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代皇后从政轶事
3176600000037

第37章 后晋冯氏侍侯两代皇帝均得宠(2)

之后便是大摆宴席,鼓乐升平。石重贵是个说话很随便的人,他不时对左右说:“我今天当了新女婿,美呀!你们看怎么样?”左右都陪着笑脸,点头称好。

结婚大典过去不久,册封冯氏为皇后的仪式又登场了。为了讨得冯氏欢心,这一次搞得更为隆重。不仅皇亲国戚要参加,朝臣、各地官吏也要参加。仪式过后,石重贵仍然把国事放在一边,真是三千宠爱只集中于冯氏一身!

更为严重的是,冯氏不仅真正得到了掌管六宫的实权,并可以参与朝政。石重贵的许多决定都是抱着冯氏做出的。

冯氏之前寂寞多年,心情压抑自不必说,现在有了释放的机会,当然也不会错过。于是,大事小情无不插手,是典型的“无其名、有其实”。

另外,石重贵按照传统,对冯氏家族的人大加封赏。皇后冯氏的哥哥冯玉原来只是个小小的礼部郎中、盐铁判官,这时候被加封为端明殿学士、户部侍郎,右仆射,几乎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成为后晋的“顶梁柱”。冯玉本身素质不高,据说都不认识字。但他讨好石重贵颇有一套。结果是石重贵更加信任他,甚至不惜削弱宰相的权力。

有一次,早朝需要任免官员,可偏偏冯玉有事没有上朝,石重贵竟然对大臣们说:“等冯玉来了再说吧。”群臣都不敢说话。

稍后,石重贵见众人没有反应,又说:“刺史以上大臣的任免,要等冯玉上朝以后才能决定。”石重贵把权力如此轻易地交给皇后和外戚,冯氏家族如何不弄权?如何不受贿?如何不败坏朝纲?冯氏每天专心消遣,宫内女子只要得到她的欢心,都能封为夫人。

(2)契丹进犯,沦为俘虏

前文说过,石重贵能当上皇帝是朝议的结果,但是当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没有向“父朝”辽国请示。石重贵上任后,辽主耶律德光非常不满,认为这是不把他放在眼里。

石重贵承继皇位后,曾立即上表耶律德光,主要内容当然是表示友好。由于石敬瑭对辽主耶律德光称“儿”,晚一辈的石重贵当然要称“孙”。但石重贵不愿称臣,只承认他与耶律德光的亲戚关系,似乎后晋与契丹没有“父国”和“儿国”的关系。

耶律德光敏锐地感到了这个变化,并为此恼羞成怒。他决定,趁后晋新帝刚刚继统,地位未稳之际,派多路辽军进犯后晋,给后晋点儿脸色看。

开运元年(944),辽军分几路进犯后晋。战斗力极差的后晋军队几乎没有形成真正的抵抗,便向南退去。数日后,辽军攻陷今河北清河一带,稍稍休整后继续南犯。

石重贵见大势不好,立即派遣特使携带他的亲笔诏书与辽主接触,希望就此停止南犯,要求修好,但遭到辽主拒绝。眼看自己的江山不保,石重贵不得不找到皇太后李氏,请求她出面化解这场危机。

实际上,李氏对石重贵的意见非常大,眼看着他把自己夫君创建的后晋糟蹋成这样,她心里是无比难受的。另外,石重贵平时对她也表现出可有可无的状态,她内心很不高兴。但李氏是一个识大体、顾大局的人,她心中有一百个不愿意,也不希望后晋就此完蛋。既然石敬瑭向辽主耶律德光称“儿”,李氏便算是“儿媳妇”了,她怎么能袖手旁观呢?

耶律德光对石重贵虽然非常不满,但他对比他大的“儿媳妇”李氏还非常客气。石敬瑭死后,遇到大的事情,他总找李氏而不找新皇帝石重贵,说明他买太后的账。从政治方面说,颇有野心的耶律德光无非是利用李氏的名声来收买中原民心。

李氏的求和书到后,耶律德光踌躇起来。如果他不买李氏的账,贸然进入中原腹地,挑起战争,对自己这一方也未必有利。因为自己的准备工作还不全面;如果应了李氏的求和,算是给了后晋一个面子,但又担心石重贵休养生息,等羽毛硬了再翻脸不认人。

不过,他对李氏书中所说的向“皇帝阿翁”求情,希望“阿翁”宽恕“孙儿”重贵等话还是动心的,因为这纸求和书至少是石重贵认可的。他从这次战事中看出,这个石重贵远不及石敬瑭,所以坚定了大举南犯扩大版图的信心。只不过,辽也需要长时间准备才行。三思之后,他决定退兵,对石重贵以观后效。

耶律德光退兵了,这大大提升了李氏这个皇太后在后晋的地位,许多朝臣对她的行为非常敬佩,石重贵也表现出了对皇太后的尊重。颇有善心的李氏就此劝导石重贵,要勤俭治国,把国家的大事放在首位。

