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代皇后从政轶事
3176600000007

第7章 汉元帝皇后王政君干政丢汉室(1)

说起东汉的女人当政,就不能不说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她虽然只被元帝临幸过一次,但却生了皇子刘骜。元帝并不喜欢她,所以她失去了干政的基本条件。待元帝死后,她的十八岁的儿子刘骜临朝,于是王政君就开始了当政生涯,先后经历了成帝刘骜、哀帝刘欣、平帝刘衍和刘婴五朝。由于她目光短浅,用人失当,通过亲戚王莽发号施令,导致王莽自立所谓新朝,把汉室——即历史上划分的西汉——弄丢了。王政君八十四岁去世,算是高寿了,但这位当政几十年的太皇太后死前却满怀悲愤,非常令人遗憾。

(1)从宫女到皇后

历史上传说,王政君的母亲李氏曾梦见“月入其怀”,有了身孕后,就生了政君。王政君并不漂亮,但婉顺贤惠。长大后,曾经在父亲的说项下与许家订婚,可对方还未迎娶,政君的“夫君”便一命呜呼了。在封建社会,这对王政君是非常不利的。一方面说她命硬克夫,另一方面日后嫁人,也算是“二婚”了,因此父母对她都很失望,感叹其命苦。她的父亲王禁找来阴阳家,试图知其命相、命底,可结果却完全出乎王禁的意料。阴阳家对王禁说:“你的女儿乃富贵之命,不是命不该嫁,而是不愿嫁与凡徒。将来所嫁一定是显赫之人。”

经阴阳家这么一说,王禁夫妻顿时心情愉悦,豁然开朗。他们开始按照阴阳家的指引培养政君。与许家订婚时,十几岁的政君还基本是一个文盲。现在王禁请人教女儿读书认字,并且依照当时的风俗,培养政君的音乐素养,所谓“弄琴鼓瑟”。

几年过后,王禁觉得可以将女儿出手了,但并没有遇见阴阳家所说的“富贵之人”,他一脸茫然,完全失去了信心。这时有高人指点他说:“政君的富贵命岂能在民间?什么地方有富贵之人,皇宫啊!”

王禁又觉有理,非常感激,左托人,右拜官,终于将十八岁的王政君送进了皇宫,作了宫女。“十八无丑女”,尽管王政君不算漂亮,但也如花似玉。

怎奈,平日连元帝刘奭都难得见上一面,何况元帝有众多嫔妃?王政君也只得苦熬岁月。

据说,元帝刘奭并不近女色,原因就是他当皇太子的时候,也曾广纳美女。不过,有个名叫司马良娣的爱妃,得病后不治而亡。在临死前,这个妃子对他说:“我本不该离太子而去,是那些嫔妃诅咒的。”她劝刘奭要约束自己,看准人心,不要被女人的表面所迷惑。

司马良娣的话触动了皇太子刘奭,他在司马良娣死后悲痛万分,发誓不再接近女色,把自己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到学习治国之道上。

不过,他的父亲汉宣帝知道后,并不以为然。一方面是他觉得儿子对女人过于认真,这并不是一个帝王的本色。另一方面觉得如此下去,刘家将有断了香火的危险,因此命令皇后换掉皇太子原来的嫔妃,另找一些年轻女子给刘奭,给他以新的生活、新的刺激、不同的感觉。

皇后找来五个与刘奭平素基本没有接触的宫女供他自己选择,这其中就包括王政君。皇后趁早上皇太子来东宫问安的机会,将五个女子一字排开,面向刘奭,由他选择。

刘奭面对父母的良苦用心,表现出一种莫名的感觉,为了不使父母伤心,他随便一指:“这个就行。”当时,王政君正站在皇后一侧,离刘奭很近,他随便一指被母亲理解为看重王政君,宫里的女官立刻记录在案,当晚洗漱后,便把王政君送到皇太子宫侍寝。

俗话说:福人自有天相。其貌不扬的王政君不仅侍寝皇太子一夜,而且由于刘奭的随手一指,王政君还得到了妃子的头衔。不过王政君也有可悲之处,那就是从此刘奭无论作为皇太子,还是皇帝,再也没有临幸过她。

