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行动所带来的“冲击力”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了—我们的力量,比我自己大多了!领导上台后的作为让人们愿意继续追随!这为接下来的“从众”行为做好了准备。
后半节课老师再次调整了座位,重排座位淡化了平时的交际圈,让人际关系从零开始,未来的行动更不容易受到“老关系”的侵扰,个体差异和影响力再次被削弱了,而老师则给出了理由很合理的解释。
继重排座位后,为更好体现“纪律和团结”,老师要求大家回家穿上统一的白衬衣明天继续来上课。—哈,一系列的“去个体化”行为!
第三天:抹平个性,成立“组织”,行动!
(关键词:(1)群体成立,睡人被唤醒;(2)进入角色,所做决定所想:每个白衬衣都扮演着一个优秀的集体中的一员;(3)自发式的传染)
每个人都是一个鼻子、两只眼睛外加一件白衬衫,人与人之间差别越来越小,抹平的个性让我们更加容易“接受指挥,统一行动”!接着,没有遵守承诺穿一身白衬衫就来上学的“好学生”不再被重视,大部分普通学生甚至差生都有了“出头”的机会!还记得我们的“动机论”吗?那些“极具动机”的种子正在悄悄发芽!
接着,在老师的倡导下,独裁课堂演变成了一个“浪潮组织”!学生们自发设计logo,制作myspace网页,各种贴纸。到目前为止,群体有了自己的名字、队服、领导,还有老大说的那句:“行动才有意义!”
于是,接下来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这些都是学生们自发而不是领导要求的!
(1)被欺负的同学得到了“白衬衣”同学的帮助;
(2)一向温和的话剧社导演,迟到的好学生(因为没穿白衬衣上课)竟不被“特殊照顾”,话剧社的组织开始有力执行起来;
(3)一帮荷尔蒙亟待爆发的孩子大晚上去将“浪潮”涂鸦到各种公共建筑上,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高层建筑外墙喷涂超大号“浪潮”标志;
(4)闲聊中认同“浪潮”的学生还被请客吃冰激凌;
(5)学生们甚至自发创造了“浪潮问候手势”;
(6)低年级同学竟然以“进来的条件是做浪潮的手势”把守学校场馆;
(7)家长向校领导称赞“独裁课”老师,称孩子最近有很好的变化;
(8)黑帮混混因为涂鸦的事情找白衬衣学生闹事,结果被一把“枪”吓退;
(9)弱小被欺负的孩子,居然主动想要保护文格尔老大,独自在他家门外睡了一宿。
事态正在一步步走向疯狂,走向失控……
第四天:力量与感情……
(领导终于成为“偶像”!)
老师一上课就批评了一顿前去涂鸦的孩子,对他们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及生命”表示了愤怒!而这种愤怒在队员看来则是一种莫大的关爱!这一课,老师让孩子们写下这次在“浪潮”中的感受和体会,下课时交给他,这无异于一次“温情回顾”。文格尔老师似乎成了孩子们一生的“重要他人”,老师不只是领导,更是孩子们尊敬的“偶像”……
这天课后,白衬衣学员在水球赛中居然和对方大打出手,弄出了点小流血事件;文格尔老师的爱人因为不满他沉浸于享受偶像崇拜,进而分歧加剧,搬出寓所;一向温和的马尔科对一直认为“文格尔老师做过头了的”女友大打出手;文格尔老师也意识到事情失控,为及时阻止,他要求大家第二天齐聚礼堂,称有要事宣布!
最后一天
礼堂里已经不是最初选课的二十几个学生了,大家严肃认真,以“浪潮手势”开始了聚会。老师先是阅读着选修独裁课的学生对自己发生积极变化的那份作业。干劲儿在同学们中间传播开来,大家也似乎觉得自己无所不能……
高潮处,文格尔宣称:“今天,此时此刻,我们将创造历史!”“从这里开始,‘浪潮’将席卷德国!”“谁反对‘浪潮’,‘浪潮’就将他吞噬!”这时,“清醒正直”的人被拉上台批斗,气氛被推到了最高点。上台后需要处置叛徒,文格尔老师问:“你说,怎么处置?是你把他绑上来的!”
