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代皇后从政轶事
3176600000030

第30章 唐中宗皇后韦氏杀夫取权终被杀(1)

武则天当皇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它的意义主要是突破了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女子不能、不可当权”的界限和说法。它直接影响了唐中宗李显的皇后韦氏,使其做梦都想当皇帝。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她毒死了自己丈夫,把自己陷入不君、不仁、不义的境地。最后的结局很悲惨。

(1)本无母后命脉

实事求是地讲,韦氏的前半生是值得尊敬的,尤其是她的丈夫李显走背运的时候,她表现出一个女性最值得赞赏的品格,并且令人同情。如果没有做出毒杀夫君、篡夺权力的行为,韦氏的历史功名应当还是不错的。

韦氏出身于一个官宦之家,她出生的时候,她的父亲韦玄贞是普州参军,也算是唐朝的重臣。韦氏的出世给韦玄贞带来了不少的快乐。高贵的出身让韦氏从小就受到了家庭良好的熏陶,她从小便读了书,而且表现出超出一般女孩子的天赋和精力。更重要的是,韦氏天生丽质,美丽妖娆,有女孩子最重要的资本。许多高官到韦家来,都对漂亮、懂事的韦氏赞不绝口。

李显是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先是被封为周王,后又改封为英王,并改名为李哲。

这里特别说明一下,改名是唐朝帝王之家的一大特点,亲王授封基本上都要改名,中唐以后甚至皇帝即位也要改名。比如唐宣宗为光王时,名李怡,即位皇帝后改名李忱。唐懿宗本名李温,做了皇太子之后便改名李灌。这种易名制度的道理何在已经无从考证,只能解释为唐朝皇族的“家法”。

在李显当周王、英王的时候,年轻的韦氏操守妇道,为李显连续生了两个女儿,他们夫妻恩恩爱爱。李显对韦氏很欣赏,对她甚至可以用百依百顺来形容。因为李显既没有机会当皇帝,对皇位也没有任何觊觎,因此他们夫妻的生活是平静的。但是,朝廷没有平静,也不可能平静。

前文说过,李显是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在高宗的八个儿子中排序第七,本来继承皇帝位的可能微乎其微,因为他上面有皇太子李弘,还有二哥李贤,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显居然成为了太子,最后两度做了皇上。

唐高宗李治活着的时候,虽然立武则天为皇后,并且将很多权力交给了武则天,但是他基本上还是坚持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公元656年,武则天所生的长子李弘被立为太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史书记载,太子李弘性情仁厚,谦虚谨慎,深得父皇的厚爱和大臣们的信赖。公元671年正月,高宗出幸东都洛阳,行前下诏让李弘留在京师长安监国。高宗回京后,对李弘很满意。这个举动事实上表明,高宗对李弘是完全信赖的。公元674年,高宗因病又命令太子受诸司奏事,等于当实习皇帝。高宗身体不好,曾经有过禅让太子的想法。不过,李弘的所作所为触动了武则天的利益,最终导致太子位的失去。

李弘当监国时,发现宫中幽禁着自己的两个异母姐姐,即萧淑妃所生的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她们的生活很凄惨。虽然萧淑妃已经被武则天害死,可这两个孩子终是李弘父皇高宗的骨肉。李弘知道母亲害死了萧淑妃,那可以理解为后宫争宠,可是武则天不应当对这两个公主下狠手。正直而又仁善的李弘将事情告诉了高宗,要求释放两位公主。武则天非常生气,李弘是自己的亲骨肉、亲儿子,怎么好为异母姐姐打抱不平呢?况且她们的母亲是自己的敌人呀。武则天在高宗的过问下没有办法,将两位公主许配给了两个级别很低的军官。后来,由于武则天不肯放弃参政的权力,与太子李弘的矛盾冲突不断。

公元675年,二十四岁的太子李弘与父亲高宗、母亲武则天一起吃完饭后,突然死在合璧宫。这为历史留下了不解之谜。被社会广泛认同的说法是,李弘是被自己的母亲武则天用毒酒毒死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一贯的为人。