一月后,王政君仍未见红,她知道自己怀上了龙种,这是一个宫中的女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刘奭的父亲宣帝知道王政君怀孕后,非常高兴,令皇后倍加爱护,王政君从此开始在宫中享受清福。她的父亲王禁知道后,更加得意洋洋,不仅能得到皇宫送来的慰问品,还为王家争得了脸面。

经过十月怀胎,王政君如愿顺利地生下了一个男婴,解决了皇太子刘奭无嗣的大问题,算是为皇家出了力,同时也为日后干政奠定了基本条件。

宣帝知道自己有了嫡孙,高兴异常,几乎手舞足蹈。要知道,对于一个帝王之家来说,“嗣”的问题是关乎天下的问题、关乎血脉的问题。宣帝在兴奋之中亲自给孙子起名“骜”,字“太孙”。“骜”为快马,亦为不驯,桀骜不驯。和普通祖父母一样,宣帝希望他的孙子未来有个好的前程。刘骜稍大后,爷爷宣帝经常抱着孙子,逗孙子玩,比父亲刘奭更加关心孩子的情况,所谓“隔辈亲”。

公元前49年,刘骜三岁时,宣帝驾崩。皇太子刘奭当天就登上了未央宫前殿的龙位,是为元帝。王政君所生的刘骜因为是刘奭的长子,被册立为皇太子。不久,谁出任皇后的问题被大臣们提了出来,着实让元帝刘奭踌躇。王政君的命运再一次受到了严峻考验。

实际上,王政君不招元帝喜欢是人所共知的事情,但是,作为皇太子刘骜的母亲,她应当是皇后的首选,于是元帝踌躇多日不得要领。这时的元帝,早已经忘记了爱妃司马良娣临死前对他说的话和他自己的誓言,他早喜欢上了傅氏和冯氏。傅妃聪明伶俐、面相骄好,善解人意,在宫中人缘极好,虽然一段时间里刘奭只专宠她,但并未在众多嫔妃中惹出麻烦。就在王政君生了刘骜之后,傅氏和冯氏也先后生了皇子刘康和刘兴。当然,王政君干政时期并没有嫉恨她们,刘奭的这两个儿子日后都作了皇帝,这是后话。但是在大臣们和内侍以及皇亲国戚的劝解下,元帝最终无可奈何地、非常不情愿地选择了皇太子刘骜的生母王政君为皇后。

从一个宫女,到母仪天下的皇后,王政君的命运是千万后宫佳丽梦寐以求的,也是中国历史上,众多嫔妃非常羡慕的榜样。当然,王政君也有王政君的苦,这就是元帝不喜爱她,而且不临幸她。作为一个女人,这同样也是不幸的。不管怎么样,王政君本人、皇太子刘骜以及王家,都对元帝充满了感激之情,尽管元帝对这份感情表现得无动于衷,但是他心里非常清楚,作为皇后的王政君即“君”又“正”,从不干涉朝政,只是呵护自己的皇太子儿子,而且对皇后的凤冠非常珍惜。她似乎已经脱俗并且战胜了生理需求,她甚至不祈望元帝再临幸她,因为她知道,要元帝喜欢她,甚至比得到皇后的名号还要难。

不过,元帝立王政君不久,似乎有些反悔的举动。他突破了前朝的祖制,设立了一个在宫中地位仅次于皇后的名号“昭仪”。这完全是因人设事的举措。傅氏和冯氏自然得到了这个名号。自此,王政君除了其他烦恼之外,又多了一份担忧。

元帝封了昭仪之后,按照祖制立刘康为定陶王、刘兴为信都王。算是对自己心灵的一种弥补吧。实际上,王政君徒有皇后尊号,早已经被元帝冷落一边。王政君无可奈何,而她的儿子、皇太子刘骜在感情上离元帝越来越远,元帝自然也越来越不喜欢他。

刘骜开始读书时,非常勤奋,而且恭谨有礼。一次,元帝要召见他。他得报后立刻起身,由于驻地不近,而且刘骜不能横穿皇帝专用的弛道,只得绕了一个大圈。他怕到晚了让元帝不高兴,干脆跑了起来,但还是到晚了。元帝见到太子,即责怪起来。太子将情况说明后,元帝见太子刘骜满头是汗,动了恻隐之心,立刻给予表扬,并赏赐了太子。王政君得知后非常满意,因为她唯一的希望就是太子了。

