得乾隆的宠信,步登青云,后来任军机大臣长达20年之久。和砷的官场履历,在清代官宦史上,可谓空前绝后。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和砷总是能够准确地揣摩出皇帝的许多真实想法。他曾对乾隆皇帝进行过细心的观察和研究,从而总是能够准确地掌握乾隆的心理变化和喜怒哀乐,甚至能够从其一言一行中猜出皇帝的真实意图。

和砷知道皇帝喜爱的是什么,于是也总是能让自己的各种行为得到皇帝的认同。乾隆皇帝喜欢吟诗作赋,和砷早年就下工夫收集乾隆的诗作,并对其用典、诗(词)风、喜用的词句了解得一清二楚,有时能够加以唱和,十分讨乾隆的喜欢。乾隆是个重情义之人。乾隆的母后去世时,乾隆痛彻心扉,每日垂泪。和砷并不像其他皇亲国戚、官宦臣下那样一味地劝皇上节哀,他只是默默地陪着乾隆跪泣落泪,不思寝食,几天下来,整个人面无血色,形容枯槁,好像比皇帝更为悲戚。如此能与皇帝同感共情的人,朝中除和砷之外,别无他人。乾隆是一个非常诙谐的人,平时喜欢与臣下开玩笑。因此,和砷经常给乾隆讲一些市井俚语、乡间笑话,令皇帝龙心大悦,这也不是一般军机大臣所能做到的。

和砷长于揣摩,有时似乎能够钻到乾隆的大脑里去,准确猜出乾隆的想法。史书载,一次乾隆出游,半途中忽命停轿,但是却不说缘由,臣下都很着急。和砷闻知后,立即让人找到一个瓦盆递进轿中,结果甚合上意,皇帝溺毕便继续起驾。按照惯例,每次京城附近的科举考试,都是由皇帝自“四书”中钦命考题。他先让内阁先送来一部“四书”,出完题后归还内阁。乾隆三十年(1765年)考试时,皇帝命题后,仍旧令内监将“四书”送还内阁。和砷问起皇上出题的情况,内监不敢多言,只说皇上将《论语》第一本从头至尾翻了一遍,才微笑着欣然命笔。和砷沉思片刻,知道皇上一定是从“乙醯焉”一章中出题。因为乙醯两字含有“乙酉”二字,与这一年的年号相合。于是,和砷让他的弟子有针对性地准备,结果正如和砷所料,和砷的学生全部高中。此事足以看出和砷揣摩功夫非同寻常。

乾隆做太上皇时,曾有一次共同召见嘉庆帝与和砷。两人入室之后,乾隆坐在龙座上闭着眼睛,只在口中念念有词,也不知道是哪种语言。一会,乾隆忽然问道:“这些人是什么姓名?”嘉庆不知怎么对答,和砷却高声应答:“高天德、苟文明。(此二人都是白莲教的起义领袖)”嘉庆听后莫名其妙,乾隆却满意地点点头。此后,嘉庆召和砷问起此事。和砷说:“太上皇所诵读的是西域秘密咒。被诵这种咒语的人虽在数千里外,也会无疾而死,或大祸临头。奴才听闻太上皇诵这种咒语,料想所诅咒的者必是叛匪教首,所以就知道是那二人。”嘉庆听后,恍然大悟,并自叹不如。

忠诚比能力更重要

对绝大多数领导而言,判断下属好坏的关键,往往在于其能够循规蹈矩,彻底奉行领导的意志,而至于能力,倒是在其次。不违背自己的意志、完全死忠于自己的人,才不会给自己造成威胁。对他们来说,忠心才是第一,能力不是问题。反过来说,从某种程度上,那些能力高而自由意志太强的下属,正是领导们的大忌。领导者们正是处于这样的两难之中:太能干的下属不敢用,用了又不敢充分授权。经过对利害关系的仔细斟酌,他们一般都会把真正的权力下放给没有什么能力,但是却绝对忠于自己的下属。因此,厚黑学告诉我们,对于一个下属来说,如果你想得到领导的欢心,赢得他的信任,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无论你才能有多高,千万要显得对领导忠心。

卫青是西汉武帝时期的重要将领,他率军与匈奴作战,屡立战功。后来,他成为汉朝最高军事将领——大将军,并被封为长平侯。尽管如此,但卫青从不结党干预政事,从不越权。汉武帝刻薄寡恩,杀大臣如杀鸡,卫青自然在他手下战战兢兢,冷汗直流。但是,卫青却最终从容逃过大劫,无灾无难地以富贵终老。