太子李弘死了,一个月后,高宗下诏立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二十二岁的雍王李贤为太子。

李贤自幼“容止端雅”,聪明好学,处事果断,在士人中有一定的威望。他曾经对《后汉书》作过注解,就是著名的“章怀注”。应当说李贤虽是雍王,但对于一般的政务兴趣不大,倒是对文化很感兴趣。当太子后,李贤组织一批名儒继续注解《后汉书》,尽管得到了父皇的褒奖,但是也引起了母后武则天的猜疑。

武则天的文化程度不高,她自己也没有亲自研究过《后汉书》,但是她听太师讲过。汉朝多有皇后或外戚专权。所以李贤研究它,武则天便觉得是冲着她来的。

李贤曾经多次监国,处事明审,而崇信巫蛊的明崇俨却向武则天说:“太子福薄,不堪继体,唯英王(李显)貌类太宗,相王旦(李旦)貌当大贵,两子中择立一人,方可无虞。”

武则天十分信任明崇俨,对李贤产生了不信任。她让人撰写了《少阳正范》和《孝子传》供李贤研读。

李贤是个聪明人,他明白母亲的意思。但是,双方的矛盾没有激化。

第二年,明崇俨在路上被强盗所杀。武则天怀疑是李贤派人杀的,因为明崇俨当年没说李贤好话。

武则天缉拿不到犯人,于是干脆到太子宫搜查,将矛盾激化,还硬把这件事情推在李贤身上,提出所谓“身为太子,阴谋造反,天地所不容。应当大义灭亲,决不可原谅”,欲将自己的儿子李贤杀死。最后还是高宗代子求情,才保住了李贤的性命,只是被废黜为庶人,发往巴州禁锢。

四年后,武则天先把李贤的三个儿子幽禁起来,最后又把李贤害死了。李贤死时三十二岁。太子又没有人当了,唐朝又面临储君的问题。

(2)值得尊敬和同情的韦氏

公元680年,也就是调露二年的八月,李显继李弘、李贤之后出任太子,韦氏被升格为太子妃。随着韦氏成为太子妃,韦氏的父亲韦玄贞的地位也随之提升,官至豫州刺史。

永淳二年(683)十二月,五十六岁的高宗皇帝驾崩。临终前,他召来侍中裴炎,要他衷心辅佐太子李显,国家大事听从天后裁决。

就这样,本来没有皇帝命的李显即位,是为中宗,第二年改年号为“嗣圣”。尊武则天为皇太后,以裴炎为中书令,以韦氏为皇后。当时,中宗还准备提拔韦氏的父亲韦玄贞为宰相。

不能否认,中宗对韦氏是极为顺从和信任的。一般意义上说,即位后,新皇总是对皇后家族另眼看待,封官也是正常的。但是,中宗的情况非常特殊。

在高宗在位的后期,因为高宗皇帝的身体不好,武则天已经将朝廷的权力揽在自己的手中,她虽然已经成为了皇太后,而且即位的李显也已经成年了,但是上朝时,她还要在帘子后面听政,将朝政牢牢地控制住。李显只能坐在皇帝位上,听武则天处理朝政。从这个意义上说,李显是非常明白自己的处境的,那就是必须当傀儡皇帝,武则天听政的理由便是高宗的遗言。

应当说,李显是矛盾的,他怎么能不知道自己的母亲擅权、喜权呢?但做傀儡的滋味也是相当的不好受!然而,即使他心中有气,也必须承认母亲干政这个事实。因为一来他的父亲高宗有遗言,二来他初登皇位没有经验,缺乏能力;三来没有威信,看看上朝的大臣,哪一个不是对武则天毕恭毕敬?他知道自己不容易控制朝廷。

所以,中宗没有想马上选择摆脱生母亲武则天的权力阴影。可皇帝的这顶帽子,让他不得不在时机适当的时候有所表现。他可能只是想作一个皇帝,通过不断任命一些官员,逐步增强自己的实力,所以,他首先想到了韦氏家族,首当其冲的便是韦玄贞。

有一天,中宗对中书令裴炎说:“我想提拔韦玄贞做宰相,你认为如何?”