不过,话也得说回来,孩子总是贪玩的,读书不久,刘骜就厌烦了读书,开始喝酒、游玩,向着游手好闲的方向发展。王政君非常着急,元帝更加不满意,他甚至开始着手更立太子了。如果废了刘骜,太子的继承人很明确,就是傅氏所生的刘康,但此事因为元帝身体不好没能抓紧。

公元前33年,元帝病重,他让傅昭仪和其子刘康在侧侍奉,而皇后、皇太子却被拒之门外。这引起了皇后、皇太子的担忧,因为皇帝临死前总有话要说,况且历史上矫诏之事非常之多,作为皇后、皇太子,不能得到皇帝的任何授权,就会连生命都有危险。

不过,王政君平素注重为人,这为她提供了方便。一天,一个皇帝的近臣向她透露,元帝很可能废黜皇太子刘骜,而传位于刘康。王政君在短暂的惊慌失措后,立刻向几个元帝近臣求援。元帝宠臣侍中史丹答应帮忙。他趁傅昭仪和刘康不在皇帝身边的短暂机会闯入元帝寝室,跪下啼哭道:“皇太子名闻天下,臣民归心,臣听说陛下有废立之意。如果是这样,请陛下先赐我死吧。很多人听到这个消息,都心痛啊!陛下,三思而行啊!”

没想到,侍中史丹的谏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元帝竟说:“没有这回事儿,别听别人瞎说。王皇后平时谨慎有加,先帝又疼爱太子,寡人岂敢违先帝之意?”

就这样,刘骜保住了皇太子位,王政君也算保全了皇后位。至此,元帝不再专召傅昭仪和刘康侍奉,而是也让王政君、刘骜以及冯昭仪、大臣们前来。傅昭仪和刘康眼看元帝改了主意,可在众目睽睽之下,又不能怎么样,只得放弃了太子位的争夺。

竟宁元年五月,也就是公元前33年,元帝死于未央宫,终年四十三岁。十八岁的刘骜在大臣的簇拥下即位,是为成帝。王政君被尊皇太后,移居长乐宫。

(2)关于成帝一朝

虽然王政君死了夫君,虽然她被尊皇太后,虽然她按照汉家祖制从未央宫移居长乐宫,似乎可以安度晚年了,但这些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因为作为母亲,王政君不可能放心地将来之不易的政权交给十八岁的儿子,所以她必须干政,她必须为刘家、汉室,更重要的是为自己的儿子保驾护航。

王政君在元帝一朝虽然位及皇后,可没有机会涉及中宫,更不能学到“统治术”。虽然她也有些文化,可以弄琴鼓瑟,但离统治国家的要求还相距甚远,因此她只能把持“大事”,这一点她从来没有动摇过信念,不过,她也不得不依靠娘家人管理“小事”,这就是外戚掌权。

成帝刚刚就位,王政君便任命她的同父异母兄弟、也就是成帝的舅舅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还领尚书事。而十八岁的成帝还充满孩子的顽皮,整日游山玩水、斗鸡走狗,享受帝王生活。

王政君此时最着急的是成帝体弱多病,虽然有了嫔妃,但多年无子。作为当朝帝王,这是最大的忌讳,可又没有办法,这正是母亲的苦恼所在。王政君经常在成帝面前唠叨这事儿,成帝也明白,他说:“子嗣的事着什么急呢,我才二十岁。再说,实在不行,还有刘康、刘兴他们。”

王政君、王凤闻此言更为着急。试想,继承大统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当年他们与傅昭仪以及她的儿子刘康、冯昭仪以及她的儿子刘兴如何明争暗斗才夺得大位,现在倒好,想拱手让给人家!王家人是不会这样轻易服输的。

虽然母亲之间争风吃醋、斗智斗勇,甚至不惜付出身家性命,实际上,元帝的三个儿子之间正相反,他们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定陶王刘康来朝述职,与成帝相聚甚欢,被成帝留下伴驾。王政君、王凤以为要谈皇太弟事,进而担心刘康做了皇帝,会对王氏外戚不利,因而非常焦急。

