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代皇后从政轶事
3176600000092

第92章 清顺治皇太后庄妃风云变幻中显智慧(1)

清顺治皇太后布木布泰,也就是现在众多影视作品表现过的、我们熟悉的庄妃。她本来只是皇太极一个普通的妃子,因为生了皇九子福临而显贵。尤其两股实力派因皇太极的继承权而争执不下、即将争斗的情况下,主动投身到风云变幻的政治漩涡中,力促自己的儿子当了少年天子,并且为此付出辛劳和青春。儿子死后,她极力辅佐孙子康熙,使康熙朝达到了清朝入关以来的鼎盛时期。

(1)漂亮、聪明、机智果敢

在清朝疑案中,事关庄妃的涉及好几桩,比如是否下嫁多尔衮,比如她的儿子顺治的死因等等。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仍有众多影视作品对其津津乐道。

庄妃本名布木布泰,蒙古人,姓博尔济吉特。她出生在蒙古科尔沁部落首领寨桑的家里。自小生活无忧,读过书,有文化,一度对文学感兴趣。布木布泰聪明美丽,善于观察和分析问题,属于早熟型的女孩子,又保持了蒙古人豪爽的秉性,经常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受到很多长辈的重视和喜欢。

要说庄妃,得先从皇太极说起。当年,后金朝为了建立政权和挺进中原,采取了安抚蒙古的政策,其中一项政策就是鼓励金人和蒙古人通婚。作为努尔哈赤的第四个儿子,皇太极就是在父亲的主持下,娶了蒙古首领寨桑的妹妹哲哲为正妻,也就是大福晋。

哲哲就是布木布泰的姑姑。

有关皇太极迎娶布木布泰的故事,流传着多种版本。其中一个版本,是说皇太极路过寨桑部落时,发现布木布泰又聪明又漂亮,于是娶了布木布泰。

实际情况是,当布木布泰很小的时候,皇太极便在寨桑部落为其举行的宴会上见过布木布泰,并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哲哲在皇太极宫里多年未生子,受到皇太极的冷落,下人们对哲哲也不够尊重,因此哲哲提出,让自己十二岁的侄女布木布泰来侍奉自己,有个娘家人在身边才不会孤单。皇太极爽快地答应了。

后金天命十年(1625),皇太极见布木布泰越发出落得清丽可人,便向哲哲提出,要纳布木布泰为妃。哲哲为了家族的利益同意了。布木布泰便成了皇太极的妃子,即侧福晋。

皇太极对布木布泰一直非常欢喜,因此不断为其播撒雨露。布木布泰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即第九子福临,还生了三个公主。

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正式称帝,封布木布泰为永福宫庄妃。两年后,福临出生。福临即是后来的顺治皇帝。这时,庄妃布木布泰的地位才真正稳固。必须说明的是,皇太极并不是独宠布木布泰的,他喜欢的妃子不少,只是后来庄妃的儿子当了皇帝,她才真正超越了其他妃子。

皇太极是个马上皇帝,他不断举兵进攻中原。宋崇祯十四年(1641)七月,皇太极亲自率军围攻锦州城(今辽宁锦州),次年二月指挥了对清朝挺进中原具有重要意义的松绵大战。明朝锦州守将祖大寿投降,崇祯皇帝派去的增援锦州的由洪承畴率领的十三万大军也被困于松山,洪承畴被俘虏。

皇太极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政治家,并不是只有匹夫之勇,他看出洪承畴的重要性,试图将洪承畴软化归降,以便实施以夷制夷的策略。

无奈这个洪承畴念及明朝皇帝的恩典,不愿依附外族,甚至开始采取绝食的极端做法以示尽忠。尽管皇太极开出了非常大的赏金,但没有一个人能劝降洪承畴。

皇太极非常愤怒,让手下把洪承畴的仆人金升找来,许以重金,希望能从金升的口中找到洪承畴的致命弱点。

金升为了保全性命,将洪承畴喜欢美女的“命门”告诉了皇太极,皇太极立即选派美女前往,可是照样无功而返,使他非常苦恼。

这天,皇太极来到永福宫,和庄妃闲谈时,将劝降洪承畴的事情说了。工于心计的庄妃立即觉得机会来了。她知道,要想得到皇帝的长久恩宠,就必须不断地为皇帝排忧解难。庄妃知道劝降洪承畴的重要性,于是主动提出要去当说客。

皇太极先是非常惊讶,继而为庄妃的胆识而钦佩。他知道,庄妃是为了他、为了满清的大业,但是他内心也是苦涩的,内心里他并不愿意庄妃出面劝降,他考虑的是他的颜面、满清的颜面,同时他也不愿意给人留下不择手段的烙印,可是他求胜心切,在思忖了一会儿后,他同意了庄妃的请求。