裴炎认为,韦玄贞升官的速度太快了,会让其他的士大夫们心里不太平衡,于是,他提出反对意见。

中宗本来对这个只“孝敬”母后的裴炎就不感兴趣,现在他公然在皇帝面前反对皇后家族,中宗立刻生气了:“朕为天子,别说给老岳父一个侍中,就是把天下都给了韦玄贞,又有什么了不起?”

裴炎不再说话,他决定给这个新皇帝致命的一击,这就是向武则天汇报。

说得难听点儿,裴炎就是武则天的忠实走狗。不管最后的结局如何,他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多少显示出与他多年在朝廷为官这一身份不符的幼稚。如果用平常心来看待中宗的话,这个新皇帝不过就是想为皇后家争点儿利益嘛!说白了,就是要耍一下皇帝的权威嘛。裴炎本可以婉转地好言劝中宗注意影响,帮助中宗分析形势,可以明确告诉中宗,武则天不会通过这个任命……这样一来,李显权衡一下利弊,相信他也不会太坚持的。总之,最关键的一点,是不应当告诉武则天。毕竟朝廷是家天下,外姓臣子都是“打工者”,何苦要干预人家家里的事情呢?

可裴炎还就是没有这颗平常心!他当时是武则天的嫡系,他怎么能像上述分析那样苦口婆心、语重心长地劝导中宗呢?与之恰恰相反,裴炎听到中宗的话,如获至宝,立即向武则天做了汇报。由这件事说明,裴炎虽然官至宰相、中书令,但政治上并不能算是一个成熟者,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更是小人。

武则天听了裴炎的汇报非常伤心是可以预见的。但是,我们不得不佩服的是,武则天作为女政治家,并没有听到这话一时兴起,马上把大臣们叫到宫里,商量对策,而是冷静地做出了自己的决断。武则天终于下定决心,废黜中宗皇帝位。

武则天废黜中宗,与许多大臣沟通过,可就是没有和自己的儿子谈话,所以中宗不知道,蒙在鼓里。他只知道韦玄贞的任命泡汤了,尽管韦氏的枕头风让他心烦,但不过他并不着急,他还有许多时间。

最可悲的是,在整个废黜过程中,没有一位大臣给他通风报信。唐朝不乏正直的大臣,但是他们的共同弱点就是畏惧权威,没有人在中宗身上下政治赌注,于是中宗输得很惨,他不仅输掉了和母亲的亲情,还丢掉了皇帝位。

公元684年二月,武则天命令裴炎、中书侍郎刘稀之、羽林将军程务挺等人带兵入宫,与武则天会合后召见中宗,让裴炎宣读太后命令:“……废中宗皇帝位,贬为庐陵王。着雍王李旦继皇帝位……”

中宗愣了一会儿,突然发作:“我有什么罪过,为什么废我?”

武则天终于道出原委:“你要把天下都送给韦玄贞,这罪还小吗?”就这样,即位不足两个月的中宗李显被废黜。韦氏的皇后位也同时被废黜。李显没有办法,韦氏家族更没有办法。

李显被废黜后,踏上了长达十四年的漫漫流放路。没有人敢送他们一程。他孤独、悲壮地走了。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可李显无法得到这样“昂贵的待遇”。李显带着怀孕即将分娩的韦氏,和他们的女儿长乐公主离开了长安。

按照朝廷的安排,他们首先到达均州(今湖北十堰),不久又被命令迁往房州(今湖北房县)。在迁往房州的路上,韦氏分娩,李显一行不得不停下来,在普通农家接生。韦氏又为李显生了一个女儿,可是李显无法高兴起来。由于接生地简陋,他们夫妇不得不像普通人家那样把初生的孩子裹起来。李显为这个降生得不是时候的女儿,起名“裹儿”。