石重贵表面上哼哼叽叽地答应了,实际上骨子里根本听不进去,相反还觉得李氏多事儿。战事平息,石重贵好了伤疤忘了疼,又不把皇太后李氏放在眼里了,还是整天吃喝玩乐,而且开始扩建宫殿,似乎踌躇满志了。

平静了一年多后,公元946年,耶律德光经过精心准备,几乎倾巢出动,率领辽军主力大举南犯,这一次他决心要称雄中原,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建立自己的王国。

辽军主力在耶律德光的严厉督促下,一举攻克了要塞汴京,后晋部队全军溃败,几天内便将后晋皇宫重兵包围。

这一次,石重贵是准备应战的,他派了天雄军节度使杜威迎战,可没想到杜威见战事不利就投降了辽主。投降后,杜威随契丹军拥兵南下,他派出部将张彦泽率骑兵先行渡河,当晚就攻占了今河南省滑县,彻底抄了后晋的退路。石重贵急忙与冯玉商议对策,但为时已晚。

辽军主力包围皇宫后,并没有贸然行动,而是致书李太后,说后晋军队已经全部投降,希望她带着石重贵归顺大辽。

李太后平素居于深宫,看到辽书后才知道事情已经闹到这般地步。她踉跄地跑到石重贵的住处,气愤地对石重贵吼道:“你与冯氏把国家闹得这般田地,还如何保全宗社?如何对得起先人?”

石重贵当然知道严重程度,精神上已经完全崩溃,思维仿佛停止了,成木头人一般。在一旁的冯氏恳求道:“太后再找辽主求和吧。”

李太后渭然长叹道:“已经不可能了!他包围了皇宫!这是过去从来没有的,说明这次,他要的是我们的命。”

冯氏急急道:“那我们怎么办?”

“这么多年,我太了解辽主了,他心狠手毒,我们不能落在他们手里。”说完,李太后命左右在皇宫空地点起大火,拉着石重贵、冯氏以及贵妃十余人准备自焚。

正在这时,石重贵的亲信将领薛超赶到,他立即命令士兵将刚刚点起的火扑灭,同翰林学士范质两人上前劝阻,希望李太后放弃自焚的念头。

范质说道:“辽主虽然兵临城下,从来书上看并没有多少恶意,还是让我们臣服。我们只要向他请罪,可能还有保国的希望。”

太后和石重贵早已经没有了主意,就按照范质的意思办了。

耶律德光看着后晋来的请罪书,并没有放弃灭掉后晋的念头,只是觉得应当先把李太后和石重贵关起来,看事情的发展再说。于是回复:令李太后和石重贵出皇宫投降,才能保全性命。在一片悲愤的环境中,李太后和石重贵、皇后冯氏以及众多贵妃及左右亲信走出皇宫,向辽主投降。在耶律德光的命令下,这些后晋的皇亲国戚被迫穿起素服,被囚禁在开封府的小院子里,等待辽主的发落。后晋就此灭亡。

耶律德光这一次来真格的了,他灭了后晋之后,完成了新一轮兵力部署。于会同十年正月初一(即公元947年1月25日),在汴京(今河南开封)正式称帝。后晋的朝臣们在武装看守下不得不前来祝贺,耶律德光以“大辽”为国号,改年号为大同元年。封后晋皇帝石重贵为“负义侯”。

之后不久,耶律德光感觉后晋的皇亲国戚留在开封对自己不利,于是派三百骑兵武装押送他们前往契丹境内。在凄凄惨惨的氛围中,李太后、石重贵、冯皇后以及两个皇子坐在轿子上,后面跟随宫人、太监以及冯玉等一百多人上路了。

耶律德光只让人准备了骑兵的食物和牲口的粮草,没有给后晋的俘虏准备任何食物。俘虏们不得不沿途采集野果或宰杀牲口充饥。一路上,不少人因为疾病或者饥饿而死亡。他们只能把这些人在路边掩埋,然后继续前行。在这支队伍中,很少有人说话,更听不到歌声和欢笑,他们默默地品味着亡国奴的滋味。这样走了将近两年,于公元949年才达到目的地建州。

契丹人在建州城北数十里外划出一块五十余公顷的土地,算是给俘虏们的安身地。土地周围布满了军士。李太后、石重贵、冯皇后以及两个皇子带着剩下的宫人们,自己动手建造了房屋,开垦了土地。这样的生活过了近二十年。

虽然生活艰辛,但石重贵对冯氏的依赖和喜爱并没有改变。也许当了“负义侯”,他才真正清醒过来江山和美人的关系。对于冯氏来说,生活已经没有意义,但石重贵对她的感情却依然值得她留恋。

公元974年,石重贵死于建州看守地。至于冯氏什么时候死的,史书没有了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