在严密封锁消息、布置众多警卫,一切都安排停当后,第二天,庄妃把自己打扮成汉族女孩的样子,前往洪承畴的羁押地。她拎着一壶人参汤进了洪承畴的房间,经过一阵劝导,洪承畴不但喝下了庄妃的人参汤,还答应效忠大清。

庄妃摆平洪承畴,为皇太极进军中原立下奇功,皇太极对庄妃的感激和宠爱之心溢于言表。当然,从形式上说,除了宠爱,庄妃也没有得到皇太极什么特别的关照。

当时,皇太极的皇后哲哲位居中宫。但是还有四个妃子同时受宠,庄妃只是其中的一个。第一位是东宫的宸妃海兰珠,博尔济吉特氏;第二位是西宫贵妃娜木钟;第三位是次东宫淑妃巴特马·藻;第四位次西宫才轮到庄妃。所以,无限夸大庄妃在皇太极时期的地位是不符合实际的。当然,她后来辅佐儿子治理天下是另外一回事情。

当汗将洪承畴来到皇宫大殿,向皇太极及其身边的女人行礼时,他分明看见了庄妃,为此惊讶不止。他没有想到,那个能够劝他投降的女流之辈竟是皇帝的妃子。

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日夜间,五十二岁的皇太极在事先没有任何征兆的前提下突然逝世。《清史稿·太宗本纪》中对皇太极的评价是:“允文允武,内修政事,外勤讨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

但是,皇太极也有“储嗣未定”和“大勋未集”两大遗憾。因为皇太极在逝世的当天,还在处理政务,没想到自己会这么快就寿终正寝。所以,事关江山社稷的储君问题,他没有什么交代,这为后来储君争夺留下了巨大的空间,也把一个大难题摆在了庄妃面前。

如果说,

庄妃劝降洪承畴是庄妃的第一功,那和,把自己年仅六岁的儿子扶上皇帝宝座,堪称是她的第二功。

长期以来,人们更愿意相信,庄妃的儿子福临之所以即皇帝位,是由于多尔衮和豪格互不相让,最后采取折中办法解决皇位继承问题的结果。

事实上,人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福临的母亲庄妃。是她,积极参与到这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中,审时度势,主动将自己的儿子推到了前台,“逼迫”多尔衮和豪格接受。如果没有庄妃的积极运作,即使是多尔衮和豪格之间发生战争,即使是推出十个候选人,也不可能轮到福临即位。

当年,努尔哈赤曾留下遗诏,规定皇位继承问题,要经过满洲贵族会议来讨论。当时主要有七个人的意见举足轻重,即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另外还有三位郡王: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颖郡王阿达礼。其中最有希望夺得大位的是豪格和多尔衮。

豪格的有利条件是:第一,他是皇太极的长子,时年三十五岁,正值壮年;第二,人才出众,“容貌不凡,有弓马才……多智略”;第三,久经沙场有战功;第四,皇太极生前亲自掌握的正黄旗、镶黄旗和正蓝旗的大臣全部拥戴他,尤其是两黄旗更是誓死效忠。

豪格的对手多尔衮也有自己的优势:第一,他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的弟弟,时年三十二岁,也值壮年;第二,受父亲的钟爱!据说努尔哈赤曾指定多尔衮当继承人,只是因为年幼才作罢;第三,多尔衮的兄弟分别为正白旗和镶白旗的旗主贝勒,这两旗当然支持多尔衮;第四,有胞兄阿济格和多铎的支持。

豪格和多尔衮实力相当,而且互不相让,使大位继承问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这一点王公大臣都很清楚,时刻关注政治的庄妃也很清楚。

当时,庄妃并没有太在意大位继承问题,她自己都认为她的儿子福临太小,只有六岁的孩子,根本没有能力竞争大位。但是聪明的庄妃后来发现,豪格和多尔衮的僵持状态不可能轻易被打破,因此在她的心里产生了大胆的想法,那就是既顾大家又顾小家,让福临继承大位。自此,庄妃开始与豪格、多尔衮以及众多亲王接触,寻求支持,至少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以选择的这种方案。

庄妃要为自己的儿子奋斗。她立即找本家亲戚、皇太极的遗孀、皇后哲哲。她要靠皇后这杆大旗庇护自己和年幼的儿子。实际上,中宫皇后哲哲也看出了形势的严峻,她当然不希望夫君走后发生这样的事情,她很惋惜皇太极没能就皇位继承人问题做出安排。

哲哲和庄妃是同族,于是她决定支持庄妃的主意,以保全清宁宫的特权。哲哲和庄妃一起找豪格,希望豪格支持她们的方案。

豪格心里当然不愿意,觉得自己委屈,不过经过几天的心理调整,他也把福临即位作为了备选方案。

哲哲和庄妃又找到大贝勒代善寻求支持,可是代善听后一时语塞。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让福临即位的确是多了一个选择,可是他顾及的却是另一个问题,福临只有六岁,他当皇帝无法执政,那么选择庄妃听政?大清国再无能,也不能落在女人手里呀?另外,自努尔哈赤以来,都是极力反对女人干政的。