很快,在朝廷的催促下,李显和身体虚弱的韦氏,抱着襁褓中的女儿又上路了。所过之处,人们都不敢相信,这一行人竟然会是权倾一时当朝皇太后武则天的儿子、儿媳。

当年,唐太宗极为重视人命,要求大理寺必须五次向皇上奏请,才能杀人。现在,武则天却可以随意对自己的儿子下毒手!用“哀莫大于心死”来形容李显的十四年流放生活,真是再形象不过了。

李显联想到两个太子哥哥的悲惨命运,便也猜到了自己的命运,他只有等待赐死这一天的到来。流放的艰苦生活算不了什么,最悲惨的是日日等死。其实人世上最可怕的并不是死亡,而是生活在死亡阴影的笼罩下等待,既不知道死亡什么时候到来,但又明知道死亡可能随时就会来。这种恐惧,绝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关于李显在这一阶段的悲惨心境,《资治通鉴》中记载得非常详细。

虽然李显的流放与韦氏有直接关系,但是仁厚的李显没有埋怨韦氏。相反,他为没能让刚刚分娩的韦氏享受皇后的待遇而感到羞愧。在这段时间里,韦氏与他相濡以沫,这对李显的精神有很大的支持作用。李显对妻子的依赖和感激超乎寻常,他对妻子发誓:“我若重登皇位,只要是你想干的事,想要的东西,我一定满足。”据说,李显的许诺,还包括韦氏即使和别的男人寻欢作乐,他也不干涉。

李显等着死,韦氏倒没有觉得那么危险。她多次开导李显:“福和祸都没有长久的,即使朝廷来了诏书,也未必是要你死的,何必那么伤感、那么慌张呢?”韦氏性情活泼、好说、爱训导人,在李显倒霉的日子里,这些反倒成了优点。当然,韦氏的驾驭欲是与生俱来的,李显内心空虚,倒是愿意让韦氏拿捏,甚至养成了习惯,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实际上,李显被废黜了皇位,离开了权力的中心,倒也不是一件坏事情。公元690年,被武则天拥到皇帝位上的第四子李旦,在当了五年半的傀儡皇帝后,终于被武则天废黜。而这一次,先后把李弘、李贤,还有李显、李旦从皇帝宝座上拉下马的母后武则天,终于从后台走上了前台,自己当了皇帝,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武则天改唐为大周,年号天授。刚刚被废黜的皇帝李旦,被安排在了皇嗣的位置上。李显明白,这一次,才是母亲真实的想法和做法。他甚至庆幸他已经离开了权力中心。

后来,当了八年女皇的武则天又看着皇嗣李旦不舒服,重新想起了三儿子李显。此时的李显已经过惯了外放的生活,但是武则天决意要让李显当太子。李显战战兢兢,不知道母亲又来了什么新花样。而李旦也无力反抗武则天的权威,武则天什么时候说让他放弃皇嗣位,他就得走人。

于是,武则天诏令天下,李显再次当起了太子,韦氏也再次当上了太子妃。武则天把他们接回了神都。

两次当太子,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也算武则天的创造吧。

实际上,武则天在再立李显为太子的问题上,是经过非常痛苦的抉择的。她在许多事情上看到了武氏家族和李氏家族的冲突,尽管武则天此时已经赐李氏家族为武姓,但是他们无法弥合矛盾,更谈不上融合了。武则天自己的侄儿、文昌左相武承嗣,已公然做出了希望继承帝位的姿态;一些大臣表面上恭维武则天,实际上仍然坚持“男权主义”。连武则天非常信得过的宰相狄仁杰、李昭德等人,也适时地提醒武则天说:“姑侄和母子哪个更亲?”意思是要她权衡:究竟是武承嗣亲,还是李旦、李显亲?

经过了痛苦的抉择后,武则天终于做出这样一个决定。这个决定无疑给了武氏家族当头一棒!他们知道,武则天不姓“武”了,她又回到了“高宗皇后武氏”的牌位上了。有学者认为,武则天决定将李显重新立为太子,实际上已经决定了将大唐江山还给李家了。

(3)终于掌握了实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