一年,卫青率大军出击匈奴,右将军苏建率几千汉军和匈奴数万人遭遇,汉军全军覆没,只有苏建一人逃回。卫青召开会议,商讨如何处置苏建。大多数将领建议杀苏建以立军威。但卫青却认为,作为人臣,自己没有权力擅自专权,在国境之外诛杀副将。于是,最后把问题交与汉武帝处理,也借此显示自己不敢专权恣纵。武帝把苏建废为庶人,对卫青也更加宠信,而苏建也对卫青的不杀之恩感恩戴德。

仅从这次卫青处理苏建事件的手腕上,就可以看出卫青的高明智慧。卫青虽立有大功,却从不恃宠而骄,从来都是谦虚谨慎,一味顺从武帝旨意,从不越权,以免被武帝猜疑。一般诸侯往往都招贤纳士,但卫青深知武帝不满意诸侯王这么做,于是从不敢招贤纳士。正因为处处注意、时时小心,卫青才可以做到功高而不震主,手握重兵而帝不疑,最终能够富贵尊荣、寿终正寝。

南北朝时期,宋明帝刘彧因为从侄儿刘子业手上抢来江山,得位不正,难以服众,所以一上台就为应付各地造反兵马搞得焦头烂额。处于这样的危急关头,自然需要大量的军事人才。吴喜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毛遂自荐,而且一出马就为宋明帝立下了大功。

吴喜本是文人,曾任河东太守。他性情宽厚,在任期间,秉公执法,广施仁政,因此很受百姓爱戴,人们都称其为“吴河东”。由于吴喜深受百姓拥护,所以早年的流民造反,都被他打败。在平叛藩王率领的三千大军时,吴喜只带了数十人,经过一番诚恳的劝说,就让叛军自动归附了。从这一点来看,吴喜的才能丝毫不亚于古代那些著名的文臣武将。而这次吴喜向刘彧自荐平叛,刘彧也只给了他区区不足三百兵马。可没想到,吴喜一进入敌人的地盘,当地百姓一听吴河东来了,竟望风归顺。这样,吴喜不但轻易平定了叛乱,而且还生擒了76个士兵和叛将,除了当场斩首了17个首恶外,其余的人全被吴喜赦免了。

按道理说,刘彧刚即位,就得到这样一位智勇双全的大将,应该感到万幸才是,但是事实却并不如此。吴喜非但没有因为建立了大功而得到刘彧的宠爱,反倒为自己埋下了杀机。问题出在吴喜出征时曾对刘彧说,抓到叛将,不论首从,他都将就地正法,以正纲纪。刘彧嘴上并没有说什么,但是心中却暗暗叫好,因为他也正希望吴喜这么做。不料,最后吴喜却违背了他的意志,未经他的同意就私自赦免战俘。刘彧认为,吴喜这么做,无非是想获取人情、笼络人心罢了,这种人势必对自己造成很大的威胁,岂能容他?果然,没多久,刘彧就找了一个借口,将吴喜赐死了。

唐朝大将李功,战功赫赫,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在唐太宗的武将中的地位,仅次于李靖。不消说,这样的一位重臣,太宗自然格外器重。李功晚年得了一种名为“心悸”的病症,太医说用人须和药,或许能够治好。太宗便立即剪掉自己的胡须,烧成灰送去给他治病。李功知道后,当场感激得伏地痛哭,激动到把指头咬破,流出血来。

然而,同样是那位曾为李功断须治病的太宗,在临死之前却给太子李治留下遗言说:“现在能帮你安定天下的武将,除了李功之外,别无二人。但是你对他没有恩,我恐怕他对你怀有异心。我现在把他外放,如果他立即起程,你登位后,就马上把他召回,这样你就算是有恩于他了,他也必定会感激于你,为你效命。如果他有半点儿犹豫的话,就表明他有异心,你必须赶紧杀了他,否则后患无穷。”幸亏李功聪明,他很快便明白了个中奥妙,因此一接到命令,连家也不回,就立刻走马上任,这才保住了一条老命。

永远不要盖过上司的光芒

一般来说,身为领导者,都有非常强的尊严和成就感。他们总是力图让手下的人们相信,自己永远是真理的化身和正确的象征,他们的能力超乎常人。他们希望过错罪责等都由属下去承担,而功劳则永远属于自己。也就是说,上司不但希望自己在权位方面高高在上,在功劳和能力方面也是要唯我独尊的。一旦领导认为自己下属的功劳和能力已经影响到自己的权威的时候,那么就会毫不犹豫地对他进行打压,或者干脆把他铲除。