恰巧,此时太阳出了日食。这在我国古代被视为不祥之兆。王政君等人立即说服成帝让定陶王回封地。虽然成帝有些遗憾,但也无可奈何,只好从命。

不过,成帝对自己的命运也在抗争着,他废黜皇后的行为实际上就是给王家人脸色看。成帝有过许多孩子,但是都没有成人,这与残酷的宫廷斗争不无关系。

成帝的第一个皇后是许氏。

许氏的父亲是大司马车骑将军许嘉。许氏出身高贵,自小就很有教养,长大后,许氏出落成灵美佳人,又乖巧伶俐,知书能文,入宫后深得当时还是皇太子的刘骜的宠爱。

几年后,许氏喜生皇子,朝野内外一片喜庆,皇上非常高兴,太子刘骜更是与许氏形影不离。没想到,这个身负继承刘汉王朝使命的婴儿,有一天竟然失踪了。

堂堂皇孙竟在皇宫里失踪!真咄咄怪事!不用说,这背后肯定是个阴谋。但这事儿最后也没有查个水落石出。在那个母以子贵的封建年代,孩子丢了,自己的倚仗也就丢了,许妃受到了致命打击。

竟宁元年(前33),太子刘骜登极,许妃成了皇后,母仪天下,入主后宫。

虽然成帝的后宫美女如云,但他仍然宠爱着许氏。许氏尽心尽力地服侍成帝,并管理着后宫,统领着众多妃嫔。逢年过节给各处按礼仪规矩赏赐等事情,她总是先和成帝商量,由皇帝拍板。她则负责执行,总体说,她也算律己修行,是个不错的皇后。

当时,外戚集团有王政君太后家的王氏外戚和许皇后家的许氏外戚,为了平衡这两大集团的利益,成帝封王太后的同母胞弟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让王凤与国丈许嘉共同掌管朝政。但是,几年后,成帝以“家重身尊不宜以吏职自累”为名,免了许嘉的职,从此,整个朝权都完全由王凤掌管。

在古代,外戚是借皇后而贵显,因而,外戚的命运也预示着皇后的命运。果然,皇后许氏不久就遭到攻击、诽谤。

对皇后的莫须有的攻击,是王氏外戚放出来的风。王凤等外戚正得势,他们别有用心地说:“皇上登基这些年都没有皇子,上天又多次降下灾异,我们为人臣子的,应该帮皇上找找祸根在哪吧?”

王凤的手下当然懂得主子的言外之意,就上疏说:“问题出在后宫。”

成帝虽然还很喜欢许皇后,但外戚和朝臣给他的压力越来越大,他只能下诏对许皇后说:“后宫使用的礼仪,制作御服车驾,馈赐外家物品,按竟宁以前的制度,不得越制。”这就等于在怪罪皇后,说她的行为超越礼制了。

许后一向修德克己,却因莫须有的事受到指责,心中很委屈,就上疏给皇帝分辩几句。没想到,成帝在外戚的压力下,又下旨要她“克己修行,毋为古制,养名显行,以息众议”。这下,皇后更是百口莫辩了。

鸿嘉以后,也就是公元前20至前17年这一段时间里,汉成帝把朝政大权交给了舅舅们,自己一味放纵于酒色。就在这一阶段,赵飞燕等美人进入后宫。

赵飞燕的父亲是官奴赵临,她的生年已经无法考证,原名也不叫赵飞燕,据传叫做赵宜主。赵宜主出生后,因为家里太穷了,赵临夫妇决定将她扔掉。虽然因无力喂养而不得不扔掉,但毕竟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一团肉啊,赵临夫人将她看了又看,亲了又亲,还将襁褓裹了又裹,然后才含着眼泪将孩子递给赵临。赵临将包着飞燕的襁褓偷偷放在了荒郊野外。

孩子扔掉了,赵临的心里很难过。三天之后,一直很内疚的赵临悄悄来到了丢孩子的地方。让他大吃一惊的是,孩子不但没有被野兽吃掉,而且也没有冻死饿死,还活得好好的。他心想,这孩子命真大!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孩子兴许还真有什么福分呢!于是,赵临便把这个小婴儿又抱回了家,并开始尽自己所能地精心抚育。

时光如流水,转眼间,十几个年头过去了,当年襁褓中的婴儿赵宜主,现在已经长得体态婀娜、面如桃花,是个美丽的妙龄少女。

汉朝有个规定:官奴的子女都是朝廷官府的财产。他们的命运去留全掌握在官府手中。赵宜主先在长安宫里做婢女,后来又被派到了阳阿公主的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