学生说:“我?是你要求我的!”(去个体化的经典回答,不是我干的,是你让我干的!)
老师说:“是否我让你们把他杀了,让你们折磨他,你们也会照做?这是专制政府和独裁统治做的事情!你们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吗?还能想起来上周课堂上的提问吗?独裁统治能重演吗?我们自己正在亲身实践着一场法西斯,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统治他人并将他人排除在外!”
好心的老师本想就此结束,令人意外的是—事态已经不向着他期望的方向发展了,当他在宣布结束的时候,有学生表示不能接受,那位曾经声称要保护老师的学生拔出枪,用枪支威胁文格尔老师,要他不要结束这一切!冲动中伤害了同学,最后开枪自尽!
(第四节)来一针“预防洗脑”疫苗!
既然从众不可避免,“洗脑”如此可怕,是不是就只能听天由命?
研究和学习心理学,最重要的不只是了解,对于容易被人利用的弱点,当然要学会预防。
感冒都有疫苗,预防“非理智从众”,也有疫苗!
清醒的少数人
为了写这一篇,我看了好几部与“洗脑”事件有关的影片,巧的是每部影片中都涉及大范围的疯狂和失控,但总有一些人能保持“相对的冷静”。
“斯坦福监狱实验”尽管几乎集体疯狂,但仍有一位既不暴力也不屈从压力,唯一冷静的“犯人”,始终清醒地知道这是一个实验,既不会对狱卒的疯狂妥协,也不会因自己的利益而践踏同伴的权利,始终保留着人性的尊严!在实验结束后的总结中受到津巴多的盛赞!
《辛德勒的名单》中的辛德勒,一个挽救犹太人的德国绅士,为了他人的自由牺牲了自己的事业、财富甚至一切!
《钢琴家》中为躲在阁楼的钢琴家主动提供食物的“纳粹军官”,他内心也有美的追求,当他知道俄国人即将攻破防线的时候,带给钢琴家面包、食物甚至自己的棉衣,鼓励他—再熬几天,俄国人就来了,一切就好了!
《十二怒汉》中陪审团里,第一个也是最后坚持到底,说服了其他11名陪审团的建筑师。一个贫民窟长大的男孩儿某日被人诬陷说杀死了自己的父亲,所有的证据都对他非常不利,事实似乎很清楚他就是杀人犯。但陪审团中仍有一位清醒的建筑师不断提出自己的质疑,坦诚地与其他人交换意见,最终说服了固执保守的中产阶级、一心只想看球赛的球迷、年过半百的老人,甚至与那位被刺杀父亲同病相怜的固执父亲。一切的努力基础只是保持客观、冷静和清醒……
清醒的开关
这些人无不是若干次集体(“洗脑”)行动中的异类,但他们都保留着自己“独立的观察与思考”,存在却不“沉没”在从众的洪流中,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第一,保留内心的观察者角色。
每个人都由三个“我”组成:一个是孩子,热情冲动以本能行事;一个是家长,严苛道德感十足;还有一个是成人“我”,平衡这二者角色稳妥中庸。通常家长既是一个惹人厌的批判者,也是一个过滤信息最严苛的审查者,在任何疯狂开始的时候,请保持你的家长角色:冷静地观察自己的行为,及时提醒自己。
第二,如有质疑,追寻答案并不随意放弃。
所有疯狂的从众行为,他们的若干断言看似言之凿凿,当你深究下去并有所质疑的时候,请不要轻易被热情掩盖。在哪里发生了质疑,就在哪里停下来观察、思考并等待时间的检验。时间是个试金石,必须投票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一票交给时间。因为大部分疯狂的行为,都会在时间面前烟消云散,真相毕露。
第三,闭门羹,而且是坚定的闭门羹,有时很必要!