职场厚黑学最为重要的经验之一是,作为下属,绝对不能跟上司抢镜头。如果你忘了自己作为下属的身份,总是把本该属于上司的光辉硬往自己脸上贴,或者让自己的功劳或才能盖过上司的光芒,老做一些“越位”的事情,那么你的职场生涯可能就要遭遇不顺。在任何时候,都要给上司留足面子,甚至主动将自己的功劳让给上司,或者在上司面前收敛才华,以让上司感觉自己光辉耀眼。这不仅是对上司应有的尊重,而且是职场中必不可少的生存策略。

历史上不乏功高盖主而最终被诛的例子,韩信可以算是最为著名的一个。韩信是西汉开国重要功臣,为汉高祖第一大将。作为统帅,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他为刘邦打下了大半个天下。刘邦正式登基为汉高祖后,对韩信“连百万之兵,战必胜,攻必取”的军事天才,也心悦诚服,自叹弗如,将其列为“开国三杰”(张良、萧何、韩信)之一。

对于自己的不世之才,韩信自己也丝毫不加掩饰。刘邦曾与韩信谈论将领们才能的高下,刘邦问:“你看我能率多少军队?”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率十万大兵。”刘邦问:“你呢?”韩信说:“我则多多益善。”刘邦笑着说:“多多益善,那你怎么被我擒住了呢?”韩信说:“陛下是不能率领军队,但却善于驾驭将领。”

韩信有这样杰出的军事才能,且不知道加以掩饰,让刘邦早就感到他对自己的威胁。早在韩信被拜为大将军的时候,刘邦便对其有所疑忌。但他一方面巧妙地利用韩信攻城略地,为汉王朝的开创立下战功;另一方面,待自己实力雄厚之后,便开始防范和贬低韩信。早在楚汉战争时,每当韩信大胜之后,刘邦便会抽调其精兵。虽然迫不得已封其为齐王,但当消灭项羽之后,刘邦立即夺取了韩信的兵权,后来,高祖又改封韩信为楚王,使其远离根基深厚的齐地。

天下平定之后,刘邦更加感觉韩信的存在是对自己的威胁。他发现天下之大,自己独惧韩信一人,这不仅因为他的功劳有超过自己的嫌疑,而且在军事才能上,他也远远地超过了自己。高祖六年(前201年),有人密告韩信收留了楚将钟离昧,蓄意谋反,刘邦想发兵征讨,但苦于不是韩信的对手而作罢。韩信如此棘手,越发让刘邦打定主意除掉韩信。后来,刘邦终于依陈平之计,以巡视云梦泽为名,将韩信乘机拿下。尽管查无实据,他还是将韩信降为淮阴侯,控制于京城之中。高祖十年(前197年),阳夏侯陈豨谋反,自立为王,高祖率大军征讨。韩信与陈豨秘密约定,里应外合。事泄,吕后和萧何设计骗取韩信入宫,并将其杀害,随之,将其三族捕杀殆尽。

三国时期,魏国杨修才思敏捷,聪颖善辩,得到曹操赏识器重,被委以“总知外内”的主簿,成为曹操身边的一位高级幕僚谋士,算得上一位重臣。照理来看,杨修可以说是前途一片光明。但是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这位重臣却过于聪明,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导致了被诛杀的结局。

曹操曾经在许昌建造花园。在动工前,工匠们请曹操审阅花园工程的设计图纸,曹操看了之后,什么也没说,只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工匠们不解其意,就去问杨修。杨修说:“丞相嫌园门设计的太大了。”于是工匠们按照杨修的提示修改了方案。曹操见改造后的园门,非常高兴,问工匠们是怎么知道自己的心意的,工匠们说多亏了杨主簿的指点。曹操口中称赞杨修,心里却嫉恨杨修的才华。

一次,曹操与杨修骑马同行,路过曹娥碑,见碑上镌刻了“黄绢”、“幼妇”、“外孙”、“齏臼”8个字,曹操问杨修是否理解这八个字的意思。杨修正要回答,曹操说:“你先别讲出来,我先想想。”等走了30里路以后,曹操说:“我明白了。你说说你的理解,看我们是否所见相同。”杨修说:“黄绢,就是色丝,合起来是‘绝’字;幼妇,就是少女,合起来是‘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合起来就是‘好’字;齏臼,就是受辛(古代的那些调料主要是辛辣的东西,所以说用来盛装和研磨调味料的器具齏臼是‘受辛’),合起来就是‘辞’(‘辤’同‘辞’)字。这8个字是‘绝妙好辞’4字,是对曹娥碑碑文的赞美。”曹操惊讶地说:“你的才华和思维,比我快过30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