庄妃很聪明,她知道代善顾忌什么,于是道:“大贝勒素以国事为重,不过请您放心,福临即位后,我立即退居后宫决不参政。”代善点头。实际上他要看事情的发展而定。

庄妃单独又找了另一个重量级人物多尔衮。庄妃和多尔衮的谈话单刀直入,“我来睿亲王府,是来找您商量嗣君的事情。我是女人,本来不应当参与这些事,但是我不希望国家内部就此分裂。我只是希望,作为皇太极的儿子,福临能够成为一个折中的选择。”

多尔衮知道,自己能不能当成皇帝,还要看豪格一方的意见,实际操作难度很大。看着漂亮的嫂子,这位爱江山也爱美人的汉子多少有些动心了,可是也不甘心。“太祖在世的时候,就有立我的说法,我等了十七年了。这口气怎么咽得下去呢?”

口齿伶俐的庄妃最终摆平了心气很盛的多尔衮,后者答应以福临作为备选。

之后,哲哲和庄妃还找到郑亲王济尔哈朗等很多人。

清崇德八年(1643),决定皇位继承人的满族贵族会议召开了。两黄旗大臣在大清门盟誓,拥护豪格继承皇位,并部署两黄旗部队全副武装保卫崇政殿。图尔格、遏必隆还传令把住大清门。多尔衮的部队也在附近部署。

会议由六十一岁的礼亲王代善主持。两黄旗大臣索尼和、鄂拜首先倡议,会议议程应当决定商议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多尔衮以他们资格不够为由,令他们退下。随后,豫郡王多铎、英郡王阿济格弟兄发言,力劝多尔衮继承帝位。多尔衮见形势一触即发,假装犹豫起来,没敢马上答应。

突然“半路上杀出程咬金”,两白旗内部矛盾凸显。多铎指着多尔衮说:“如果你自认不应该即位,就应当立我。我的名字在太祖遗诏中。”

多尔衮非常生气,说:“豪格的名字在遗诏中也有,不单单是你多铎。”

多铎不服气:“不立我,论长当立代善。”

主持会议的代善立刻说:“我年纪大了,不应当再担任这个职务。豪格是太祖的长子,应当继承大统。”

坐在一旁的豪格非常得意,他觉得有两黄旗的支持,又有代善的支持,况且多尔衮内部又发生了问题,这个皇帝位自己手拿把纂了,于是玩起仁慈谦虚的那一套了。他说:“我福少德薄,担任不了这么重要的职务。”两黄旗人开始劝他。现在他只等着两白旗拥戴了。可偏偏两白旗的人不表态,

多尔衮、多铎甚至还发言说应当继续提名新的人选,豪格非常生气,旋即做出了错误的决定:退出会场。

会议也暂时休息,内外大声的辩论声越来越激烈,眼看形势又混乱起来,两黄旗大臣佩剑向前大声指责说:“我们这些人都是吃先帝(努尔哈赤)的,穿先帝的,享受先帝的,先帝对我们的恩情有天那么大。如果不立先帝的儿子继承大位,我们坚决不答应,还不如死了追随先帝算了。”

这句话使形势更加紧张,双方卫兵手握武器对视着。

代善为转移视线,立即宣布继续开会。而他自己却以年老体弱为由退出会场,英郡王阿济格随后也站起身,指责两黄旗的人说:“我看出来了,你们就是不让多尔衮继承大位,这是偏见,我没法和你们共事。”说完也退出会场。

这样,七个重要人物走了豪格、代善、阿济格三位,会议出现了无法进行下去的局面。在这个时刻,老谋深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见形势和自己预想的差不多,他想起了庄妃的嘱托,提出了多尔衮和豪格都不即位,而由六岁的孩子福临即位的方案。

双方都不说话,心里打着自己的小九九,会场上出现了暂时的沉默。这时豪格返回会场,听说这个提案后也感到突然。

济尔哈朗见自己的提议没有遭到反对,于是继续说道:“豪格、多尔衮都是我们满清的精英,他们的能力不相上下,现在,既然不能分出一二,福临是一个不错的人选。我们江山未定,中原还有广大的疆土需要扩展,豪格、多尔衮这些草原上的英雄大有用武之地。我们想着先帝的重托,共同把大清推向繁荣而努力吧。”

郑亲王济尔哈朗的讲话震慑了双方,使他们都恢复了理智和良知。聪明善变、脾气爽快的的多尔衮首先表态:“既然豪格提出他不当继承人,我赞成由福临继承皇位。福临年纪小,由郑亲王济尔哈朗和我辅政,看看大家还有什么意见?”

多尔衮的讲话一方面把豪格负气说的“不当继承人”的话定性了,将对手逼到绝境。一方面表示自己也不当,使两黄旗失去了竞争对手,同时还给自己封了个辅政大臣的职务,这样可以把持朝政,达到不在其位仍谋其政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