心理学里有个“闭门羹效应”,指的就是当对方提出一个要求希望你满足,你无法满足时,给对方吃了一个闭门羹。当人家再次提出一个小要求的时候,你通常容易接受,而这将会导致你无意中“被卷入”。很多时候,决定我们决策的不是理智,而是人情。
第四,在环境压力下按下“暂停”甚至“拒绝”键。
当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集体疯狂的环境,有时候不是自己决定自己走向哪里,而是周围的人、重要他人和强大环境的力量来决定。在你还来得及的时候,要记住一句话—你永远都有选择!请在必要的时候,选择按下—“暂停”键或“拒绝”键。
洪流般的从众行为,很容易让你“去个体化”,到最后说—是谁谁谁让我干的!
就像《浪潮》里把同学绑上台准备批斗的学生一样,只是老师一声令下,他就坚决执行,但将自己的道德、理智、思考放在了一边。
还记得美军对伊拉克战俘的虐待事件吗?
从津巴多教授的研究角度,军事领导中应该有人为此事负责,要知道所有疯狂的“非偶发”事件背后都有一个疯狂的领导和集团;但结果是最后受处置的无非是“当事人”几个小兵而已。明明是制度犯的错,明明是领导的责任,但这些个人却承受着最终的判决!想想看,每一次从众的“沉没成本”,你就该为自己的“清醒”时刻保持一份自持与警觉!
第五,回避无法控制自由的封闭式环境。
在前面我们已经提过了环境的可怕力量,大部分人都以环境反馈作为判断,但疯狂的“洗脑”会让你置身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传销训练营”封闭式训练就是最好的例证,封闭式训练很容易让你隔绝与外界的交流,你每天接收的信息,面对的人都是经过“筛选”呈现出来的,这种环境也极容易“扭曲”你的判断,到那个时候,你便很容易变成另外一个人,还不自知呢!
有句笑话说:把你卖了都不知道,你还在给人家数钱……所以,不要将自己置于无法控制自由的“封闭式环境”中。
拒绝“洗脑”,在生活中苏醒!
2014年1月1日起,“叫卖式”电视购物广告将被禁。
你没有听错,不是2998,也不是1988,只要998,好礼带回家!
今天你不是带走了一样宝贝,我们还赠送你三样礼物,名额有限,电话铃声已经响起来了,还有10个名额,观众朋友们,抓紧了!
在电视购物广告中,这样的话语总是随处可见,一度成为人们调侃的话题。2013年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通知,要求自2014年1月1日起,全国各卫视频道每天每小时播出电视购物短片广告不得超过1次(限制总体出现频次),每次不得超过3分钟(限制渲染长度),每天播出同一内容的不得超过3次(限制单次出现频次),且禁止播放“叫卖式”广告(限制夸张、重复、渲染等过于明目张胆的广告“洗脑”)。
“洗脑”实在是一件普遍又不可避免的事,我只能说,你了解得越多,可能越不容易被误导。
类似“‘洗脑’改变世界”这样的说法—观点鲜明,甚至极端,几乎就是一种果敢的“论断”!你也许注意过“洗脑”一词也在本章中不断重复了若干次,这些细节可能无意中也影响了你!但我并非故意为之,因为它真的就是事实!
真正的“洗脑者”不会费心竭力跟你解释一大堆大小道理甚至心理学依据,而我喜欢干这个,这正是心理学所研究的领域之一。当然,如果有人像我一样提供论断,但并不提供充分解释,甚至说—“那根本不需要解释!”这时你就该提高警惕了!
生活就是舞台,你尽可以运用本章所学去理解生活中的事例,也可以用来警醒自己避免走进旋涡。但,我们注定在人群中生活,只要不是疯狂的从众,从了也就从了,不从的话,你简直无法存活,这也是句大实话!连黑猩猩都无法独自过活,你和我就更加不可能了,对吗?